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津志 戴靖怡 周偉



摘要:經濟林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我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結合農戶個人稟賦和退耕還林政策兩個方面,研究在農村勞動力遷移背景下人力資本與農戶經濟林經營行為的關系。基于2018-2019年在陜西省和四川省的實地調研數據,采用條件混合過程方法探究人力資本對農戶經濟林經營決策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研究結果顯示:(1)農戶人力資本能夠促進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并呈現出倒U型的特點,拐點為7.98年。(2)退耕還林政策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人力資本水平越高調節效果越強,參與退耕還林的農戶拐點為9.18年,高于未參與農戶的6.29年。(3)農戶參與非農就業的收入效應較弱,替代效應并不顯著,退耕還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該功能的缺失。人力資本對農戶經濟林種植具有促進作用,但是內生動力不足,因此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林發展仍需政策引導?;谏鲜鲅芯拷Y論,本文給出政策啟示:一是重視林業專業技術培訓,加強人力資本對經濟林產業的促進作用;二是加強政策引導作用,通過模范帶動的方式,促進人力和資金投入經濟林產業;三是增強市場服務和農機普及,以降低勞動力流失的影響。
關鍵詞:經濟林;退耕還林;人力資本;政策調節
中圖分類號:F326.27;F3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338X(2023)02-020-2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非農就業對農戶林種選擇的影響及生成機理研究”(編號:7200306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棲息地管制對生態與生計的影響——以大熊貓保護區為例”(編號:7176114700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項目“人口結構轉型背景下集體林林種結構調整的約束機制與應對策略研究”(編號:21XJC790015)。
Influence of Heterogeneous Human Capital on Farmers Economic Forest Management Behavi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djustment Effec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olicy
CHEN JinzhiDAI JingyiZHOU W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Abstract:Economic forest has both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bined farmers personal endowments with the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farmers economic forest management behavior was analyzed i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labor migration.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data in Shaanxi and Sichuan Provinces in 2018-2019, a conditional mixed process approach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human capital on farmers economic forest management decisions an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 farmers human capital could promot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forest management and showed a inverted U-shape trend, with a turning point of 7.98 years. Second, the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gulating effect, and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the stronger the regulatory effect. The turning point for farm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policy was 9.18 years, which was higher than 6.29 years for those who didnt participate. Third, the income effect of farmers participating in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was weak, and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partially compensated for this functional deficiency. Human capital played a promoting role in the economic forest planting by farmers, but its endogenous motivation was insufficient. Therefore, policy guidance was still nee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forests in Chinas rural areas at the current stage.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s,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following policy inspirations: First,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professional forestry technical training, as general forms of human capital have a relatively weak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economic forest industry. Second, to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and consider promoting human and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economic forest industry through demonstration-led approaches. Third, to enhance market services and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labor outflow.
Key Words:economic forest;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human capital;policy adjustment
1引言
2020年我國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以來,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實現鄉村振興就成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的重要任務之一。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經濟林是我國五大林種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最佳林種(韓友志等,2014),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根據2022年《中國統計年鑒》,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從2000年到2021年的21年間,我國的林業總產值年均增長8.60%,林業經濟保持了長期的快速增長,為廣大林區脫貧作出了重大貢獻。近年來,我國在發展特色林業產業助力鄉村脫貧攻堅方面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為大力推動經濟林發展,實現農民林業綜合收入穩定增長與生態環境協調推進,2014年,原國家林業局發布了《關于加快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的意見》;2014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部署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2022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指南》,以推動經濟林,特別是木本油料林產業在我國的發展。伴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產業結構也隨之調整,經濟林產業已經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王兵等,2009;陳金海等,2010)。然而,國家林業和草原科學數據中心發布的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經濟林面積增長緩慢,從1998年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的2022.21萬公頃到2018年第九次的2094.24萬公頃,20年僅增長了3.56%。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后,農戶已成為集體林經營的主體。那么,推動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才能推動我國經濟林的發展?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本文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首先,通過實證分析驗證由于人力資本引起的生計結構變化對林業生產的影響,采用Utest檢驗來驗證人力資本促進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的關系可能存在倒U型特征,并求出其拐點;其次,采用中介效應模型實證檢驗人力資本對農戶經營決策的影響路徑,并進一步對具有不同兼業程度的群體展開異質性分析;最后,考慮到可能存在人力資本陷阱,引入外部政策變量形成交互項,來衡量退耕還林政策是否能夠影響人力資本對農戶經濟林經營決策的促進作用。
本文可能的邊際學術貢獻:一是目前學界關于如何促進經濟林發展的相關研究較少,而且多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宏觀政策效用發揮的角度出發,較少關注農戶人力資本自身特性的作用。二是已有關于人力資本的研究僅關注對農戶農業生產的促進效果,較少考慮人力資本對農戶生產結構的影響,即人力資本的提升可能會導致農戶參與非農就業,從而減少農業生產的規模。因此,本文從農戶個體出發,結合外部政策環境,綜合內外部環境兩方面建立模型,揭示人力資本對農戶經濟林經營決策的影響,以及宏觀政策對農戶自身人力資本的調節作用。此外,本文進一步討論農戶人力資本積累的異質性致使農戶生計結構的不同,以及最終對農戶種植決策影響的差異,不僅豐富了當前有關農戶林業經營決策的研究,還為近年來我國經濟林面積增長放緩現象提供合理的解釋。
2文獻回顧與評述
1960年,Schultz首次提出人力資本的概念,認為人力資本是勞動者在后天通過投資所習得、與土地和資金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能夠創造經濟價值的生產要素。隨后,Lucas(1988)和Romer(1990)分別提出了人力資本模型和內生增長模型,開創了人力資本研究的新領域。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證明了人力資本的作用,其存量和結構決定著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人力資本也被理解為個人生產能力(Becker,1993)。
早期研究多關注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內生增長理論將人的主觀能力納入經濟分析模型,認為人力資本是技術和知識的創新動力(Mutiu et al., 2021),而技術和知識的創新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區域經濟的增長能夠促進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和結構的升級,形成良性循環(Romer, 1990;孫殿超等,2022;Chrisendo, 2022)。人力資本,特別是高素質人力資本被認為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加速產業升級的重要動力(Marloes et al., 2015;周杰琦等,2020)。Asteriou等(2001)通過對希臘的案例研究發現,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當地經濟發展速度就越快。現有的研究與證據表明,人力資本提高了地區技術創新的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該地區技術采納的能力,從而推動了生產力和經濟增長(Danquah et al., 2017)。
作為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因素,人力資本也是調整農林業生產結構、提升農林業全要素生產率和促進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力資本已經被視為與土地、資金等同樣重要的農業生產要素(Parman, 2012;張煒等,2018;劉宇熒等,2022)。甚至有學者認為,與物質資本相比,人力資本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大(回慧嫻等,2022;高遠東等,2022)。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本,人力資本存在于農戶自身,不僅能夠作為要素直接投入到農林業生產中去(魏秀華等,2019;孫俊華等,2022),也能發揮聯結網絡功能,將各種要素有機協調起來,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朱德全等,2021;劉宇熒等,2022)。但是,技術創新與生產能力提升并不同步(史常亮等,2016;余東華等,2020)。高人力資本的農戶能認識到先進技術的比較優勢,從而促進農戶的種植新技術采納率(Ali et al., 2016;楊興杰等,2022)。人力資本概念的提出者Schultz(1983)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指出,傳統農業是低效率的均衡,沒有哪個發展中國家能夠依靠傳統農業實現經濟增長,向傳統農業注入新技術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的關鍵,而人力資本是知識和技術創造的源泉,因此需要向農民投資。
隨著對人力資本研究的深入,學者們也逐漸意識到人力資本積累對農業農村發展可能并不如理論分析的那么有效,即存在“農村人力資本陷阱”(馬文武等,2019)。勞動力市場和人力資本密切相關,工資取決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Giziene et al., 2015)。隨著人力資本的提高,農戶能在非農部門獲取更高的收入,導致其轉向非農就業(Zhang et al., 2008;黃斌等,2013;Wang et al., 2016)。人力資本越高的農戶越傾向于非農就業,從而導致農村常住人口的人力資本水平偏低,農戶對政策反應遲鈍,新技術采納率低,嚴重制約了農業農村的發展(Rodgers, 1994)。大規模的勞動力流失除了對農業生產造成負面影響,也引發了如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鄧大松等,2019;睢黨臣等,2019)。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關于人力資本與農戶經濟林經營的相關研究較少,且未將其作為主要研究角度。經濟林與傳統農業經營差異較大,其投資周期更長,人力、資金、技術需求更大,前人對于人力資本與農業種植的研究放在經濟林經營上可能并不適用。目前關于人力資本對農戶參與農業經營決策的影響尚未得出一致結論。人力資本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對于農戶的農業生產行為與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隨著人力資本的提高,農戶進行非農就業的可能性增強。農戶人力資本對其農業行為的促進作用可能會被擠出,在考慮農戶非農就業的前提下,人力資本對農戶的經濟林經營行為究竟有何影響,值得深入探討。
3理論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為系統、全面地分析人力資本和政策影響對農戶經濟林經營決策的影響與機制,并對農戶在非農就業與經濟林經營之間的決策過程進行探討,本文采用理論分析和公式推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分析。
3.1理論分析框架
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向傳統農業中注入新技術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的關鍵,而人力資本則是影響知識與技術創造和采納的關鍵性因素。
一方面,農戶在經濟林生產過程中面臨著資金和勞動力的約束。一般而言,經濟林收入高于相同面積的傳統農作物(藍菁等,2017),但是經濟林作為勞動密集型的林種,對勞動力資源依賴程度較高。人力資本高的農戶生計來源更多、收入更高(劉生龍等,2018;李麥收等,2021),可通過其他的農業收入或者非農收入有效緩解農戶的資金約束,從而促進農戶的經濟林種植投入,滿足經濟林種植過程中長期穩定的化肥農藥等可變資本的需求。因此,從勞動力替代的角度看來,農戶可能增加農業活動的投資,通過購入機械(Garip,2014)或者化肥農藥等(Alan,2019)來緩解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力約束,該過程被稱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劉亮等,2014;張宗毅等,2014;姜德波等,2017;Abebaw et al.,2021)。
另一方面,經濟林經營具有一定的門檻(蔣宏飛,2008;孫武學,2013),對技術的要求較高。農戶的人力資本積累是影響經濟林種植技術采用的重要因素。人力資本能夠提高現代化技術與農業生產的耦合度,推動農戶與現代化設備和技術的銜接(陳國生等,2020)。高人力資本的農戶能認識到先進技術的比較優勢,從而促進農戶的種植新技術采納率(楊興杰等,2022)。尤其是經濟林產品產量和品質的提升對農戶技術采用有較高要求。此外,人力資本高的農戶獲取信息的能力更強,能夠通過互聯網等渠道獲取信息和售賣產品,從而提高經營收入(黃紹升等,2022)。因此,人力資本水平較低的農戶仍然會選擇經營傳統的農作物,而人力資本水平較高的農戶則會轉向經濟林經營(張煒等,2018)。
新勞動力遷移經濟學理論認為,家庭作為決策的基本單元,為追求家庭整體利益最大化會進行遷移決策。隨著農戶人力資本的提升,能夠在就業市場獲得更多的工資報酬。因此,隨著人力資本的提升,農戶也可能會轉向非農就業,從而導致農業勞動力的缺失。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精英俘獲現象可能會導致農村常住人口人力資本水平偏低和農業技術進步不適配的問題,從而嚴重制約經濟林產業的發展(趙祥云等,2016)。因此,在不同人力資本農戶生計轉型的作用下,對其參與經濟林經營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分析農戶人力資本在該決策過程中產生的作用并對其結果進行討論,本文建立數學模型來分析農戶的經濟林經營與非農就業博弈問題。
參考張瑋等(2018)的研究,將農戶的經濟林生產函數設定為如式(1)、式(2)所示的由Lucas(1988)提出的人力資本生產模型,該模型是對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改進。

農戶經濟林經營決策的要素除了與自身的條件稟賦相關,還會受外部政策的影響。如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不僅為農戶調整經濟林種植提供林地資源(朱長寧等,2015),還會帶來收入的增加(謝晨等,2021),可為農戶經濟林經營決策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根據吳勇民等(2018)的研究,退耕還林工程有力地促進了經濟林的發展,從而帶動當地農戶增收。王恒博等(2016)認為,退耕還林工程的補助政策能夠激勵農戶參與經濟林建設。因此,退耕還林工程增加了我國的經濟林面積(Yan, 2019)。綜上所述,在退耕還林政策作用下,高人力資本的農戶會進一步選擇經營經濟林。退耕政策參與調節呈現出兩種形式,按產出補貼或固定補貼,根據兩種不同的形式構造相對收益函數,如式(9)、式(10)所示。
式(9)至式(11)中,γ代表按產量補貼的比例,δ代表固定補貼的值,由于α、β、γ均大于零,不難看出H2代表的人力資本水平大于H1。一般而言,高次方程可以通過迭代或者平分法、割線法進行求解,但由于RLa3為含有未知常數和變量指數的高次方程,因此無法求出H3的具體表達式。但由于R3是在R1的基礎上在等式右邊增加了一個正的常數項,減緩了曲線下降的速度,因而H3所代表的人力資本水平也高于H1。
圖1展示了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勞動力投入的決策函數。根據前文分析,農戶人力資本提升對其經濟林經營收益的提升遵循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即當農戶人力資本提升至H1時,農戶有可能會選擇放棄參與經濟林經營,從而轉向非農就業。當政策干預時,農戶放棄參與經濟林經營的人力資本水平會增大,即政策因素在人力資本對于農戶經濟林經營決策的影響過程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并且,從圖1中可以看出,其效果在人力資本高時更顯著。
基于以上的理論分析與數學模擬,提出假設H1、H2、H3、H4。
H1:人力資本能促進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且存在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H2:人力資本對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的促進作用隨著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H3:人力資本對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的促進作用隨著農戶兼業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H4:退耕還林政策能夠有效調節人力資本對農戶經濟林經營決策的影響,且對人力資本水平高的農戶群體調節作用更顯著。
3.2研究方法
基于理論分析框架,本文將建立合適的實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在對研究目標進行基準回歸的基礎上,構建異質性分析模型、中介效應模型以及工具變量法模型對農戶人力資本的異質性、人力資本的影響路徑和存在的內生性進行探討。
3.2.1模型構建
基于理論分析和假設,本文的主要因變量為“農戶是否參與經濟林經營”,是典型的二元虛擬變量。目前學界處理該類變量常用的模型為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兩種方法雖然在估計結果上并沒有明顯差異,但Logit模型為數理概率模型,Probit模型采用正態累計概率分布函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估計的無偏性,更適合作為主體選擇預測模型(于樂榮等,2022)。因此,本文選擇采用Probit模型作為基準模型,并在后續的回歸過程中采用條件混合過程,以提高估計的無偏性。分析退耕還林政策和農戶自身人力資本對農戶經濟林經營行為影響的基準模型如式(12)所示。

3.2.2變量選取
合適的變量選取能夠有效減少回歸過程中面臨的偏誤問題。因此,本文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成熟研究,構建由農戶家庭勞動力特征、農戶家庭人口特征、農戶家庭資源特征、農戶家庭社會網絡特征四大體系組成的控制變量組。
(1)核心解釋變量。根據理論分析,本文將核心解釋變量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代表內部因素的農戶家庭人力資本,參考已有研究,選取“家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來代表農戶人力資本水平高低(劉志國等,2021)。由于一般農戶家庭中勞動都由家庭成員共同完成,包括非農就業收入也受到每個成員人力資本水平高低的影響,且大多數農戶家庭決策由家庭成員共同商議,因此選取家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作為衡量指標。另一方面是代表外部因素的變量,本文選取“農戶是否參與退耕還林工程”來代表農戶是否受到外部政策干預。選取該變量作為政策變量代理變量的原因是退耕還林工程作為我國最早實施的與經濟林有關的工程,其實施力度最強、范圍最廣、時間最長(吳濤等,2011),且第一批退耕還林工程啟動至今已有20多年,能夠更好地反映外部政策因素的持久性。
(2)控制變量。參考已有研究,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選取農戶家庭勞動力特征、農戶家庭人口特征、農戶家庭資源特征、農戶家庭社會網絡特征作為本文的控制變量。
農戶家庭勞動力特征變量組包括勞動力平均年齡、勞動力健康程度、戶主性別三個變量。參考已有研究,勞動力平均年齡變量選取家庭勞動力平均年齡(冷晨昕等,2021)。一般而言,青壯年勞動力擁有更高的生產效率。勞動力的健康程度不僅能夠影響農戶家庭勞動力投入,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家庭支出,家庭中如果患病成員較多,農戶則更愿意參與低風險、收入穩定的生產活動。雖然目前我國農村家庭多數采取商議的方式進行決策,但是戶主具有最終決定權,一般而言,男性戶主較女性戶主更具風險偏好(李朝陽,2016),更有可能選擇經濟林經營。
家庭人口特征變量組主要包括家庭勞動力人口和家庭總人口兩個變量。與機械化作業較為成熟的普通農業經營相比,經濟林經營相對而言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程鈺等,2021),小農戶更加傾向于家庭內部勞動,而較少雇傭他人,所以家庭擁有越多的勞動力人口,則越有可能進行經濟林經營。自從1997年土地確權之后,家庭新增人口無法獲得新增土地,所以人口越多的家庭,其土地約束越強。我國農民具有戀土情節(包國憲等,2021),在土地資源稀缺的情況下,農戶會拒絕農田改林地,所以總人口越多的家庭越不可能參與經濟林經營。
家庭資源特征變量組包括家庭總收入和農用機械兩個變量。家庭收入能夠通過緩解農戶家庭資金約束來促進農戶進行經濟林經營,不同的是其表現為收入效應。農用機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力勞動,從而緩解農戶家庭勞動力約束,增加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的可能性,表現為替代效應。
家庭社會網絡特征變量組包括社會地位、社會關系和風險偏好三個變量。社會地位變量采用家庭中是否有村干部進行衡量(夏玉蓮等,2018),擁有村干部的家庭對于政策更加擁護,且一般具有更強的社會網絡,擁有更廣的渠道進行經濟林產品銷售。社會關系變量采用家庭中是否在城市中擁有親戚進行衡量(魯釗陽等,2016),在城市中擁有親戚的家庭銷售經濟林產品可能更加容易。經濟林經營相比于傳統農業經營具有高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征,王寧等(2012)研究發現,經濟林個體經營者和生態林個體經營者相比,前者在主觀上更愿意接受與較高風險對應的較高收益,農戶家庭戶主如果具有更強的風險偏好,則更能夠參與經濟林經營。
(3)工具變量。工具變量選取農戶是否在城市中擁有房產進行衡量。該變量符合工具變量的兩大要求,即相關性和外生性。在城市中有房產的農戶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從而提升農戶的人力資本水平,但是在城市中是否有房產不會影響農戶是否進行經濟林經營的決策。
4數據來源和描述性統計分析
為了對研究目標展開實證分析,本文參考以往研究設計了科學的調查問卷,通過實地調研來保證一手數據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并對調研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4.1數據來源
陜西省和四川省是我國農民工流出大省,且有經濟林種植的傳統。因此,分析這兩省的經濟林經營情況對我國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項目組于2018-2019年在陜西省和四川省進行實地調研,取得本文所需的數據。這兩個省是第一批參與退耕還林工程的省份,工程實施結果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調研范圍包括14個縣68個自然村,每個村隨機選取15個農戶為調研對象,發放1020份問卷,最終收回944份。由于存在部分農戶家庭只有高齡老人、家中無勞動力的情況,剔除這部分問卷后得到926份問卷;將問卷中存在數據缺失情況的樣本刪除,共獲得861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達93%。
4.2基于分組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樣本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1所示。從全樣本看來,在被解釋變量方面,農戶的經濟林經營行為比例僅為0.22,說明目前農村僅有少部分農戶從事經濟林經營,經濟林種植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解釋變量方面,陜西省和四川省是最早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省份,且退耕還林工程的參與度較高,覆蓋面較廣,樣本農戶參與退耕的比例為0.69。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為7.71年,反映了當前我國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仍有大量農戶未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九年義務教育是廣大農村地區最普及的教育水平,并且能夠接受更高教育的家庭在資源稟賦和個人稟賦方面都比只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群體更高。根據樣本顯示情況來看,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農戶比例較高,且九年義務教育對農村人力資本影響程度甚至大于城鎮居民(盧盛峰等,2022),故本文按照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將農戶樣本分為低教育組和高教育組。從表1可知,高教育組擁有更高的人力資本和更高的退耕還林參與度,因而擁有更高的經濟林經營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為本文假設提供了理論依據。此外,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農戶是否參與非農就業對于經濟林經營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按照農村固定觀察點的分類方法,根據非農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將農戶分為純農戶非農收入占比<20%、一兼農戶20%<非農收入占比<50%、二兼農戶50%<非農收入占比<80%和非農戶非農收入占比>80%(魏建等,2018;吉雨欣等,2022)。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農戶兼業化程度的提高,農戶的經濟林經營呈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特點,說明農戶參與非農行為能夠影響農戶的經濟林經營決策。
5回歸結果與檢驗
本文通過四個步驟對核心研究內容進行回歸估計。首先,從整體上展開回歸分析,通過Utest檢驗驗證倒U型特征的穩健性,并求出其拐點;其次,針對具有不同特征的農戶群體展開異質性分析;再次,在基準回歸的基礎上對人力資本和政策影響農戶經濟林經營決策的機制展開探討;最后,檢驗模型的穩健性。
5.1基準模型回歸結果
為了排除回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條件混合過程來處理。在進行回歸之前需對工具變量的有效性進行檢驗,Cragg-Donald Wald檢驗的F值為25.10,拒絕原假設,且弱工具變量檢驗P值接近0,說明是強工具變量。由于僅選取了一個工具變量納入模型,與解釋變量數量相同,不存在過度識別現象,工具變量有效。若各變量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則可能導致參數估計量的方差變大,估計結果出現偏誤。因此,在進行正式回歸分析之前,利用方差膨脹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進行變量間的多重共線性檢驗,若變量的方差膨脹系數大于10,則說明變量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各變量的方差膨脹系數均遠小于10,說明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此外,本文還進行了變量間異方差檢驗,White檢驗的P值為0.01,不能拒絕原假設,因而存在異方差問題。所以,為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后續回歸將全部采取穩健標準誤。

條件混合過程全樣本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表3列(1)和列(2)分別報告了全樣本基準模型和二次項模型回歸結果,列(3)報告了全樣本交互項模型回歸結果。表3列(1)顯示,人力資本水平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隨著農戶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能夠促使農戶進行經濟林經營,假設H1得到部分證實。退耕還林變量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表3列(2)的結果表明,曲線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倒U型趨勢,但僅僅根據二次項回歸不能完全說明倒U型結果的穩健性,因此參考董保寶等(2019)的研究,采用Lind等(2009)的方法對存在的倒U型關系穩健性進行檢驗,并求取曲線的拐點。Utest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全樣本的Utest檢驗P值為0.02,曲線的拐點為7.98,落在Fieller置信區間[6.32 , 11.27],表示農戶經濟林經營意愿與人力資本水平之間存在的倒U型關系是穩健的。進一步將樣本分為參與退耕還林農戶和未參與退耕還林農戶,并進行Utest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在兩類農戶群體中人力資本對其經濟林經營的促進作用均存在倒U型關系,并且退耕農戶群體的拐點為9.18,非退耕農戶群體的拐點為6.29。表3列(3)報告了交互項模型的回歸結果,交互項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退耕還林政策在農戶人力資本對其經濟林經營決策的促進過程中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假設H4得到部分證實。最后,條件混合過程得出的atanhrho_12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內生性確實存在,但條件混合過程的估計優于原模型,內生性問題得到解決。


5.2異質性分析
條件混合過程受教育程度異質性分析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在低教育組中,人力資本的提升能夠顯著促進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而在高教育組中,人力資本對農戶經濟林經營決策的促進作用并不顯著,可能是這部分農戶的人力資本接近或者已經超過理論分析中的H1點(圖1),此時參與經濟林經營的相對收益較低,因此人力資本的提升無法促使這部分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假設H2得到證實。在加入交互項之后,退耕還林政策無論在教育水平較高還是教育水平較低的農戶樣本中均能起到顯著的調節作用,但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樣本調節作用更加顯著,與理論分析的結果一致。在退耕還林政策實施以后,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能夠獲取比之前更高的收益,農戶放棄參與經濟林經營的人力資本水平點提高,因此在高教育組中具有更強的顯著性,假設H4得到證實。
條件混合過程兼業化程度異質性分析如表6所示。在純農戶組中,人力資本水平的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能夠顯著促進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但隨著農戶的兼業化水平提高,人力資本水平的系數顯著性逐漸減弱,假設H3得到驗證。在加入了交互項以后,純農戶組的交互項的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負,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反而抑制了純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在一兼農戶組中,交互項的系數并無顯著性。在二兼農戶組中,交互項的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在非農戶組中交互項的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即使是非農戶,政策對其人力資本對經濟林經營決策的影響仍然具有極為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這表明隨著農戶兼業化程度的提高,政策因素對兼業農戶經濟林經營決策的調節效用也逐漸增強。
5.3機制分析
中介效應分析如表7所示。Sobel檢驗的P值為0.05,Bootstrap檢驗的P值為0.02,說明家庭收入在促進經濟林經營的過程中存在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比11.35%,人力資本的提高能夠促進家庭收入的增加,從而緩解在整個經濟林經營過程中的資金約束,呈現出收入效應,但其比例并不高,說明非農就業所取得的收入并未能有效轉化為對經濟林經營的投入。Sobel檢驗的P值為0.56,Bootstrap檢驗的P值為0.62,表明替代效應在整個過程中并不明顯。綜合而言,假設H1得到證實。

5.4穩健性檢驗
本文選取改變樣本容量和更換因變量的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分析。參考周欣等(2016)的做法,改變樣本容量是將樣本中平均年齡大于60歲的樣本剔除,雖然在我國農村有大量高齡老人仍然參與農業勞動,但是一般的經濟規律在他們身上可能不適用,所以選擇剔除高齡老人樣本,并更換為Tobit模型,穩健性檢驗如表8所示。從表8可以看出,在改變了樣本容量和更換模型后,退耕還林和平均受教育水平系數的方向和顯著性均沒有發生改變,說明基準模型具有良好的穩健性。
6研究結論、討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以林業政策對經濟林產業大力推動卻收效甚微的現象為切入點,從理論上分析人力資本和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意愿的影響,闡釋在退耕還林政策的影響下人力資本對農戶經濟林經營意愿的影響機理,并對其內在影響機理進行探究。在研究結論和進一步討論基礎上,提出促進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的政策啟示。
6.1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陜西省和四川省861個農戶實地調研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得出四點結論。
第一,從全樣本看,農戶人力資本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促進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但促進作用呈先增后降的倒U型趨勢,農戶平均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拐點為7.98。從低教育水平和高教育水平的分組回歸結果看,相較于高教育水平的農戶,低教育水平的農戶人力資本的提高對其經濟林經營的促進作用更顯著。
第二,從機制分析來看,人力資本主要通過提高家庭收入促進農戶的經濟林經營,家庭收入中介效應占比11.35%,機械替代效應未能生效。
第三,退耕還林政策存在顯著的調節作用,退耕還林與人力資本的交互項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促進了人力資本對農戶經濟林經營的正向影響。且Utest檢驗結果顯示,在人力資本對經濟林經營決策的影響中,退耕農戶群體的拐點為9.18,非退耕農戶群體的拐點為6.29,進一步佐證了退耕還林政策的顯著正向調節作用。
第四,農戶參與非農就業的程度升高,人力資本積累對經濟林經營的促進作用的顯著性下降,非農戶的人力資本與經濟林經營僅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呈正相關關系,且促進效果最弱。
6.2討論
總體而言,人力資本能顯著促進農戶的經濟林經營,但是隨著人力資本積累的進一步提高,其促進作用會被削弱。這一結論與張煒等(2018)對農戶退耕還林意愿研究的結論相似,具有高人力資本和生產效率的農戶更傾向于種植經濟林。但加入人力資本的二次項得出的回歸結果顯示,隨著農戶人力資本的進一步提高,可能會削弱對經濟林經營的促進作用??赡艿脑蚴牵呷肆Y本積累的農戶從事勞動密集型農林業經營的機會成本較高(胡小平等,2022),從而不傾向于參與經濟林經營。這一結論補充了人力資本對農戶農林業經營影響的簡單正向線性相關的一般結論,更符合農戶經濟林經營的實際情況。
從影響機制的理論分析可知,人力資本對農戶經濟林經營的影響主要有增加收入和促進技術采用兩條路徑。但是中介效應模型的實證結果表明,人力資本主要通過增加家庭收入顯著影響農戶的經濟林經營。而農戶對農機設備應用等新技術的采納并沒有顯著發揮對經濟林經營的促進作用。這與宋海風等(2019)的研究結論有出入。具體而言,人力資本的提升對機械擁有量的提升效果并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國經濟林采收和管理機械的技術尚不完善,例如油茶、砂糖桔等大多還需要人工管理和采摘,經濟林經營對勞動力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
進一步討論異質性人力資本在不同生計結構下對經濟林經營影響的差異。農戶人力資本積累提高,參與非農就業的機會就會增加(李麗莉等,2021)。隨著農戶非農就業程度的提高,人力資本對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的影響存在差異。研究表明,隨著農戶的兼業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力資本水平系數顯著性逐漸減弱,在棄耕農戶組人力資本水平的系數甚至無顯著性。可能的原因是,隨著兼業化水平提升,農戶對于農業收入的依賴性逐漸減弱。此外,農戶參與非農就業后家庭林業經營的勞動力約束隨之發生變化,非農就業導致的勞動力流失抑制了經濟林產業的發展。
此外,在人力資本效果弱化的情況下,外部推動力(即政策參與)干預是有效且必要的。研究發現,退耕還林政策能夠有效促進農戶進行經濟林經營,這與何明駿(2008)、黃杰龍等(2019)得到的研究結果一致。政策的存在能夠對人力資本的效用產生正向調節作用,表明林業激勵政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勞動力流出導致的負面影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純農戶群體中,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反而產生了遮掩作用,這與張瑋等(2018)研究結果一致,在農戶兼業化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農戶在退耕階段更加愿意經營具有穩定補貼且無需管護的公益林。純農戶對土地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其生計主要來源于農業活動,抗風險能力較差,一般眼界見識較窄(張安然等,2019),難以認識到經濟林的比較優勢,所以他們可能會拒絕參與經濟林經營。
內生增長流派認為,人力資本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產業內部從業人員人力資本的提升,會注重技術的創新和產業的升級。但是,在我國現行環境下,城鄉收入差距和基礎設施差距導致農村人力資本凈流出。在現階段的農村,如果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僅僅依靠提高農戶自身的素質,可能會出現人力資本陷阱,難以推動農業農村轉型升級。因此,本文關注人力資本與經濟林經營的關系,為把握農戶經營決策的規律,探究如何在保證農業勞動力不減少的前提下提高農民素質,具有推動農村產業和經濟林發展的現實意義。
本文還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優化。首先,由于數據的限制,對于農戶人力資本的細化還有進步的空間;其次,農戶外出務工對其眼界見識的提升值得深入探討;最后,同村經濟林種植大戶是否存在技術溢出和示范作用,也值得深入探討。
6.3政策啟示
目前,鄉村振興是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如何在提升農民收入的同時又不破壞農村原有的生態環境是當前面臨的難題。經濟林兼具生態屬性和經濟屬性,是推動鄉村振興目標實現的重要產業。為推動我國經濟林產業的發展,基于本文研究結論,提出三點政策啟示。
第一,在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的同時,既要注重通識教育的普及,也要注重對人力資本高的農戶進行專業的林業種植技術培訓。勞動力遷移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農村農業勞動力可能會繼續減少,導致農村產業空心化、勞動力老齡化。針對人力資本水平已經超過拐點的農戶,對其進行農業科技培訓是破解經濟林發展困境的關鍵。從基準回歸結果來看,雖然人力資本的積累能夠促進經濟林產業的發展,但人力資本超過7.98年,即初中畢業及以上教育經歷的農戶可能會轉向非農就業,對農戶的經濟林經營決策產生負面影響,而這部分群體是發展成農林業種植大戶和培養成專業農民的優質對象。因此,政府可以成立農業技術培訓站或者農業技術培訓小組,對具有高中及以上教育經歷農戶進行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戶人力資本水平,從而促進經濟林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具有經濟林種植傳統的地區,更應該發揮當地的傳統種植優勢,對農戶進行經濟林種植技術培訓,將經濟林產業發展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注入動力。
第二,要繼續發揮政府在農戶經營行為中的引導作用。從調節效應回歸結果看來,林業扶持政策能夠顯著增強人力資本對農戶經濟林經營的促進作用,并將農戶轉向非農就業的拐點由7.98年延后至9.18年。因此,當地政府可以出臺類似的退耕還林政策,通過前期補貼或者合作經營的形式,協助農戶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農業種植轉向高技術、高收益的經濟林經營,不僅能夠促進經濟林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能夠促使勞動力回流,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政策的調節作用主要針對高人力資本勞動力群體,能夠使曲線的拐點增大,針對這部分群體應著重考慮政策干預,考慮提供專項的經濟林經營補貼或者無息貸款等。針對高兼業化的農戶,可以考慮授予名譽頭銜和提供適當的專項補貼,如經濟林生產模范帶頭戶、鄉村振興先鋒戶等,引導他們將務工收入投入到經濟林產業和家鄉建設。
第三,加強經濟林相關農機的研發與推廣,以緩解農戶面臨的勞動力約束,并通過完善市場和服務的方式,降低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的風險。從機制分析結果看來,農戶在取得非農收入后難以投入到經濟林經營的原因在于替代效應不顯著。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當前經濟林適用的農機技術水平較低,例如油茶等采收難度較高的經濟林樹種仍以人工采摘為主,也可能是由于農機宣傳不到位。除此之外,政府應當完善銷售渠道,建立經濟林合作組織以及推廣林業保險,以降低農戶在生產中面臨的風險。政府或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可以通過保障農戶經濟林產品的銷售來切實降低農戶參與經濟林經營的風險,從而吸引農戶將務工收入投入到經濟林經營中來。此外,針對高人力資本群體勞動力缺乏的現象,完善農業生產環節外包市場能夠有效解決此問題,從而將高兼業水平、高人力資本型農戶也納入經濟林經營主體,推動農戶經濟林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包國憲,劉青川,關斌.產權強度為什么不能加快農地流轉——稟賦效應的中介作用和土地依戀的調節作用[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49(03):66-79.
陳國生,蕭烽,黃鑫.湖南農村人力資本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發展[J].經濟地理, 2020, 40(10):176-182.
陳金海,胡健全.我國經濟林資源的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華東森林經理, 2010, 24(02):1-5.
程鈺,劉璨,楊紅強,等.商品林種植結構的“趨經濟林化”——基于勞動力成本效應及相對收益效應的成因分析[J].林業科學, 2021, 57(07):184-193.
鄧大松,楊晶.養老保險、消費差異與農村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基于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 2019(04):43-55.
董保寶,羅均梅,許杭軍.新企業創業導向與績效的倒U形關系——基于資源整合能力的調節效應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 2019, 22(05):83-98.
高遠東,李華龍,馬辰威.農戶防范返貧:應該更關注人力資本還是社會資本? [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 22(04):135-143.
韓友志,孫紹鵬,王猛.淺述我國經濟林發展現狀和對策[J].防護林科技, 2014(05):53-54.
何明駿,鄭少峰,李樺.退耕還林(草)政策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研究——以陜西省吳起縣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21-26.
胡小平,許昊川,毛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研究——概念界定及一個重要的規模差異成因[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 49(01):55-62.
黃斌,徐彩群.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與人力資本投資收益[J].中國農村經濟, 2013(01):67-75.
黃杰龍,王旭,王立群.政策落實、農戶參與和脫貧增收的山區治貧有效性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 2019, 16(03):50-61.
黃紹升,閆春.農村電商創業者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對創業績效的交互影響——兼論節儉式創新的中介作用[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22, 21(04):395-404.
回慧嫻,薛永基,耿麗麗,等.人力和物質資本對農業經濟增長的空間差異[J].資源開發與市場, 2022, 38(02):169-177.
姜德波,汝剛,秦永.勞動力轉移、技術進步與糧食產量——基于中國主要產糧省份的經驗分析[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 2017, 14(01):29-36.
蔣宏飛.農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激勵約束機制探討[J].農村經濟, 2008(01):58-61.
藍菁,盛君,余奕寧,等.退耕還林背景下農戶收入的社會網絡效應分析——以四川南江縣白灘村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 2017, 31(03):36-43.
冷晨昕,周曉時,吳麗麗.人力資本對農業勞動供給的影響——基于分數響應模型和無條件分位數回歸模型[J].經濟問題探索, 2021(02):38-48.
李朝陽.性別、風險偏好與競爭意愿:基于真實勞動的實驗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42(02):65-73.
李麗莉,俞劍,張忠根.中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政策回顧與展望——基于中央“一號文件”的內容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1, 51(01):36-50.
李麥收,高星.金融發展、教育人力資本與居民收入[J].教育經濟評論, 2021, 6(06):3-21.
劉亮,章元,高漢.勞動力轉移與糧食安全[J].統計研究, 2014, 31(09):58-64.
劉生龍,胡鞍鋼.大學教育回報:基于大學擴招的自然實驗[J].勞動經濟研究, 2018, 6(04):48-70.
劉宇熒,李后建,林斌,等.水稻種植技術培訓對農戶化肥施用量的影響——基于70個縣的控制方程模型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 2022(10):114-131.
劉志國,劉慧哲.收入流動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路徑:基于CFPS數據的分析[J].經濟學家, 2021(11):100-109.
盧盛峰,時良彥,馬靜.九年義務教育政策的長期收入效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 2022(03):92-102.
魯釗陽,廖杉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區域創業效應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16(05):67-78.
馬文武,劉虔.異質性收入視角下人力資本對農民減貧的作用效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9, 29(03):137-147.
史常亮,朱俊峰,揭昌亮.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地區差異及收斂性分析——基于固定效應SFA模型和面板單位根方法[J].經濟問題探索, 2016(04):134-141.
宋海風,劉應宗.小麥生產中農業機械與勞動力替代彈性及地區差異測算[J].中國農機化學報, 2019, 40(02):200-206.
睢黨臣,曹英琪.共享經濟視閾下城鄉互助養老模式的構建[J].長白學刊, 2019(02):110-116.
孫殿超,劉毅.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人才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 2022, 41(09):1716-1730.
孫俊華,魏麗.高等教育發展能否轉化為區域經濟增長點?——基于2008-2018年中國30省市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江蘇高教, 2022(11):10-18.
孫武學.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建立試驗站探索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新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 2013, 34(04):4-9.
王兵,魯紹偉.中國經濟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J].應用生態學報, 2009, 20(02):417-425.
王恒博,姚順波,郭亞軍,等.基于競租理論的退耕還林工程最優補助標準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 2016, 36(06):494-500.
王寧,翟印禮.生態林與經濟林個體經營者風險偏好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 2012(10):88-95.
魏秀華,楊建州,曹瑋.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與林業經濟增長的交互效應——基于南方集體林區的實證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12):144-153.
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 2014, 22(05):731-745.
吳濤,彭道黎,謝晨,等.退耕還林政策10年評價——退耕還林工程社會經濟效益監測大學生農戶問卷調查總報告[J].經濟研究參考, 2011(67):11-37.
吳勇民,高航,龍飛.咸陽市退耕還林與生態扶貧效益研究[J].陜西林業科技, 2018, 46(06):48-51.
夏玉蓮,張園.家庭稟賦對農民家庭收入的影響分析——基于1188戶農戶的實證分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18, 17(04): 427-433.
謝晨,張坤,王佳男,等.退耕還林動態減貧:收入貧困和多維貧困的共同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21(05):18-37.
楊興杰,齊振宏.預期收益與技術補貼對農戶采納生態農業技術的影響:以稻蝦共作技術為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05):89-100.
于樂榮,楊穎,楊博瓊.男性應該得的多?——基于對農村居民性別收入分配公平態度的考察[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 39(02):205-218.
余東華,王必好.技術創新效率的內生性與隨機變動效應研究——要素投入中知識資本與人力資本的差異化影響[J].南方經濟, 2020(01):76-94.
張安然,張俊飚,蓋豪.農戶兼業與“兩型農業”技術采用意愿研究——以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9, 40(02):100-108.
張煒,張興.異質性人力資本與退耕還林政策的激勵性——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農業技術經濟, 2018(02):53-63.
張宗毅,劉小偉,張萌.勞動力轉移背景下農業機械化對糧食生產貢獻研究[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14, 13(06):595-603.
趙祥云,趙曉峰.資本下鄉真的能促進“三農”發展嗎? [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6(04):17-22.
周杰琦,梁文光.環境規制能否有效驅動高質量發展?——基于人力資本視角的理論與經驗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22(05):1-13.
周欣,孫健,王康.農民非農就業機會獲得——基于社會網絡的視角[J].經濟體制改革, 2016(03):95-100.
朱長寧,王樹進.退耕還林背景下農戶生態農業生產方式采用行為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15(03): 69-74, 124.
朱德全,楊磊.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貢獻測度——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測算分析[J].教育研究, 2021, 42(06): 112-125.
Abebaw D, Admassie A, Kassa H, et al. Does rural outmigration affect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Evidence from Ethiopia [J].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1, 10(01):144-168.
Alan D B. Migration Out of Rural Areas and Implications for Rural Livelihoods [J]. Annual Review of Resource Economics, 2019, 11(01):461-481.
Ali A D. Bahadur R D, Behera B.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adoption of energy-based water pumps and impacts on crop productivity and household income in Pakistan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6, 54:48-57.
Asteriou D, Agiomirgianakis G M.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Greece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1, 23(05):481-489.
Becker G S. Human capital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Chrisendo D, Siregar H, Qaimd M. Oil palm cultivation improves living standards and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in smallholder farm households [J]. World Development, 2022, 159:106034.
Danquah M, Amankwah-Amoah J.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capit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Evidence from sub-Saharan Africa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7, 122:24-33.
Garip F.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and Remittances on Wealth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Rural Thailand [J]. Demography, 2014, 51(02):673-698.
Giziene V, Simanaviciene Z. The Impact of Human Capital on Labour Market: Lithuanian Case [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91:2437-2442.
Haans R F J, Pieters C, He Z L. Thinking about U: Theorizing and testing U- and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s in strategy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7(07):1177-1195.
Lind J T, Mehlum H. With or without U? The appropriate test for a U-shaped relationship [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9, 72(01):1-28.
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01):3-42.
Marloes D G, Albert V D H, Daniel V V, et al. Long-Term Unemployment and the Great Recession in the Netherlands: Economic Mechanis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De Economist, 2015, 163(04):415-434.
Mutiu A O, Abdulfatai AA, Olumide O. Human capital, innovation, and inclusive growth in sub-Saharan African Region [J].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2021, 72:609-625.
Parman J. Good schools make good neighbors: Human capital spillovers in early 20th century agriculture [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012, 49(03):316-334.
Rodgers J L. Differential human capital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in agriculture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4. 11(01):1-17.
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05):71-102.
Schultz T W.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Wang W, Li Q, Lien D. Human capital, political capital, and off-farm occupational choices in rural China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16. 42:412-422.
Yan Y P. Unintended Land Use Effects of Afforestation in Chinas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9, 101(04):1047-1067.
Zhang H Q, Zhang L X, Luo R H, et al. Does education still pay off in rural China: Revisit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on off‐farm employment and wages [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08, 16(02):1-16.
(責任編輯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