蘇 婷
(夏邑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夏邑 476400)
豬腹瀉病是一種多發于仔豬的疾病。仔豬由于尚未在腸道內建立穩定的微生態系統,加之機體免疫力不足,極其容易受到外界刺激,進而被多種病原微生物侵襲,從而出現腹瀉癥狀。總體來看,日糧抗原過敏、斷奶、日常飼喂中突然更換飼料、寒冷天氣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豬只患腹瀉疾病,且病豬的感染源可能不止一種,經常是多重感染或交叉混合感染。近年來,中草藥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豬腹瀉病預防與防治,本文對此進行梳理、總結,現作如下報告。
能夠導致豬腹瀉的病毒以胃腸炎病毒為主。這種病毒侵入豬體內后,會長時間存在于豬的空腸、十二指腸之中,回腸內也有可能存在。有資料顯示,豬胃腸炎病毒能夠侵襲所有年齡段的豬,且以日齡不高于10日的仔豬為最——仔豬群的綜合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在豬群整體中最高。情況嚴重時,低齡仔豬的總體存活率可能為0。隨著仔豬日齡的增長,病豬的死亡率會逐漸降低;當豬只成年之后,雖然依然存在被胃腸炎病毒侵襲的可能性,但基本不會死亡。此種類型的豬腹瀉病呈現出十分顯著的“季節性發病趨勢”,主要在春冬兩季環境溫度低下時發生。豬群中一旦有豬只被感染,可在極短時間內導致當前豬場、鄰近豬場均被大規模感染,最終造成地方性流行。
患有此類型腹瀉病的豬只具有以下癥狀:其一,整體癥狀符合消化道感染的一般特征;其二,體溫會迅速升高且精神狀態在短時間內明顯下降;其三,病豬糞便呈現水樣且腥臭程度大幅度提升;其四,病豬的嘔吐次數會明顯增多,且機體會高度脫水。
除了胃腸炎病毒外,輪狀病毒侵入豬只體內后也會導致豬只腹瀉。這種病毒同樣能夠侵襲所有年齡段的豬只,但以日齡達到2~5周的仔豬為主,綜合發病率可達到50%,最高發病率可達到80%,但整體死亡率相對較低,一般能夠控制在20%以下,最低可達到7%左右。因輪狀病毒感染而引發的豬腹瀉病同樣具有“低溫易發”的特點,基本癥狀與胃腸炎病毒腹瀉病整體相似但嚴重程度較輕、進展速度相對較慢。本病豬只的排便特點是,或是黃白色或是灰暗色,以水樣或是糊狀為主。
因感染致病性大腸桿菌而導致的豬腹瀉病屬于豬細菌性腹瀉病,同樣以仔豬為高發性群體。本病可被進一步劃分為早發性大腸桿菌病和遲發性大腸桿菌病,前者民間俗稱為“仔豬黃痢病”,后者民間俗稱為“仔豬白痢病”。
豬早發型大腸桿菌腹瀉病的特點是,起病急、致死率高,多以日齡不足7天的仔豬為主要患病對象。其中,出生不足3天的仔豬的平均發病率高達90%,有些豬場甚至達到100%。患病仔豬中,至少一半會因病死亡。本病仔豬的精神狀態會在極短時間內迅速萎靡,毫無活力,其糞便以黃色為主,多為漿糊狀且伴有濃厚的腥臭味道。部分病情嚴重的仔豬因在極短時間內頻繁異常排便,會造成肛門嚴重松弛,甚至失禁,并令豬尾巴、會陰、后腿等多處身體部位大量沾染糞便。病仔豬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救治,其機體組織、器官的衰退速度會非常快,肉眼可見地消瘦,最終陷入昏迷狀態并死亡。對病死仔豬的下體進行清理、解剖后發現,其肛門、陰門等處已經變成異常猩紅顏色。
豬遲發性大腸桿菌腹瀉病的特點是:其一,以日齡超過10天但未超過30天的仔豬為高發病對象。其二,此種類型豬細菌性腹瀉病雖然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但整體死亡率并不高。其三,本病在嚴寒時節、炎熱時節均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此外,氣候突然發生較大變化、豬場長時間處于陰暗(長時間伴有降雨)、潮濕的狀態時,也會增加發病率。其四,妊娠母豬分娩出仔豬之后,如果其進食的飼料較差,導致分泌的乳汁中脂類元素含量較高,同樣會導致仔豬發病。
豬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均具有傳染性。除了這兩種類型豬腹瀉病之外,因豬只個體化差異,也有可能患非傳染性腹瀉病。具體來說:有一部分仔豬從日齡角度來看,已經到了斷奶期,但這些仔豬的消化系統并未發育完全,導致消化機能難以適應從“吃初乳”到“進食飼料”的轉變。受此影響,仔豬體內會產生一種“斷奶應激”,從而導致各種消化酶的分泌量最大可能降低至斷奶前的三分之一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仔豬進食飼料之后很難吸收,本就會提高腹瀉的概率。不只如此,仔豬的胃腸等消化器官由于發育不完全,會造成胃酸分泌量遠遠無法滿足消化需求的結果。因此,仔豬胃腸內部的堿性程度會升高,會進一步降低對飼料的消化率。這種環境為包括致病性大腸桿菌在內的有害微生物的侵襲及繁殖創造了十分便利的條件。總體來看,在上述所有條件的共同作用下,仔豬患非傳染性腹瀉病的概率并不低。
針對患腹瀉病的豬群進行治療的主要思路是“對癥治療”。有研究顯示,將中草藥作為主要藥物,對病豬的治愈率極高。比如某豬場曾經集中爆發豬腹瀉病,豬場內的成年豬、仔豬總體發病率超過80%,從發現第一例病豬開始到獸醫介入干預,已有近14%的豬死亡,其中成年豬無一例死亡,死亡豬只均為仔豬和架子豬。病死豬從患病開始到死亡的流程如下:①發現仔豬精神沉郁時,其體溫總體介于37.5~38.5℃之間,食欲明顯減退,但飲水欲望明顯增加。②病仔豬大部分排便以黃色、灰色的水樣稀疏糞便為主,少部分排便顏色以黃綠色為主,伴有濃厚的腥臭味道;此外,病仔豬很少小便,均為腹瀉大便。③一些病情嚴重的仔豬同時上吐下瀉,甚至大便完全失禁(主要表現是水樣糞便不受控制、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從肛門中噴出)。受此影響,病仔豬在極短時間內脫水并快速死亡。
獸醫在對病死仔豬的尸體進行解剖后發現,病死仔豬的腹部出現明顯的鼓脹現象,腸壁整體較為松弛,胃黏膜有明顯的出血現象,胃內積存大量未消化的飼料。此外,病死仔豬的長淋巴結異常腫大,且切面有明顯的充血跡象。結合病理檢測結果,基于中醫藥辨證理論對仍然存活的仔豬進行中醫診斷,最終得到的結果是:病豬符合“因濕熱毒邪內蘊而發病”的機理。具體來說:其一,導致病豬精神狀態不佳(沉郁)的原因是“濕熱上蒸”;其二,導致病豬頻繁嘔吐的原因是“胃失和降”;其三,導致病豬食欲減退的原因是“濕熱犯脾”;其四,導致病豬腸道功能下降(此處主要針對成年病豬)的原因是“濕熱下迫”;其五,導致病豬腹瀉且糞便腥臭、尿量減少的原因是“水濕停聚,清濁不分”;其六,導致病豬飲水欲望大幅度提升的原因是“體內熱盛”。得出上述診斷結論后,最終確定的治療思路是:其一,清熱解毒;其二,健胃醒脾;其三,芳香化濁;其四,除濕止瀉。
獸醫為患腹瀉病的病豬開具的中藥處方如下:①白頭翁、三顆針、銀花炭、馬齒莧分別為30g;②云苓、澤瀉分別為20g;③藿香、秦皮、黃柏、陳皮分別為15g;④大黃炭、甘草分別為10g。此外,還可以搭配適量的車前草,加入適量水后煎煮,最終收取300ml汁液,每日一次喂服病豬。需要注意,上述中藥方劑為一劑標準劑量,收取的300ml汁液對應體重在40~50kg內的病豬(無須對病豬的種類、日齡進行區分)。在具體用藥時,應當按照上述體重/中草藥處方劑量比,根據病豬個體差異性,對中草藥方劑中各成分的用量進行適當增加或減少。
對上述中藥方劑的主要成分進行解析后,得出的結論如下:其一,白頭翁、三顆針、黃柏、秦皮四味中藥據中醫典籍記載,均屬于“苦寒”特質,動物攝入體內后,清熱解毒效果十分明顯;其二,陳皮性甘潤且微燥,具有“寬中理氣”的效用;其三,云苓、澤瀉、車前草三味中草藥具有滲濕利水的效用,攝入病豬體內后,有助于幫助病豬將大量攝入體內的水分通過正常的排尿過程導入體外,降低腹瀉的頻率;其四,藿香、芳香具有醒胃的效用,能夠應對消化不良對病豬胃腸造成的刺激,從而緩解病豬的嘔吐率;其五,大黃炭、馬齒莧、銀花炭三味藥物的主要作用是,能夠泄放病豬體內的熱毒,進而達到止住下痢的目的;其六,白芍,甘草兩味中草藥的作用是,能夠減輕病豬胃腸道在受到諸多刺激下產生的不適感。
基于上述中草藥方劑對豬場內的432頭不同日齡的腹瀉病豬進行治療,最終有效治愈415頭病豬,總治愈率超過96%。另有報道,基于基本相同的中藥方劑治療患細菌性腹瀉病的病仔豬(白痢),綜合治愈率超過90%。
還有研究人員為了探究中草藥方劑在綜合防治豬腹瀉病時的效果,設置了對照試驗。具體如下:
(1)豬腹瀉病預防試驗。在同一個豬養殖基地,隨機選擇320頭日齡達到50d且剛剛斷奶的仔豬,所有豬只的體重均基本一致,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針對觀察組豬只,將熬制好的中草藥方劑藥液拌入飼料之中。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黃芪、白頭翁、馬齒莧、板藍根、蒲公英、茯苓、白芍等,共計15味中草藥(可以看到,與本文2.1章節給出的中草藥方劑中的主要成分有很大的重合之處,但考慮到試驗豬只全部為自主,故相比之下,該中藥方劑中的一些性能“猛烈”的藥物被替換成了性能相對更加溫和的藥物)。添加標準是每千克飼料中加入約5克中藥汁液。將這種拌入中藥方劑汁液的飼料連續喂服觀察組仔豬,持續3天,之后喂食未添加中藥材的飼料10d,之后再次喂食按照相同藥方、相同劑量標準處理的飼料3d。對照組斷奶豬只全程正常喂食飼料。最終結果顯示,觀察組的160頭豬只在30d過后,總計有21頭仔豬出現符合腹瀉病相關描述的癥狀,總發病率為13.125%;未提前攝入中藥預防的對照組仔豬總計有62頭仔豬出現腹瀉癥狀,經診斷后均確診為豬腹瀉病,總體發病率達到38.75%。將兩組發病率數據納入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進行卡方檢驗,檢測出的卡方檢驗值為27.346,P值<0.001。該結果表明,將中草藥煎煮后收取汁液,拌入剛斷奶仔豬的飼料并喂服仔豬之后,能夠有效降低仔豬患腹瀉病的概率,可以將這種方法作為日常豬養殖過程中的常用預防豬腹瀉病的方法之一。
(2)豬腹瀉病治療試驗。①觀察對象選取。共計240頭日齡在50~70d,且已經出現下痢癥狀,經確診為腹瀉病的仔豬。患病時的體重分布情況同樣無明顯差異,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②按照本文2.1章節給出的中醫藥方劑煎煮,收取汁液后按照同樣的方式喂服觀察組患病仔豬。為對照組患病仔豬提供西藥。具體來說:其一,痢菌凈。按照10mg/kg的劑量標準給藥。其二,利巴韋林,按照8mg/kg的標準給藥。將上述兩種藥物混合均勻后,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進病仔豬體內,每天2次,持續4d。在此期間,按照每千克飼料5g的標準,將土霉素拌入對照組患病仔豬的飼料之中。③最終結果比對。觀察組120頭患病仔豬,總計有111頭被完全治愈,總治愈率高達92.50%;對照組120頭仔豬,總計87頭被完全治愈,總治愈率為72.50%。同樣進行卡方檢驗,卡方檢驗值為16.623,P值<0.001。這一試驗結果表明,中草藥應用于患腹瀉病的仔豬治療時,總體治療效果優于西藥治療。
從某種角度來看,片面使用中草藥預防、治療豬腹瀉病并不是一種“最佳方法”。原因在于,這種方法較為被動,屬于“病原菌即將或已經侵襲豬群時才開始應對”。因此,僅僅基于中草藥進行防治是不夠的,還應充分重視日常養殖過程中的其他注意事項,與中草藥防治方案相結合,最終達到降低發病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具體來說:其一,飼養人員應做好對豬舍的防寒、保溫工作,避免因溫度驟然變化導致豬群患病。其二,應做好“三勤”和“六凈”工作,前者是指勤于打掃、勤于消毒、勤于墊圈;后者是指對飼料、飲水、槽、欄、用具、豬體表進行有效清潔,避免攜帶病原菌。其三,日常飼喂豬群時,飼養人員可嘗試“少吃多餐”的喂養方式,在出現氣溫驟然變化等較為特殊的情況時,應該進一步控制豬只的采食量,可有效達到預防目的。
由于豬腹瀉病的類型不止一種,且尚無針對引起豬腹瀉病病原的特效治療藥物,故在豬日常飼養管理中,應以預防及對癥治療豬腹瀉病為核心應對思路。在日常養殖過程中,飼養人員應注意觀察仔豬是否對日糧抗原過敏、循序漸進地更換飼料、注意注射保暖。此外,在仔豬斷奶前后,飼養人員應當加大關注力度,不可放松警惕。在藥物防治方面,飼養人員應在獸醫的指導下,對病豬進行診斷后,將中草藥通過拌入飼料、直接喂服等方式攝入豬體內,對消除病豬癥狀、提高健康豬免疫力均能夠產生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