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韜
說明文是以介紹事物、說明事理為主的科普性文體,一般科學語言較多,專業性強。寫說明文,對初中生的寫作能力要求較高,稍有不慎,就會寫得枯燥乏味、晦澀難懂,難以達到說明的目的。
在本單元的同步練習中,老師發現同學們寫說明文有以下誤區:1.堆砌查閱來的相關資料;2.表達方式單一;3.語言過于直白,把說明當成“任務”。當然,老師理解大家接觸說明文不多,練筆的機會少,知識儲備也有限,寫作時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我們更要通過學習范文,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技巧。這時,對說明文進行創新就很有必要了。思維靈活、探索欲強是孩子的優勢,有時,一個小巧思就能立馬抓住讀者的眼球。
現在我們具體來看看,說明文的創新性可以從哪里來:
一、講一個故事
即將文學手段運用在說明中,通過相關的故事、傳說、寓言、童話等進行敘述說明,以增強作文的趣味性和可讀性,這是一種常見的說明文創新方法。使用這種方法時大致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簡明扼要,所述的故事僅占作文的少部分,作為補充說明;二是通篇運用,也就是說全文都由這個故事構成,情節性很強。這兩種情況,更受歡迎的是后者。當然,敘述故事的目的是為了說明,故事本身應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與通常的講故事明顯不同。
二、提一個疑問
通過雙方問答或自問自答的形式來說明事物或事理,以此推動內容向縱深發展,從而圓滿地完成寫作任務。提出的問題可以是連續性的,也可以是間歇性的;回答的內容可以由淺入深,也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解釋。這種創新,以問為起點,引起下文;以答為終點,回扣疑問。解答疑問時,應注意分層推進,引導讀者追根溯源,讀者探究的興趣也會因此被激發出來。如桂文亞的《你一定會聽見的》一文中,前七段的首句均為問句,都是站在“聽”的角度來設問置疑,緊接著進行解答,讓我們仿佛聽到了大千世界的奇妙交響樂和神秘訴說,讀后令人興味盎然。
三、繪一個形象
說明事物或事理時,我們可以適當加入一些描寫來顯其神、傳其情,將抽象、復雜的事物、事理表述得鮮明生動,具體形象,使讀者易于理解。這種方法比較靈活,可用于某個段落,也可用于整篇作文。它的顯著優勢是通過描寫達到說明的目的,形象感強,具體寫作時,往往與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相結合。如茅以昇的《中國石拱橋》中對盧溝橋上石獅子的描寫,就增加了橋的美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陶世龍的《時間的腳印》一文中,廣泛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讀者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運用這種方法,可以使說明文語言生動有趣,既傳播了知識,又給人親切之感。
四、設一個謎題
借助謎語或謎團來引出某種知識,說明某種事理,這是一種深受讀者喜愛的說明文創新方法。謎語由謎面和謎底組成,謎面是供人猜測線索的話,是緣起;謎底是謎語的答案,是說明的過程和主體。謎團,就是在作文開頭講述某種現象,讓讀者不明真相,陷入疑團,以此制造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然后通過主體部分的解釋說明,交代原委,揭示奧秘。借謎傳理,方式巧妙,富有情趣,極具說明魅力。如位夢華的《旅鼠之謎》,一開頭就擺出了旅鼠這種小動物在北極草原生活中的許多難解之謎,制造懸念和疑團;然后,通過對話,解釋其中的三大奧秘,大大激發了讀者的探究興趣,很有吸引力。
五、換一種形式
行文推進的形式可以千變萬化,這種創新涉及結構、段落、表達等眾多方面,是一種比較綜合的創新方法。這種創新就是將平實呆板的說明內容向散文靠近,不是一段一個內容、一層一個意思的簡單說明,而是疏疏朗朗、灑脫不羈地行文,給人搖曳多姿的美感。如吳剛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文章疏密相間,推進自如,將歷經百年滄桑的羅布泊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是一篇優美流暢的說明性散文。
說明文的創新方法多種多樣,只要大家善于觀察和思考,就一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說明文寫作并不難,希望大家能保持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對生活的好奇心,走上寫作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