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薇
摘 要: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隔代撫養在我國一直廣為存在。隨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村地區普遍出現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組成的隔代撫養家庭。現有的研究較多關注隔代撫養對留守兒童的影響,而提供隔代撫養照料的留守老人卻不受重視。本研究依托四川省綿陽市A村,對該村中隔代撫養家庭中的留守老人及其子女等共12位人員進行深度訪談,實地調查該村的留守老人在隔代撫養中的狀況。
研究發現農村留守老人在隔代撫養中的現實困境有以下四個方面:經濟活動和孫輩照料的雙重壓力、無力輔導孫輩學業、缺少社會活動參與、三代間代際關系緊張。研究主要從生態系統理論的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和宏觀系統對以上困境的原因分析。據此,本研究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提出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在隔代撫養中問題的相應對策:首先,改善撫養理念,促進社會適應;其次,加強社區建設,拓展社區服務;最后,進行政策倡導,加大保障力度。
關鍵詞:生態系統理論;隔代撫養;農村留守老人
一、隔代撫養的定義
在隔代撫養的含義界定上,國外學者進行了廣義和狹義上的區分。Ko PC, Hank K(2014)提出,廣義上的隔代撫養家庭指多代或三代家庭,包括祖父母、成年子女和孫子女。狹義上的隔代撫養家庭只包括祖父母和孫子女,父母很少或沒有承擔撫養義務,祖父母履行大部分或全部的撫養孫子女的責任。國內學者一般認為祖父母監護權的擁有與否、提供的照料是否全面、是否與孫子女同住、子輩撫養孫輩的程度和時間等因素都會影響隔代撫養的定義和分類(宋璐、馮雪,2018)。郭筱琳(2014)認為隔代撫養指組輩與孫輩父母共同撫養但以祖輩為主,或祖輩單獨撫養孫輩,這種現象延續半年以上的狀況。在本研究中,筆者將隔代撫養界定為:祖父母承擔孫輩的全部照料責任,即農村留守老人獨自撫養孫輩,且這種情況持續半年以上的家庭撫養方式。
二、綿陽市A村留守老人在隔代撫養中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經濟活動和孫輩照料的雙重壓力
在農村地區,田地耕種是食物和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在隔代撫養家庭中,子女大多常年在外務工,經濟條件相較于留在農村務農會稍有改善。但農民工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有限,通常從事的是較為簡單的體力勞動,薪酬也相對較少。所以留在農村的老人并不會因為撫養孫輩就放棄土地的耕種,因為土地耕種是維持生活的主要方式。大部分留守老人的耕種土地面積并沒有很多變化,在采訪的九戶隔代撫養家庭中,六戶的土地耕種面積不變,大約在六、七畝;其余三戶的土地耕種面積略有減少,約為三、四畝。
撫養孫輩對于留守老人的農業勞動來說,無形中產生了一種矛盾。有的隔代撫養家庭,農活忙起來只能將孫輩留在家中,留守老人去田地進行農業勞動。但留守老人對于孫輩的安全又十分擔憂,所以總是往返家與土地之間,以確保孫輩的安全。又有的家庭只能讓其中一方前往農業勞動,留下另一方照顧孫輩,這樣就會導致農業勞動的效率變低,更有甚者只能請其他村民幫忙播種,以避免貽誤時機。
(二)無力輔導孫輩學業
現階段的農村留守老人,其教育經歷一般是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沒有接受過教育。隨著時代的變遷,老人從前收獲的知識也已經不適用。互聯網的的普及以及疫情的影響,很多學校也會選擇網課教學和手機作業的方式進行課業鞏固。而大多數的農村留守老人擁有智能機,也只是會一些很簡單的操作,如微信撥打視頻電話等。大多數老人有輔導學業的意愿,現實情況是其根本無法對孫輩的學業進行輔導和監管,從而產生一種自責的心理,認為自己沒有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正向的作用。
(三)缺少社會活動參與
由于撫養孫輩,很多留守老人的時間和精力都給予了自己的孫輩。相比沒有進行隔代撫養的留守老人,這類老人不得不放棄自己大量的閑暇休息時間,轉而幫助孫輩洗衣、做飯、作業輔導。照顧孫輩的日常生活讓老人不得不放棄與鄰里和其他同輩群體的社會娛樂活動,從而影響了祖輩的生活質量。甚至有的老人需要獨自撫養孫輩,還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出去做零工去賺取費用。
(四)三代間代際關系緊張
代際關系是家庭關系中的重要部分,良好的代際關系有利于老人的身心愉悅、子輩的生活和諧和孫輩的健康成長。在隔代撫養模式下的家庭,常常出現留守老人和子輩的情感聯系疏離以及留守老人和孫輩的觀念沖突。
就留守老人和子輩的代際關系中,子輩通常將老人的隔代撫養視為理所當然,認為應該替自己承擔這部分的責任,所以很少對老人的情感進行關注。平時的交流也緊緊圍繞自己孩子的身體和學習狀況,就算是面對面,也只對手機感興趣。就留守老人和孫輩的代際關系中,孫輩由于接受到更高的教育和更多的網絡世界,常常對老人的觀念表示不認同,因此兩輩人經常會出現觀念沖突導致的關系緊張問題。特別是在智能手機使用上,孫輩常常毫無節制地玩耍,老人會強行制止,沖突爆發到一定程度甚至會出現身體對抗,對雙方都是一種傷害。
三、農村留守老人在隔代撫養中面臨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微觀系統
1.老人的文化知識無法適應社會發展
農村留守老人的教育經歷一般在初中以下,很多連小學都沒有讀過。有些老人盡管讀過書,但孫輩的知識學習和他們以往所學習的知識已是天差地別。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基本的認知能力如智力、記憶、反應速度等,都會出現下降或退行性變化,留守老人根本無法發揮自己的力量。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人需要能夠與環境進行交流,并獲得成功經驗,才能有效掌控環境,有能力動員環境資源和社會支持。但大多數留守老人認為自己年齡已經大了,沒有再學習的必要。況且,在和孫輩的溝通中,孫輩會呈現一種不耐煩和消極的情緒表達。這更會使得留守老人降低學習的欲望,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繼續學習,最終呈現出較低的自我效能感。基于現代互聯網的普及,孫輩的學業會依靠智能手機的使用進行學習,新觀念也會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而留守老人一般沒有人愿意耐心地花時間進行教導,也沒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新觀念。更有甚者,接觸到一些新觀念,可能會被網上的謠言所蒙騙又或者聽信一些偏方,進而更造成更嚴重的家庭沖突。
2.老人的責任意識加重心理負擔
留守老人承擔起撫養孫輩的一大原因是多數老年人害怕自己被社會邊緣化,不想被社會認定為“老了就無用”,因此想通過照料孫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寄托,向子女證明自身價值。然而老人每天對孫輩生活和學習上的擔心,導致其精神壓力過大,相應的也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一般來說,留守老人很難做到尊重孫輩的獨立性,總是想著包攬孫輩的生活,這種責任意識不僅會對孫輩造成困擾,引發代際沖突,更會導致老人的焦慮和不適,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中觀系統
1.子輩依賴程度高
很多留守老人表示,自己選擇撫養孫輩,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子女能夠成家立業,希望子女能過得幸福。然而老人的這種奉獻精神,卻似乎加劇了子輩對留守老人的依賴。現代文化中對個人意識的喚醒,使得子女更傾向于追求個人生活的滿足。但與此同時,子輩卻沒有回饋相應的情感支持,對父母的這種犧牲奉獻行為認為是理所應當,忽視了留守老人的付出和犧牲。生態系統理論認為適應不良與個人的需求和環境提供的支持無法搭配和調和有關。中老年人獲得已婚子女情感支持和經濟支持是其健康狀況提升的內在機制。很多留守老人常常覺得自己給子女帶孩子,又出了錢又出了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情感回報。其自身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無法獲得正當的情感宣泄,從而導致其很難適應隔代撫養產生的情緒困境。
2.親家間缺乏溝通
由于雙方子女的外出務工,親家間的聯系就只有孫輩。留守老人與親家的關系在與孫輩的互動中是繞不開的一部分。生態系統理論中,人際關聯是一個核心概念。個人能與他人聯結并建立關系,從而發展出互惠性的照顧關系。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少老人由于親家的“爭寵”“挑撥離間”行為,產生相當的情緒困擾,從而造成家庭沖突,更不要提互惠性的照顧關系。親家會進行博弈,故意拒絕配合對孫輩的教養,如對孫輩在玩手機上的放縱,這就使得長期隔代撫養的老人很難對孫輩進行教養,也害怕因為管教而導致祖孫之間關系的疏遠。當雙方向子女埋怨傾訴,這又造成子女的厭煩,從而難以維持家庭關系的和諧。
(三)宏觀系統
1.社區設施和社會服務不足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棲息地”既包括物理環境,也包含社會環境。當棲息地缺乏必要的資源,人的生理、社會、情緒的發展和相關的行為功能會受到嚴重影響。農村社區作為留守老人生活的場域,有相當的空閑用地,但是大都缺少開發和利用,沒有娛樂的設施和場域供其休閑和娛樂。此外,村級干部人員缺乏關懷意識,且不具備專業的心理知識,無法為老人提供相應的服務。留守老人自己也認為撫養孩子是自己的事情,與旁人無關,并且對社區的服務意識較為不滿。相比于農村社區,城市社區作為一個棲息地就擁有豐富的資源,能夠滿足居民的成長和發展所需。城市社區規劃相對合理,并且有社會組織的運行,如社區購買社區服務,為兒童提供四點半課堂服務等。此外,也有部分社區倡導兒童友好社區建設,保證了兒童的安全,這也間接緩解了老人承擔隔代撫養的責任壓力。
2.家本位思想固化
我國的隔代撫養深受家本位思想的影響,家本位思想也是棲息地中社會環境的一部分。西方家庭普遍認為撫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祖輩只是輔助照料。我國傳統的道德觀念以家庭為核心,老人對后代的付出已內化為一種必然的責任。盡管子女未能侍奉雙親或承擔經濟供養的義務也會使得留守老人情感上感到失衡,但這種常態化的已內化為一種精神追求的倫理觀,使老人達成了一種妥協和平衡。傳統的隔代親說法實質上強行給老人增加了心理負擔,老人受到社會文化的鼓勵,認為應該替自己的孩子即子輩承擔撫養的義務。這種角色期待卻沒有形成互惠性的社會角色,子輩的反哺不足,而老人卻在苦苦支撐。
三、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老人在隔代撫養中困境的對策研究
從社會工作的角度,可以提出一定的對策建議。首先,要提供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其中包括針對留守老人和其子女的個案服務,疏導情緒,促進溝通;以及針對留守老人的互動支持小組和智能手機學習小組和祖孫團體的教育小組,促進撫養觀念的轉變,促進祖孫之間的交流。其次,社會工作者應加強社區建設,鼓勵通過合作社發展村經濟,以及設立社區托管中心和心理咨詢室,通過公益講堂的方式普及相關知識和社區祖孫間的親子活動的開展,促進對隔代撫養的認識和代際之間的交流。最后,通過對留守老人提供隔代撫養的政策倡導,促進對該群體的關注,也可以向政府建言獻策,探索和發展積極引導農民工返鄉就業、回鄉創業的政策。社會工作者通過對多層次系統地介入,協助留守老人在隔代撫養中收獲更多的幸福感和價值感,提升其老年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Ko PC, Hank K. Grandparents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in China and Korea: findings from CHARLS and KLoSA. 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 2014.
[2]宋璐,馮雪.隔代撫養:以祖父母為視角的分析框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01):83-89.
[3]郭筱琳.隔代撫養對兒童言語能力、執行功能、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一年追蹤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06):1072-1076+1081.
[4]朱風可. 農村隔代撫養中袓輩心理困境的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21.
[5]陶李蓉. 鄉村變遷下農村老人隔代撫養中的困境及社會支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