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7月27日,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發布《2022全球艾滋病防治進展報告:危急關頭》稱,2021年,艾滋病大流行導致平均每分鐘1人死亡。盡管擁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及機會性感染的預防、檢測和治療工具,2021年仍有65萬人死于艾滋病相關疾病,約有150萬艾滋病病毒新發感染——比全球目標要多出100萬例。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截至2020年底,中國HIV現存感染者100萬左右,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面對全球龐大的患病群體,艾滋病治療卻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用于治療HⅣ感染的藥物只能控制病毒復制,不能徹底清除病毒。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是控制HIV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艾滋病易感人群通過接種艾滋病疫苗,發生免疫反應,從而產生對疾病的特異抵抗力,提高免疫水平,達到預防和治療HIV的目的。
盧洪洲表示,為了加快HIV疫苗研發速度,全球多學科通力合作,在疫苗的研發管線中,各期臨床試驗重疊進行,大大縮短了研發時間,也為其他疫苗研發提供了極好的范例。全球新冠疫苗研發之所以快速是因為這種新發疾病危害的嚴峻性和緊迫性,而艾滋病毒在復制過程中突變重組率高、全球范圍內基因變異大,亞型多,同時由于對保護性免疫因素的了解不全面、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且醫藥企業投資過少,因此艾滋病疫苗研發面臨較大挑戰。“盡管艾滋病疫苗研發屢屢失敗受挫,各國科學家卻從未放棄,目前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研發隊伍采用不同的技術平臺,在不同臨床試驗階段推進著艾滋病疫苗研發進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取得突破。”
他認為,雖然研發屢遭挫折,目前在艾滋病疫苗研發領域還是成功開發了多種技術平臺,有些已經在開展Ⅰ/Ⅱ期臨床試驗。目前的疫苗研發策略主要包括基礎一加強免疫策略以增強誘導基于RV144的保護性免疫反應,聯合馬賽克抗原設計,新型病毒載體疫苗,誘導廣譜中和抗體產生的抗原設計,新的核酸疫苗(如mRNA疫苗)及提高免疫原性的強效佐劑的應用等,研究整體呈現多樣化特點,未來將有可能聯合采用兩種或以上策略提升免疫效果。
mRNA是一種天然存在的分子,帶有人類細胞的“藍圖”,可以產生靶標蛋白或免疫原,激活體內免疫反應,以對抗各種病原體。而mRNA疫苗是繼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亞單位疫苗和病毒載體疫苗后的第三代疫苗。其基本原理是通過特定的遞送系統將表達抗原靶標的mRNA導入體內,在體內表達出蛋白并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學反應,從而使機體獲得免疫保護。因為其利用的是病毒基因序列而非病毒本身,所以mRNA疫苗不帶有病毒成分,沒有感染風險。
由于其特殊的作用機制,相較于傳統疫苗,mRNA疫苗存在多種優勢。首先在安全性上,mRNA并不會感染或者整合進基因組,因此不會帶來感染或突變的風險。其次在有效性和便捷性上,有多種修飾方式能夠使mRNA更加穩定,同時合成特定抗原蛋白的效率更高,可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對特定抗原表位的免疫應答,從而產生對相應病原體的免疫反應。同時,傳統疫苗一般需在活細胞內培養相應病原體,周期較長;而人工合成的mRNA疫苗生產速度快、成本低,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生產。
2022年1月,美國Moderna公司和國際艾滋病疫苗行動組織(IAVI)宣布,已經開始了mRNA艾滋病疫苗的人體試驗。這項1期臨床試驗正在對56名HIV陰性健康成年人進行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測試。這款實驗性mRNA疫苗的目標是刺激特定B淋巴細胞產生廣泛中和抗體(bnAbs),它們可以附著在HIV病毒顆粒表面的刺突蛋白上,并讓重要但難以進入的區域失效,這些區域在不同HIV病毒株之間變化不大,因此可以對抗當前流行的多種HIV變體。
這是艾滋病疫苗領域的一個里程碑式研究,它證明了誘導廣泛中和抗體來抗擊HIV感染是切實可行的。免疫原的新設計、臨床試驗和分子B細胞分析將為加速艾滋病毒疫苗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Moderna公司有兩款mRNA艾滋病疫苗研發管線,此次開始臨床I期的是編號為mRNA-1644的管線。另一款則是與國際艾滋病疫苗行動組織(IAVI)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傳染病研究所(NIVID)合作開發。
盧洪洲分析認為,自從新冠的mRNA疫苗大獲成功后,科學家正在如火如荼地將這一策略用于HIV新型疫苗的研發,目前已有幾種針對HIV的mRNA疫苗已經在小鼠和非靈長類動物模型中看到了很好的免疫效果,但未來mRNA疫苗成功的關鍵仍然是基于包膜蛋白能誘導廣譜中和抗體及覆蓋廣譜潛在T細胞表位的抗原的設計。
目前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也正在籌劃進行艾滋病核酸疫苗的I期臨床試驗。“在臨床前的動物實驗研究中我們看到了非常好的免疫效果,我們也非常期待這個疫苗也能誘導人體產生強效的免疫反應,為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帶來曙光。沒有成功說什么都為時尚早,但隨著科研團隊對HIV病毒的了解更加深入,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的不斷加強,第一支HIV疫苗的誕生也許即將到來。”
(摘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