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劉玲 馮國琴 任震晴 周麗娟 姜文娟 黃佩玉 李聰 丁莉 陳璐
(1江蘇大學鼓樓臨床醫學院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2南京醫科大學泰州人民醫院)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進而造成血管狹窄或血管阻塞,使心肌處于缺血缺氧的狀態。《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21》〔1〕指出,目前我國心血管疾病約3億余人,其中冠心病已達1 139萬。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作為冠心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2〕,能夠有效降低死亡率,但該疾病患者仍受軀體、社會和心理等方面的影響〔3~5〕,因此術后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HRQOL)成為當前關注的要點。HRQOL代表了患者對其健康狀況的看法,但也是一個重要的臨床風險標志物和治療目標,它已確定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6〕。不同性別患者的HRQOL存在著差異,Vu等〔7〕的研究中表明,術后1個月的恢復期與男性相比,女性患者的生活質量似乎較差,但她們在12個月時表現出更好的生活質量恢復;而Kim〔8〕的研究中性別不是PCI術后患者的HRQOL的影響因素,兩者結論不同可能與地區和文化差異有關。錢玉軍等〔9〕也做了相關研究,但其研究側重于急診和非急診PCI冠心病患者HRQOL評分的比較,未關注性別對HRQOL的影響。因此,本研究通過炎性指標和免疫指標檢測,同時進行心功能、腎功能指標監測和中文版健康狀況問卷(SF-36)調查,評估術后1個月不同性別患者HRQOL水平及預后,旨在探索我國不同性別PCI術后患者免疫功能及預后的差異性,為今后臨床制定針對性的用藥及干預方案提供依據。
1.1臨床資料和分組 選取 2020年 10月至 2021年 10月在泰州市人民醫院行PCI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58歲;(2)首次行PCI的患者;(3)PCI術后1個月。排除標準:(1)合并有其他重大疾病,如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等;(2)無法進行溝通和交流,有認知障礙或精神疾患。本研究已獲泰州市人民醫院倫理審批。共納入322例PCI的患者,其中女98例,男224例,根據性別分為女性組和男性組。
1.2資料收集 實驗室指標測量和問卷調查均在出院后1個月患者門診復診時進行。炎性指標、免疫指標、心功能指標和腎功能指標均為常規復查項目。SF-36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調查員向符合研究納入標準的患者說明調查目的及要求,并承諾保密,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向其發放問卷。問卷主要由研究對象本人填寫,對有讀寫困難的患者,由調查員依次閱讀問卷各條目,經患者理解問題并自行判斷后給出回答,調查員按照患者的回答代筆完成問卷填寫。調查員當場核查問卷填寫的完整性及質量,確認無漏項、無錯誤后收回。共發放問卷322份,最終收回有效問卷322份。
1.3檢測指標
1.3.1炎性指標 白細胞(WBC)檢測通過全自動生化檢測儀;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白細胞介素(IL)-6水平采用酶聯免疫試劑盒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
1.3.2免疫指標 免疫球蛋白(Ig)G、IgM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
1.3.3心功能指標 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指數(LVESVI)和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指數(LVEDVI)采用彩色超聲心動圖檢測。
1.3.4腎功能指標 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1.3.5SF-36評分 采用SF-36〔10〕,包含8個維度共36個條目,分別為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和精神健康(MH)。各維度分值計分方法運用Likert累加法,再用標準公式計算轉換分數為0~100的標準分。得分越低,代表功能損害越嚴重。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2.1兩組炎性標志物表達水平 WBC、TNF-α、IL-6、hs-CRP女性組均高于男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免疫指標表達水平的比較 IgG水平女性組高于男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IgM水平兩組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3兩組心、腎功能檢測指標水平的比較 LVEF女性組低于男性組,LVESVI、LVEDVI女性組高于男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Scr、BUN女性組高于男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兩組SF-36量表各維度得分的比較 PF、GH、SF維度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RP、BP、VT、RE、MH維度女性組得分比男性組顯著降低(P<0.05)。見表3。

表1 不同性別患者炎性標志物及免疫指標表達水平的比較

表2 不同性別患者心功能、腎功能檢測指標水平的比較

表3 不同性別患者SF-36量表各維度得分的比較分)
在冠心病的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中,炎癥刺激機體產生防御反應,但是隨著炎癥反應過程的加劇,促進了血小板的聚集從而加重病情進展,因此機體炎性指標WBC、TNF-α、IL-6、hs-CRP和免疫指標IgG、IgM對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預測價值〔11~13〕。?i?ek 等〔14〕研究表明,低 WBC 水平的患者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明顯低于高 WBC 水平的患者。唐碧等〔15〕的研究發現,與男性相比,女性PCI術后白細胞、hs-CRP、表達水平更高,體內炎性負荷更重、心功能、腎功能更差。這與本研究有相似之處,分析可能與本研究是在術后1個月進行資料收集且研究對象樣本量有限有關,而且唐碧等〔15〕的研究對象是急診PCI術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同。
雖然死亡率、心肌梗死風險和計劃外再入院等被認為是PCI關鍵的臨床結局指標,但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結局有獨立的影響效果〔6,16〕,且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PCI術后臨床結局的性別差異在現有文獻中已得到記載,通常提示女性術后結局比男性更差(例如死亡率和發病率更高)〔17,18〕,同時在PCI術后HRQOL性別差異的研究中,有研究發現女性患者術后HRQOL較差,特別是在短期和中期,而有研究報道,在長期術后(3年,10年)HRQOL的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8,19〕。這些研究中導致性別差異的原因包括生物學因素和社會因素如年齡、心血管危險因素、社會支持和醫療保障等。然而這些發現不可避免地是針對特定的背景,這意味著尚不清楚這些結論是否可以應用于我國的人群和文化。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女性患者1個月的HRQOL低于男性,這與國外的研究〔7,17~19〕基本一致。嚴臘梅等〔20〕在冠心病患者HRQOL研究中同樣發現女性較男性低,其原因可能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女性需要撫育子女、照顧家庭和贍養老人,從而在家庭中有更大的壓力。而相關研究〔7,17,19〕中表明不同性別之間HRQOL無統計學差異,其原因可能與研究對象的地域文化背景、HRQOL的評估量表等不同有關。
本研究結果推斷,心理因素是導致女性患者術后1個月HRQOL低于男性的原因之一。有研究〔21〕表明,與男性相比,女性通常有更多的心理健康障礙如抑郁、疲勞或焦慮。在對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的調查中發現,活動、個人護理、疼痛/不適和焦慮/抑郁等方面對女性有顯著的影響〔22〕,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另一項研究〔23〕表明,性別不僅對身體功能有影響,社會支持和家務責任等性別相關因素也是影響HRQOL的獨立指標,將這一聯系應用到常規臨床治療和護理中還處于探索階段,這突出表明需要更多的醫務人員和研究者重視這一問題,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支持性別差異的許多相互交織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