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麻醉科)

眾所周知,進行手術之前要麻醉,但是很多人對于麻醉學的認知還停留在以往固有的印象中,認為術前麻醉就是簡單地打上一針、睡上一覺那么容易。但事實上,麻醉真的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嗎?
據史料記載,在古代,華佗就首創“麻沸散”用于開展外科手術,麻沸散能夠讓患者服用之后處于不痛、不動的狀態,便于醫生進行手術。早在1842 年,美國的一位鄉村醫生首次在臨床中成功使用乙醚麻醉,將患者頸部的包塊順利切除。為了紀念手術的成功,以及麻醉對臨床醫學發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美國還將每一年的3 月30 日命名為“醫師節”。
麻醉主要通過使用藥物或者一些其他方式,讓需要接受治療的患者全身或者局部器官暫時性失去知覺,確保手術的順利實施。從當下醫學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麻醉基本上可以分成以下幾種:硬膜外麻醉和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也就是醫生日常在醫療診斷中常說的“半麻”;通常全身性的麻醉又可以稱為“全麻”。全麻時能讓患者睡著的藥物屬于鎮靜藥物,通常會以吸入或者靜脈注射麻醉藥物的方式,使患者的情緒從術前的緊張狀態逐漸趨于穩定,削弱患者一系列的生理反射活動,降低手術給患者帶來的痛感。全麻的過程與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睡眠的狀態比較相似,但是有一定的區別,麻醉醫生可以通過“全麻”讓患者在較短時間內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半麻”從本質上說就是區域麻醉,“半麻”的優勢是操作簡單,不會對患者自身的生理機能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對于患者在使用麻醉藥后所表現出來的抑制狀態,醫生可以根據手術之前患者的實際狀態進行實時調整。麻醉醫生應該在使用麻醉藥之前全方位地了解患者病情,不但要讓患者使用麻醉藥之后“睡一覺”,還要確保其在術后安全、平穩地“醒過來”,并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實時狀況,據此制定一套針對性的麻醉方案,讓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不但感受不到疼痛,而且安全、順利地度過圍術期。
麻醉醫生要在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前對其展開臨床診斷,正確評估其身體狀況,并糾正患者的異常狀態。在醫生進行手術時,麻醉醫生應該站在患者的頭側,通過設備和儀器實時監測患者的心跳、血壓等生命體征及手術的整體進程,一旦患者出現血壓、心跳不穩等生命體征異常時,要在第一時間參與搶救。手術治療期間,麻醉的主要目的是確保患者處于安全且無痛的狀態。麻醉醫生要針對患者展開必要的監護治療,特別是重大手術,通常需安排兩位麻醉醫生,對患者實施必要照護。
完成手術之后,麻醉醫生還要將患者推入麻醉復蘇病房,進行全程的監護,一直等到患者完全醒來、生命體征趨于穩定之后,再把患者從麻醉復蘇病房推回到普通病房當中。對于那些患有心腦血管基礎病的患者,特別是年紀較大的患者,在完成手術之后要重點監護,防止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如果有需求,麻醉醫生還應該給患者進行術后鎮痛,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在手術過程中,患者不管是采用“全麻”還是“半麻”,都要嚴格禁食、禁水8 小時。如果需要手術的患者血糖調整功能存在問題,那么為了防止手術過程中患者出現低血糖的情況,在患者停止進食和飲水期間,可以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補充少量的營養液。
麻醉醫生給患者注射麻醉藥,不僅是讓患者“睡一覺”那么簡單,還要確保患者的肢體制動效果以及生命體征等趨于穩定。因為患者在麻醉過后會出現各種生理性變化。在進行手術之前,患者由于心理壓力會使得情緒高度緊張,肌肉處于緊縮狀態,如果這種狀態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消除,那么很容易會由于手術當中產生的疼痛,引發一系列躁動。或者由于患者的肌肉過于緊張,影響手術進度,對主刀醫生手術的精準性也會產生不可預估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給患者帶來意外性的傷害。因此,在患者處于麻醉期時,麻醉醫生應該使用肌松劑放松患者的肌肉,確保整個手術過程的安全性。另外,患者麻醉后,自身的消化功能會出現相應的變化,主要包含腸胃收縮、腸胃蠕動亢進等,很容易會由于患者內臟牽拉,進而引發干嘔等相應的生理反應,假設在這期間不能夠得到有效的處理,就可能引發誤吸,這也是手術之前一定要禁食、禁水的原因。即便“半麻”,進食飲水也有可能導致患者術中嘔吐,一旦嘔吐物誤吸入患者的肺部,就會引發吸入性肺炎,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
患者在手術過后,消化功能會逐漸得到恢復。通常情況下,患者要經過多次肛門排氣之后才能漸漸恢復進食。因此,為了能夠修復患者術后的消化系統,在手術之前以及手術過后,飲食上一定要嚴格聽從醫生的指導。
除個別人外,人一生或多或少都要和麻醉打交道。而在麻醉后,患者也會表現出各種不同的不良反應,比如惡心嘔吐、低血壓、反胃、渾身發抖、反流等。雖說麻醉有風險,但在醫學上仍相對安全。盡管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會有不良反應,但在麻醉技術發展的過程當中,人們經常會提出質疑,麻醉藥有副作用的理論仍然甚囂塵上。隨著麻醉學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以及新型麻醉藥的問世,麻醉對于患者自身各項身體機能的損傷正在逐漸減少,并且由于藥物的代謝時間相對較短,手術之后會以尿液、呼吸、血液等各種途徑從體內徹底排出,因此對于患者來說,不必過于擔心麻醉藥的不良反應。
我國麻醉專業的水平也在日益增長,在各種臨床工作中,麻醉技術被靈活運用,并且適用人群范圍也在不斷地增加。從目前來看,國內的麻醉水平已經逐漸縮短了與發達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差距。從近幾十年國內麻醉死亡率來看,幾乎接近于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水準,目前,不管是新生兒還是老人,都可以安全使用麻醉藥,麻醉藥的普及,有效解決了手術過程當中患者“不敢”甚至“不能”等各個方面的因素。為了能夠盡可能地消除患者在手術之后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影響,麻醉醫生應該在術后定期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還可以通過開展心理輔導或者體能康復訓練等,來最大程度地消除麻醉藥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保障患者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