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琦
摘 要:近年來,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以數字化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為重要支撐力量的數字經濟,正在引領著社會生產方式的全局性變遷。在現階段,中國進入共同富裕恰好與數字經濟時代相吻合。數字經濟引致的創新效應、協同效應和普惠效應,為均衡發展提供了共享機制,推動了全社會共享數字經濟帶來的紅利。為此,要持續發揮數字經濟在實現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推動作用,在利用數字經濟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的同時,實現數字紅利的普惠共享,實現發展數字經濟與共同富同頻共振、一體推進。深入探討如何發揮數字經濟的新引擎作用、如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一項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數字經濟;共同富裕;普惠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當今世界,數字經濟正在經歷高速增長與快速創新,其廣泛滲透到經濟領域之中,成為了深刻改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
一、新時代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
(一)新時代數字經濟的內涵
近年來,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數字經濟既能夠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推動優質資源共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又能夠推動實現全社會共享式、普惠式發展,有助于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2022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把數字經濟明確定義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
(二)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內涵
2021年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從經濟層面來說,新時代共同富裕是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政治層面來說,新時代共同富裕是要在黨的領導下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從文化層面來說,新時代共同富裕是要實現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裕。從生態層面來說,新時代共同富裕是要開展更高水平生態文明建設。從社會層面來說,新時代共同富裕是要打造橄欖形的穩定社會結構。新時代“共同富裕”概念的內涵不再只是指物質基礎層面,而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生態、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等多維度的、全面的“共同富裕”。
二、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數字鴻溝拉大發展差距
從區域角度來看,由于其自身的人口密集程度、投資特性、科學技術發展程度、經濟回報效益、地區數字建設等種種因素,東西部之間或存在較深的數字鴻溝差距。從群體劃分角度而言,長期處于偏遠地區的老年人群體普遍數字意識淡薄且數字化融入不強。隨著數字化的發展與普及,該群體長期囿于傳統的生活方式,對數字產品接受過程相對緩慢,無法及時適應現代化的數字生活。這就導致了數字經濟普惠共享帶來的數字紅利無法切實的涌入到所有人手中,造成發展差距的逐漸拉大。從數字技術的應用方式和掌控程度角度而言,高端數字人才普遍數字素養高且數字技能掌握能力強,能夠充分對目標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和加工。相較于這一類人群,普通群眾對數字技術的掌握能力較為單一,且信息處理能力較弱。
(二)數字經濟發展面臨平臺壟斷的風險
數字壟斷是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進程中可能面臨的一個重大風險挑戰。列寧指出:“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說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壟斷。”一方面,在數字經濟時代,極易形成平臺壟斷,早期進入市場的企業具有先發優勢。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網絡平臺這一典型的自組織形式成為數字經濟下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與傳統經濟組織相比,數字經濟平臺發展迅猛,數字經濟平臺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市場格局呈現出新變化,“贏者通吃”趨勢愈發明顯,市場集中度顯著上升,壟斷態勢逐漸顯現。憑借著數據、技術和資金等優勢,數字經濟加快了資源向頭部平臺集中的速度,進一步加速了具有優勢的數字經濟平臺對市場份額的擴張占領,導致平臺壟斷態勢愈演愈烈,從長遠看會影響行業整體的良性發展,對社會發展進步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三、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一)促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
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和重要基石。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是加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與創新的重要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牢牢牽住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一,應加大對企業創新和科技發展的培育與支持力度,促進數字經濟在關鍵數字技術上的創新與發展,深入研究數據、算法和算力的有機結合。第二,應加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5G技術的研發創新,加快推動6G研發工作,探索通信與感知、人工智能的有機結合,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第三,加強數字技術基礎理論預見性研究。要在先進計算,人工智能,隱私計算,數字孿生,人機交互,量子計算等關鍵領域進行前瞻性的研究,為數字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以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實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體經濟是一國創造物質財富、 推動經濟穩定運行的基礎力量。因此,要著力解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首先,應堅持系統觀念,將數字化轉型擴展至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應該通過明確企業內外部各個環節和各個領域之間的關系,深入地將數字經濟融入到企業的生產加工、研發創新、經營管理等各個環節中,并對其進行全面的滲透和變革,讓數字經濟切實地提高生產經營和管理決策的效率,讓各個領域的各個環節都能有效地協同互動起來。同時,通過積極宣介相關成功案例提升傳統企業、傳統行業對數字化轉型的認知水平,促使其站在提升全鏈路效率與實現高質量資源整合的高度持續破解數字化進程中的難題。其次,要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良性循環。應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一方面,加快推進公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水平,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完善的配套應用環境。另一方面,從金融、財稅、人才和土地等多層面出發,推動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良性循環系統。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
[3]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5
[4]戚聿東,沈天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技術創新的成就、經驗與展望[J].學習與探索,2023(04):7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