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澤
舉辦大型綜合性賽事,體育場館顯然是重中之重。在杭州亞運會場館規劃的過程中,亞組委倡導“杭州為主,全省協同”的原則,立足于現有場館。54個亞運競賽場館中,12個為新建,其余均為改建或臨建,31個訓練場館全部利用現有或已規劃的場館作適當改造。場館選擇多為高校現有場館或已有的體育設施,盡可能避免賽后場館空置或無人運營。
杭州亞運會上的場館獨具特色。亞組委場館建設部部長邱佩璜說:“大家可以沿著錢塘江方向,到富陽銀湖體育中心、富陽水上運動中心、淳安界首體育中心等場館實地看看。這些場館與富春山水、千島湖景實現了完美融合。還有紹興攀巖中心,原來是一座廢棄的礦山,這次轉化為‘巖壁芭蕾的舞臺,變廢為寶,帶動了城市環境的整治和開發建設。”
在場館設計方面,杭州亞組委制定新的綠色規范,發布了《亞運會綠色健康建筑設計導則》,明確了亞運場館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綠色健康的設計要求,將“綠色健康建筑”的理念融入場館建設的全過程。邱佩璜說:“我們首創國內大型賽事場館《室內空氣污染控制技術導則》,為大型場館設計提供了杭州經驗、杭州樣板。在綠色設計的引領下,亞運場館充分利用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資源,最大限度節能減碳。這樣的綠色踐行取得了明顯成效。”

紹興柯橋羊山攀巖中心
有一組數字可以證明:富陽水上運動中心屋頂的雨水收集系統用作場館中庭噴泉和灌溉,每月可節水35%,平均每天節水約1000噸。杭州奧體中心體育館、游泳館、臨安文體會展中心用導光管無電照明系統作為日常照明,每年照明節能可達30%。
在施工方面,亞運場館優先使用綠色建材,將建筑垃圾進行綠色處理,盡可能少用建筑材料和能源。寧波亞帆中心將陸域爆破工程產生的76萬平方米石料用于海域防波堤建設;浙江省黃龍體育中心改造,將建筑垃圾破碎并自動分類,當作建筑原料。部分新建場館利用新技術指導設計和施工,建立智慧工地,對建筑結構體系實行節材策略,可以節約施工材料和能耗。這不僅體現了智能化,提高施工效率,而且為節能降耗提供了技術保障。

寧波亞帆中心舉行的帆船男子快速艇比賽。

杭州街頭亞運氛圍濃厚,市民騎車低碳出行。
亞運會的54個場館各有特色,綠色理念貫穿其中。拱墅運河亞運公園從場館規劃開始,就謀劃為周邊的居民帶來實惠。杭州的普通公園一般是喬木、灌木、草坪三層的結構,景觀不錯,但游人可進入性比較差。拱墅運河亞運公園第一次嘗試了喬木加草坪的組合,提高了公眾的可進入性,建成后每個周末都有幾萬民眾進入游覽。杭州體育館本來是一座上世紀60年代的建筑,翻新做到了修舊如舊,更換了里面所有設施。
杭州亞組委注重平衡綠色和節儉辦賽。邱佩璜說:“新材料、新技術的前期投入較高,我們會進行評估,看看放到建筑的整個壽命周期中會不會更加節儉。奧體中心游泳館的水處理技術是我們亞運建設過程中的典范。每一滴水都要過七關,所以水質非常好。這一技術能支持長年不換水,保持游泳池里的水質清澈。我們游泳運動員取得好成績也和水質有關。”
綠色亞運與主辦城市的規劃息息相關。杭州把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理念融入舉辦亞運會的全過程和各環節,為此制定了《杭州亞運會綠色行動方案》,努力打造首屆碳中和亞運會,爭取實現“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的”目標。杭州亞組委環境保障部副部長孟祥勝說:“綠色亞運是一種理念,也是一個承諾,更是一次行動,將引領社會潮流。”
杭州亞運會是首次實現全部場館綠電供應的亞運會。綠電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碳排放量為零或趨于零、對環境影響較低的電力,主要是太陽能和風能所發的電。孟祥勝說:“我們通過綠電交易,用特高壓電網將新疆、青海的光伏電和內蒙古的風電輸送到浙江。大家形象地將其稱為‘絲綢之路的光點亮杭州亞運的燈。綠電總成交電量6.21億千瓦時,可以保證全部場館使用綠色電力,在亞運會歷史上還是首次。另外,主火炬所用燃料甲醇是全球公認的新型清潔可再生能源。”
亞運會舉辦以來,社會各界參與亞運綠色行動已超過2億人次。其中“人人一千克、助力亞運碳中和”活動參與人次破億,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了讓居住在亞運村的運動員、技術官員和媒體人員綠色體驗更豐富,杭州亞組委推出“云上亞運村”低碳賬戶。村民可以通過光盤行動、綠色出行等綠色行為獲得低碳積分,兌換低碳紀念品,還可以發朋友圈傳播綠色理念。杭州亞運會首次實踐了“無廢亞運”。“無廢亞運”不是不產生垃圾,而是力求在舉辦過程中最大限度減少產生廢物,將垃圾資源化利用。比如,對亞運村產生的廢棄餐具和牛奶盒回收利用,制成折扇等紀念品。
孟祥勝說:“確定亞運會碳中和目標前,我們學習借鑒了國內外其它大型賽事的經驗和做法,邀請相關領域專家論證,攻克了很多難關,如期完成了各項任務,最終實現了碳中和的目標。”
舉辦亞運會,提升了杭州這座城市的品質。亞運城市環境提升專班副主任邵偉華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杭州環境品質的提升:綠色生活、綠色文化、綠色坦途。他說:“杭州市政府開展老舊小區改造,拓寬公共綠地和步行綠道,增加健身設施,構建10分鐘步行圈。此外,還在城市中布設大型亞運標志綠植,設置亞運海報,營造亞運美景,讓市民游客出行更舒心,也更具辨識度。”
杭州亞運會在很多方面體現堅持綠色的決心。主導黃龍體育中心改造項目的裘云丹說:“我們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地資源,在改造過程中,面對已經老化嚴重的設備管道不會一拆了事,而是使用內壁修復技術,在原有管道的內壁上形成新的保護膜,讓老管道煥發新生。”
最大的綠色和可持續是讓場館在亞運會結束后可以持續、高效地用于全民健身,避免閑置。在黃龍體育中心的改造項目中,整合開放了籃球、網球、游泳等13個全民健身項目,每天可容納6000余人次,還設計了一條1000米長的空中跑道,如彩虹環繞體育場一周,已經吸引了近40萬人次的市民前來煅煉健身。
分賽區對綠色亞運的貫徹也十分堅決。湖州市主要承辦排球和三人籃球兩項賽事,推動了綠色辦賽與城市綠色發展融合。湖州市賽事分指揮部執行指揮長阮葉萍介紹道:“借著亞運會的契機,湖州增加了綠色休閑健身空間,充分挖掘城市邊角地、微空間等閑置資源,整合綠地布局,增設體育設施,促進綠地空間與體育文化設施的融合,新建改造18個公園,建成30個鄰里口袋公園,通過打造全齡段、全時段共享的休閑活動空間,讓居民出門見綠、出門入園。”
綠色交通出行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湖州開展亞運城市綠色與智慧交通建設行動,賽事期間共有315臺新能源公交車和163臺新能源出租車用于交通服務,新投放公共自行車400余輛,為市民和觀賽群眾綠色出行提供保障,亞運會期間累計服務保障超過3萬人次出行。
《奧林匹克運動21世紀議程》提出,奧林匹克運動要全力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事業。亞運會期間,處處可以感受到杭州為實現這一理念所做的努力。杭州亞運會的綠色辦賽理念將給現代體育事業發展留下寶貴的遺產,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供新的范例。
責編 柏強

亞運村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