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森,辛智莉
(華僑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自我國“十四五”規劃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各行各業積極響應的同時,對于重污染企業的標準和要求更加嚴格。“雙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中小企業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綠色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一環[1-2]。而皮革企業作為典型的污染行業,且以中小企業為主。出于皮革企業自身的生產特點和行業特征,并且在消費社會快時尚和服裝行業季節性高周轉的模式下,消費者往往陷入快速滿足、丟棄、再次消費的惡性循環。其中皮衣等制品是快時尚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造革和手工革在快消行業得到了大幅應用。如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污染行業環境治理的新要求成為皮革企業的首要任務[3]。
皮革企業主要的生產流程,制革過程一般分成三個階段:準備階段、鞣制階段和整飾階段。準備階段主要是通過去肉、脫毛、脫脂、軟化、浸酸的流程保留動物的皮;在鞣制階段,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化學方法使動物皮的膠原纖維在結構上發生變化,這一部分會使用很多化學用品通過預鞣、主鞣制及復鞣流程使其從皮變成革。最后通過剖層、染色、磨革、涂飾、壓花等工藝變成制衣原料。
同時,皮革行業作為傳統重污染行業。過去幾十年,制革行業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過去由于政府環境規制壓力較小,對于排布不規范的問題監管程度較低,導致很多皮革企業的廢水都沒有通過污水處理或者只是經過輕微的處理就直接被排放到生態系統中,皮革企業的污水排放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4]。
絕大多數皮革企業缺乏綠色環保理念,致使企業環保重視不足[5]。皮革行業“十三五”發展以來,整個行業一直致力于推動綠色制革和高質量發展,大力推行皮革產業綠色經濟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許多皮革企業受制于傳統制造業的老思想、老傳統觀念,企業管理層往往對于綠色經濟理念的認知孱弱,致使企業上下對于環保重視程度不足,自身的排污治理監管不嚴格,對于企業的綠色發展模式革新不夠主動、積極,在制革環保治理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6]。
皮革企業普遍體量較小,傳統制革行業大部分為手工或半自動化操作、技術裝備差、生產工藝落后、生產成本高、廢水排放量大,許多企業對與制革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復雜的化合物,涉及各種復雜的凈化技術和高級設備望而卻步,從而難以開展有效的污染治理[7]。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項報告指出,使用環保技術的企業的投資回收期至少是2~3 年,大企業顯然更能負擔技術創新成本,而中小企業由于存活時間短、資金實力差等原因,采用低碳環保技術的動力和能力不足,整體排放水平較高[8]。皮革企業主要產生的污染如下。
(1)皮革企業水污染與所需技術。皮革企業的生產流程決定皮革企業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水,準備階段對于動物皮毛的預處理和清洗階段就會使用大量水,主要的鞣制階段會采用大量化工原料去除主要蛋白質和其他不需要的脂肪物質,這些肥料會和化工原料一起形成被二次污染的復雜廢水,對于化學原料單質的治理在這種程度下會失效。皮革企業排放的廢水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機廢物、無機廢物、有機化合物、染料、重金屬鉻、無機鹽等。清潔處理再回收過程復雜成本高,疊加有些企業非法排污,對自然環境和水循環產生不良影響。
治理技術:清潔生產與廢棄物資源化。包括浸水和清洗節水回用技術、保毛脫毛-浸灰液循環技術、脫灰液脫氨-循環技術、高吸收鉻鞣法-殘液循環清潔工藝。厭氧部分采用低濃度厭氧回流均勻布水技術。針對高氨氮皮革廢水,好氧采用A/O 串聯復配脫氮處理技術,以保證系統對氨氮的穩定去除。目前對于鉻鞣與綜合廢水的多級處理有堿沉淀法、直接循環法、萃取法、脫脂廢水、建造氧化溝、利用SBR 法、生物膜法等。
(2)皮革企業大氣污染。皮革產品制造過程中所使用的膠粘劑也是有機廢氣(苯、甲苯、二甲苯、正乙烷、二氯甲烷等)的來源之一。合成革和人造革材料制作的鞋和箱包等。這兩種外觀類似天然皮革的人工材料是聚氯乙烯合成革和聚氨酯合成革的簡稱,是在織布、無紡布、皮革等材質的基布上(部分無基布),通過人工合成形成的樹脂膜層或類皮革。干法工藝、濕法工藝和后處理加工(包括表面涂飾、印刷、壓花、磨皮、干揉、濕揉、植絨等)仍會產生懸浮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和DMF(二甲基甲酰胺)等水污染物,以及苯、甲苯、二甲苯、揮發性有機物、顆粒物和DMF(二甲基甲酰胺)等大氣污染物。
治理技術:吸收法采用低揮發或不揮發性溶劑對VOCs 進行吸收,再利用VOCs 和吸收劑物理性質的差異進行分離。
(3)重金屬排放和污染。在皮革企業制作中,在鉻鞣加工過程中,三價鉻是一種最有效、最普遍使用的鞣劑。雖然鉻鞣廢液可以回收,目前,大部分企業將鉻鞣廢液經堿沉淀后得到鉻泥,填埋處理。這造成了鉻的潛在危害和鉻資源的極大浪費。三價鉻在動植物體內積累,在強氧化條件下可能會變成對人體有害的六價鉻,因此需要對其處理和排放進行嚴格控制。
治理技術:污染物無害化與深度處理,原有處理工藝采用混凝沉淀物化處理與生化處理工藝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無機絮凝和生物絮凝的耦合技術等
目前我國皮革企業仍然以經濟效益為目標,對于皮革企業的成本管理涉及對企業成本的核算與控制,主要是面向企業各環節,例如皮革產品生產、皮料進貨、設計研發、環保處理、皮革機械設備維護、人工費用、企業運轉支出、物流運輸等環節致使皮革企業的生產過程中只注重短期收益[9]。受制于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許多中小型皮革企業對于制革生產中的環保污染問題往往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以鉻鞣廢水治理為例,作為制革中的唯一重金屬污染源,其治理難度較大,經過不同層級的分解處理仍然會存在一定的污染,且治理成本相對較高,許多小型皮革廠為了壓縮治污成本,往往會在廢水中加入自來水等方法逃避環保部門的排污監管,致使環境污染更為嚴重。然而綠色轉型是我國皮革業發展的趨勢,而綠色轉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是需要皮革企業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的[4]。
主要成本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設計和技術開發成本的增加。皮革企業的綠色設計包括綠色產品設計,綠色工藝設計、綠色包裝設計以及污水處理循環系統的設計。綠色設計是皮革企業綠色轉型的首要任務,通過設計合理的綠色工藝可以在實現皮革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降低環境影響。
第二,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皮革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而在半成品染色時,需要加入大量的化學材料,也會造成部分化學材料殘留在污水中。因此,面對日益加強的環境規制壓力,皮革企業需要單獨建立污水處理廠,成為制革企業綠色轉型的過程中必須做出的投資,這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且制革企業每年需要面臨高額的折舊費用,影響報表利潤。此外綠色制造中新的工藝流程還需要制皮企業采用環保型的設備,導致企業淘汰一部分還可以利用的高排放的設備。
第三,營業成本的增加。對于制革企業來說,在綠色生產過程中所采用的化學原料比非環保材料高出不少,而皮革企業又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導致其缺乏使用環保材料的動機。此外,進行綠色生產時,皮革企業需要增加污水治理的人工費用,雖然這部分成本較低,但仍然占據了總成本的2%左右。
目前針對皮革企業的污染防治出臺了《皮革行業污染防治工作指南》,并且由中國皮革協會作為承擔單位之一的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含鉻皮革廢料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目前正在試點實行中,但是對于皮革企業的環境治理機制尚未完全建立,針對皮革企業特殊的污染治理排放缺乏精準的懲罰激勵措施,全國缺乏整體的標準約束或是機制治理。各地的環境治理重點不一。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出臺地方法規對皮革企業進行管理,出臺硬性指標和整改措施,對未如期完成的,各級環保部門不得為其發放排污許可證。試點單位,安裝危廢智能監控設施并聯網集成,對未如期完成的,各地政府不得準許其投入運行,各級環保部門不得為其發放排污許可證。合法處置一般固廢,各地應建立制革及毛皮加工行業一般固廢的管理機制,健全污染防治責任體系,加大監管力度,嚴厲查處涉固廢違法行為。
(1)加大排污監管與治理力度。制革及毛皮加工企業自身要貫徹深化環保理念到生產全流程,加大內部環保理念宣傳建設,需要對企業現行運營體系進行較為徹底地調整轉變,企業決策缺乏對社會發展的預見性,將綠色、低碳、節能等綠色管理理念融入企業日常生產、經營與管理中。約束好生產過程中不規范的排放過程,針對產生的不同污染源,安排不同的處理措施,對污染排放的全流程進行監督和記錄。要建立健全與生產記錄相銜接的危廢臺賬,詳細記錄產生危廢的種類、數量、流向、貯存、利用和處置等事項,對污染排放的全流程進行監督和記錄。為保證我國制革行業穩步可持續發展,制革廢水處理應從生產管理、廢水處理技術水平以及資源循環利用的整個過程構建控制體系,包含清潔工藝、廢棄物資源化、污染物無害化與水回收利用。針對目前主要的污染源可以讓企業在成本允許下進行合適的技術選擇和操作,確保在成本合理約束下達到環境要求。
(2)發展循環經濟。皮革行業實現了對畜牧業副產品(生皮)的再利用,不僅避免了生皮腐爛污染環境,還變廢為寶,給社會創造財富,因此皮革行業本身就具備循環經濟的架構。發展循環經濟是促進皮革企業協調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在企業層面的微觀循環中,企業應引入先進的設備與技術,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回收率,控制各項資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延長生產鏈條,從革制品的生產延伸到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在區域層面的中觀循環中,建立生態園區,實現皮革企業之間在技術、工藝、資源和廢棄物上的集群與合作,循環利用廢水、廢料、污泥和余能等,大幅降低園區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在社會層面的宏觀循環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皮革行業之間形成生產與消費的物質能量大循環,促進資源的跨行業循環利用,對皮革企業廢棄物進行綜合產業化的妥善處理,加快實現“雙碳”目標約束下的綠色低碳發展。
(3)加強綠色創新意識。隨著消費者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皮革企業可以依據消費者的綠色偏好進行綠色產品創新,既能向消費者展示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還能形成企業自身的差異化,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管理層應該應當及時且全面了解綠色創新技術發展現狀及政府發布的各項環保政策信息等外部環境信息,以免錯失最佳創新發展機會、導致企業處于被動地位。
“雙碳”目標的實現與未來我國經濟的綠色發展緊密相連。在環境規制強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皮革企業在堅定不移且循序漸進綠色轉型道路中,不斷推進清潔生產技術的創新和應用,落實節能減排措施,促進循環經濟下的綠色皮革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