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玥 徐丹陽

因一時年少氣盛去文身,冷靜下來后發現悔之晚矣。囊中羞澀的年輕人面對高額的“洗文身”費用,一紙訴狀將文身店主告上法庭,要求退還文身費用并賠償洗去文身的費用。這樣的訴請能得到支持嗎?文身店主在開展文身服務時,又應盡到什么樣的義務呢?
2022年12月8日,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這起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糾紛案件。這也是《民法典》施行后,當地首例涉未成年人文身侵權案件。
2022年6月,17歲的小陳出于一時新鮮,想模仿影視人物在胳膊上文身。一番斟酌挑選后,他聯系到文身店主小李,兩人相約在小陳的胳膊上繪制了滿臂的圖騰。文身過程中,小李收取了800元加工費后便開始操作,并未對小陳的身份信息加以核實。
激情褪去,不再“上頭”的小陳面對自己的胳膊陷入了后悔:自己即將成年步入社會,這滿臂的圖騰雖“酷”,但對于今后的工作生活潛在的影響難以預估,也會帶來諸多不便。
幾番思索,小陳決定洗去文身。不打聽不知道,一打聽嚇一跳。文身雖然僅花費了800元,但是清洗文身卻價格高昂。
思考之下,小陳認為對于自己現在滿臂的文身,店主小李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時自己尚未成年,文身出于一時新鮮,但是小李并未審核自己的身份信息,也沒有盡到規勸等義務,讓自己的一腔沖動立刻“付諸實踐”。
于是,小陳將小李告上法庭,以其損害自己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糾紛為由訴至法院,要求店主向自己道歉、退還文身費用并賠償洗文身的費用2萬元。訴訟時小陳已年滿18周歲。
2022年12月8日,上海虹口法院公開審理此案,虹口檢察院出庭支持起訴。
支持起訴機關認為,小李向小陳提供文身服務時,小陳尚未滿18周歲,對文身的危害性尚不知曉;而小李作為文身服務經營者在未核實其年齡的情況下仍為其提供文身服務,致其身體權、健康權受到侵害,具有過錯,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庭上,店主小李辯稱自己只是正常經營。小陳聯系到自己要求文身,自己在收費后進行操作,并無不妥,且自己文身只收費800元,現對方要求賠償2萬元,二者數字相差甚遠,自己無法接受。
審理中,經過釋法析理,小陳和小李都認識到自己存在過錯。對小陳而言,他當時主動尋求文身,本身存在一定過錯,但念及當時他作為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健全,極易一時沖動,思慮不周,且清洗文身需要重復數次,耗費的時間和金錢都不菲,且須承受由此帶來的肉體痛苦;而小李也存在未盡到審核、規勸義務的過失。
考慮到庭審中小李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小陳的身體和人格利益造成的不利影響,且能夠真誠致歉,合議庭勸導雙方能夠彼此諒解。
“我真誠地向你道歉!對不起!”店主小李向小陳當庭道歉。最終,法院促成雙方調解:小李返還小陳文身費用800元,賠償其清洗文身費用5000元。其后,小李在法官和人民陪審員的見證下履行了賠償款。
正常開店經營,收取一定操作費后為客戶文身,為何卻被訴要求賠償清洗費用呢?根本原因在于服務對象是“未成年人”。
2021年6月1日修訂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確立了“保護未成年人,應當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
2022年6月6日,國務院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辦法》,對加強未成年人文身治理提出系列工作舉措。其中規定,任何企業、組織和個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不得脅迫、引誘、教唆未成年人文身。專業文身機構以及提供文身服務的醫療衛生機構(含醫療美容機構)、美容美發機構、社會組織應當在顯著位置標明不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對難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應當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對文身服務提供者違反規定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的,有關部門依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理。
加強對未成年人文身的治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未成年人由于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旺盛,且社會經驗不足,無法合理評估文身行為對自己身體和人格利益帶來的影響。作為文身服務提供者,對于前來文身的未成年人應做好審核和規勸義務;謹慎核實未成年人身份信息,確認其成年方可提供服務;對于未成年人,應及時做好規勸,切實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陳晉(上海虹口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民事審判庭庭長)
文身是用帶有墨的針刺入皮膚底層而在皮膚上制造圖案或文字,屬于身體侵入式動作,具有易感染、難復原、易被標簽化等特質。未成年人的認識能力不足以對文身的性質和后果作出正確判斷。
文身服務提供者為未成年人文身,不僅會對未成年人身體造成傷害,還極有可能對其就業及升學造成不良影響,并對未成年人帶來負面社會評價。
本案中,原告小陳在接受文身服務時尚未成年,被告小李在未對其年齡、身份盡到審慎注意義務的情況下,貿然為小陳提供文身服務,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存在明顯過錯,侵害了小陳的身體權、健康權,理應承擔責任。因此小陳起訴要求小李賠禮道歉,于法有據,應予支持。而小李實施侵權行為后,小陳因此產生包括文身費用支出、清洗文身費用的經濟損失,該損失應由小李進行賠償。
朱蕾(人民陪審員)
本案涉及未成年人,作為弱勢群體,他們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手段較弱。除了需要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關懷保護,更需要法律的保障。本案的審理體現了國家法律對未成年人的身體權、健康權等的切實保護措施。同時,我們也能可喜地看到,本案原告剛成年就已經知道通過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未成年時被侵害的合法權益,這點值得肯定。
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法院努力在增強普法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樹立尊法靠法的觀念,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
本案的處理結果,既體現了法律對于未成年人的保護,也起到一定的普法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