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軍鋒 程小紅


摘 要:目的:分析醫學檢驗實驗室應用標準化管理模式對工作效率及檢驗質量的影響。方法:抽取2021.05-2022.05本院醫學檢驗實驗室所采集的100份標本設為標準化組,應用標準化管理模式;2020.04-2021.04所采集的100份標本設置為常規組,應用常規實驗室管理模式。比較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工作效率及檢驗質量。結果:實施標準化管理后,標準化組檢驗效率得到提升,單個標本的檢測等待時間及TAT時間均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標準化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92。P=0.005);標準化組回報合格率、危急值回報率均較常規組高,標志、質量誤差率較常規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危急值回報率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醫學實驗室檢驗質量管理中,應用標準化管理模式,可縮短患者等待時間與TAT時間,提升檢驗質量,具有應用價值。
關鍵詞:標準化管理,醫學檢驗,標志誤差率,危急值回報率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0.042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al Laboratory
SHANG Junfeng CHENG Xiaohong*
(Clinical Laboratory of Dongy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mode applied in medical laboratory on work effi ciency and laboratory quality. Methods: 100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medical laboratory of the hospital from May 2021 to May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tandardization group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mode; 100 samples collected from April 2020 to April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routine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inspection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he test effi ciency of the standardized group was improved, and the test waiting time and TAT time of a single sample were shorten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 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standardized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 cant (χ 2=7.792, P=0.005). The qualifi ed rate of return and the rate of return on critical value in the standardize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error rate of mark quality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 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rates of return on critical value (P>0.05). Conclusion: I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medical laboratory testing, the applica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mode can shorten the waiting time and TAT time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sting, and has application value.
Keyword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medical laboratory, mark error rate, critical value rate of return
臨床醫學檢驗實驗室是推進我國醫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對微觀指標的檢測,可為臨床醫師確定患者所罹患疾病類型以及對疾病發生發展嚴重水平作預判。當前,隨著臨床所要求檢驗指標精度的不斷提升,對實驗室檢測結果準確性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但是從實際管理情況上看,由于部分醫院過度追求檢測所帶來的經濟回報,故疏忽了對檢測質量的把控。在患者去不同的醫院尋求治療時,不能實現檢測機構間的“結果互認”,導致重復檢測的現象層出不窮。故在管理時引入標準化管理模式,應用統一的質量管理模式能夠盡快地促進不同檢測機構之間的結果互認。ISO 15189為全球公認的醫學實驗室管理標準,但是在我國醫院尚未廣泛推廣[1]。通過應用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引入標準化的質量參考體系,能夠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具有參考性的數據,對于促進醫療質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此外,標準化管理也是提升醫院素質建設與醫院內涵內容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此,筆者為探討標準化管理在醫學檢驗應用中的效果,特設計了本次研究實驗,具體內容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資料
抽取2021.05-2022.05本院醫學檢驗實驗室所采集的100份標本設為標準化組。其中共含有大便標本17份、尿液標本49份、血液標本34份。所選取標本患者年齡為20~53歲,均值(36.61±5.43)歲;2020.04-2021.04所采集的100份標本設置為常規組,其中共含有大便標本18份、尿液標本48份、血液標本34份;所選取標本患者年齡為21~54歲,均值(36.59±5.61)歲。兩組對象資料相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檢驗室中共有15名醫師,其中男性10名,女性7名;年齡25~35歲,均值(31.24±2.13)歲。樣本納入條件:被采集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年齡均≥20歲;送檢標本并未出現異常;剔除不滿足送檢要求的標本以及拒絕本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常規組僅應用常規管理模式。實驗室標本記錄、標識、分類等工作均由人工執行。然后將檢測報告匯總發放給相關科室的負責人。
標準化組則應用標準化管理模式,具體如下。
(1)成立標準化質量管理小組:工作重點對科室具體工作、執行過程、檢測結果數據給予全面檢測,每周寫一次質量檢測報告。強化對室間質評與室內的質控記錄,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安全事件的發生的概率。將所抽查出的問題進行匯總,匯報給上級。同時制定完善的制度,豐富實驗室管理工作的內容。參照SOP標準,制定實驗操作考核制度與質量檢驗標準制度。同時細化工作中的關鍵環節,如差錯、核對、送檢、登記等方面的制度內容,保證檢驗工作按照制度能夠循序漸進地開展。
(2)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統:此系統一方面要對標本數據進行錄入,然后系統將信息互聯互通,檢驗中心操作后就能夠完成數據入庫。樣本在儲存過程中,智能化地對標本的儲存溫度進行調控,保證樣本的質量。出具電子化報告后,將信息上傳至患者的電子版病歷及電子自助打印設備中,便于隨時查看檢測結果。
(3)強化儀器運用管理:檢驗科定期做好儀器保養及運行方面的記錄,并建立健全檔案維護的資料。按照橫坐標(設備名稱、設備型號、使用科室及常見故障),縱坐標為設備名稱的記錄形式,將儀器使用過程中的問題予以記錄并及時整改。
(4)合理利用檢測結果:積極與臨床醫師建立溝通,特別是針對危急值的報告制度。聽取臨床檢驗醫師對檢驗科工作的意見與需求,對工作內容作動態化整改。
(5)建立持續質量管理模式與評價體系:實驗室管理人員應結合自身實驗室的定位,建立合理的評價模型,確保質量檢驗客觀全面。通過對檢驗前中后3個階段作質量實施評價,有利于早期發現質量管理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此外,完善醫院的質量監督工作,若是發現異常問題應及時指出,盡早制定整改對策,并納入下一階段工作中。
1.3 觀察指標
(1)檢驗效率:共涉及標本采集等待時間及樣本周轉時間(turn-around time,TAT)時間;(2)工作質量:共評測兩方面內容,①不良事件(包括容器選擇錯誤、檢驗不合格、標志錯誤、采集時間錯誤)4項;②報告質量(回報合格率、危急值回報率、危急值回報及時率、標志質量誤差率)4項。
1.4 統計學評析
借助SPSS 26.0 軟件,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視為數據存在比對價值。
2 結 果
2.1 檢驗效率
由表1可得,標準化管理后,標準化組檢驗效率得到提升,單個標本的檢測等待時間及TAT時間均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工作質量
由表2可得,標準化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92。P=0.005);標準化組回報合格率、危急值回報率均較常規組高,標志質量誤差率較常規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危急值回報率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標準化質量控制為醫院檢驗科工作開展的核心[2]。(1)成立質量小組的作用:管理小組是通過制定標準化管理制度,通過匯總日常檢驗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制定共同遵循標準化的工作制度,盡量減少各類干擾因素的影響。所有檢測人員都能獲得大致誤差范圍內的結果,利于檢測結果之間的“互通互用”。所制定的制度中強化了對標本采集管理方面工作的要求,強化了分析前質量控制[3]。(2)做好分析中質量控制:通過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統,使得檢測結果能夠互通,在出具檢測結果后即刻將電子版報告數據上傳至醫師端、客戶端,使得數據的利用程度最大化。信息化系統也能夠通過合理調控標本儲存溫度達到分析控制的效果。通過強調儀器的定期質檢,及時排除儀器故障,也可保障檢測結果的精度[4]。(3)做好分析后質量控制,合理利用好檢測結果:嚴格履行檢測結果查看與核對機制。檢測人員需對檢測結果是否超過危急值情況作分析,驗證結果是否合理后才能確定報告合格。若是指標異常時,一方面考慮為患者疾病因素所致,另一方面也應考慮是否檢測中出現了紕漏。主動與臨床醫師溝通,分析結果是否合理,若是出現問題,及時改正,避免錯誤重復出現[5]。在整個管理過程中,進行質量循環管理。完善內部審核與外部審核考核,還能滿足評審對材料及相關信息的需求,可持續性地提升實驗室的工作效率,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綜上,在醫學實驗室檢驗質量管理中,應用標準化管理模式,可縮短患者等待時間與TAT時間,提升檢驗質量,具有應用價值。參考文獻
[1]劉雙娟,張羽鋒,趙力,等.基層醫院檢驗科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初步調研及改進策略[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2,19(9):1290-1293.
[2]王立敏.檢驗檢測機構質量管理體系運行及改進方法[J].中國標準化,2022,5(12):238-240.
[3]梁淑馨,路瑞靜,庾偉堅,等.檢驗分析前質量管理系統運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2,13(2):26-29.
[4]王玲玲,劉天艷,袁靜芝.臨床血液學檢驗后階段質量管理的實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2,19(2):279-281.
[5]楊曦,王雪蓮,桑璐.醫院檢驗科的質量控制現狀及優化路徑[J].中國衛生產業,2022,19(8):246-248,252.
作者簡介
商軍鋒,本科,主管檢驗師,研究方向為臨檢。
程小紅,通信作者,主管檢驗師,研究方向為臨檢。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