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燕
摘 要:在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通過引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激發經濟困難生的內在力量,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本研究以大學生小A為例,針對其家庭經濟困難導致的困惑提出心理扶貧策略,包括情緒疏通、經濟支持、環境改造、認知調整等,以期為相關領域的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家庭經濟困難生;心理扶貧
小A,女,廣東某縣人,父母長期在家務農,收入不穩定。剛進入大學時,她性格比較內向,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平時生活很簡樸,衣服只有簡單的兩套換洗,電子產品使用最簡約的通訊手機,有時為省錢甚至一天只吃一頓飯。小A幾乎不參加學院、班級和宿舍組織的任何活動,抗拒與跟老師和同學過多交流,獨來獨往,表現孤僻,除了正常休息,其余時間都是在埋頭學習,班委班級相關工作也難聯系上她。對于此類情況輔導員積極關注,主動與她交流,一開始她不愿意與輔導員有過多的交流,在經過多次的嘗試攝入性談話之后,該生與輔導員建立了一定的信任關系,了解到她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經濟收入低,與父母之間交流較少,自己考入學費較貴的民辦本科學校已經掏空了家里的積蓄,并跟親戚借了一大筆錢,內心愧疚又自責,不想再花費家里一分錢。在入學前一個月,她父親突發腦溢血,進行了手術治療,這需要一筆不小費用于康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遭遇變故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小A也更加封閉自我,自卑又自尊無法調整,每天通過默默低頭苦讀來麻痹自己。
一、主要產生的心理問題
(一)經濟壓力大,自卑又自尊,內心孤獨感強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小A進入到大學校園生活中跟同齡人之間免不了進行物質基礎上的比較,在這個過程中小A因家庭經濟困難產生自卑心理越越來越重,漸漸的除了學習之外,不參加任何的活動,避免接觸其他同學以免經濟上對比,比如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小A因家庭經濟困難,導致其生活壓力大,上大學后的生活都成問題,其對自己的生活標準已降到了最低限度,因此采取了一天只吃一頓飯來減少花銷。對于青少年個體,小A同樣存在渴望被他人肯定與尊重的心理,當這種心理需求強烈累積的時候,就會形成復雜的心理沖突,產生強烈的內心孤獨感。當小A內心自卑又自尊的心理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導致她不自信,內心世界封鎖,不愿意、不主動參與社交,自我封閉。
(二)思維定勢,思維反芻,自我壓抑負性情緒
思維定勢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極的思維定勢是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由此可見,小A在遭遇負性生活事件時,她固定的思維模式認為自己只要埋頭學習就不會愧疚,其他會變好;因此她變得更加沉默,不愿與他人交流,不斷的壓抑事件和自身產生的消極情緒,這種思維模式無疑會強化消極情緒的影響,同時阻礙問題的解決。小A在學校的表現更加的孤僻,有時一天都沒有跟他人有一句的交流,情緒低落,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容易走向極端。
二、分析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由于經濟的壓力和家庭的變故使小A在心理上造成重大挫折,對自己持有過低的自我評價和消極的情感體驗。家庭經濟困難的現實情況,以及家庭所能提供給她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都非常的少,導致她經常壓抑部分合理的欲望與需求,當需求感不能得到滿足時其他的負性情緒也隨之產生。因此小A在集體性的場合都會沉默,顯得猶豫、困惑和不自信,甚至避免參加任何的群體性場合。
(二)個人方面:小A在在從小形成的人格特質上敏感多疑較為突出,她表現的過于自尊、自卑心理,以及對于正常社交的排斥行為,均體現出其對自我存在不合理的認知。這種不合理的自我認知在其成長過程中逐步積累,到了成年階段個體的人格特質已經基本定型,同時不合理的認知影響這個社會生存和人際交往的各方面,在遭遇挫折時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三)學校方面: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更多是注重在經濟資助上的幫扶,較少地對這一群體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與各類資助政策在操作的過程中,會對其自身家庭狀況的被要求提供相關的證明。小A對于暴露自己的家庭情況是不舒服和覺得有傷害感的,因此,一開始小A無法不愿與輔導員交流家里相關困難情況,不愿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在程序上給予困難認定和經濟上的補助形成阻礙。
三、解決本案例的做法
(一)情緒疏通:打破思維定勢,進行積極心理輔導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物質上進行幫助很重要,在心理上的教育輔導也十分緊迫。在本案例中,輔導員首先把握機會對小A進行談心談話,了解她存在的困難問題和情緒狀態,排除心理危機情況,并進一步引導她樹立正確的看待問題,及時排解不良情緒。小A對于自己上民辦本科學校家里邊對自己付出昂貴的學費是愧疚又自責,并認為自己只有成績突出這一條路,而忽視了全面發展自我。“扶貧先扶志”,個人的觀念是人生道路上指引方向的燈塔。輔導員在談心談話中幫助她正確面對貧窮,科學分析困難,培養他們自信、自立、自尊、自強的思想意識,打破局限,做好大學規劃,進行及時自我的調整,積極參加活動和社交,全面發展自我。另一方面,是要積極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心理意識和健全人格,預防心理疾病。小A在遇到家庭困難時封閉自我,是不健康的心理反應機制。此時,輔導員利用班團干部,組織開展宿舍文化主題活動和心理健康團體輔導活動,營造輕松融合的班級團體氛圍,緩解心理壓力,釋放壓抑情緒,開展社會交往,引導其健康發展。
(二)經濟支持:加大助學政策宣讀,提供經濟幫扶
小A的困境情況主要是來源于現實家庭經濟壓力,也是影響他們全身心投入學習生活的最大制約性因素,要使她放下心理包袱,首先要經濟上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幫扶。輔導員從與其家人聯系得知她的情況之后,一個方面,主動找到小A同學為她講解現有的助學政策,分析她所遇到的情況可以獲得的經濟上的幫助有哪些,協助她進行家庭經濟困難認定,順利獲得了助學貸款和助學金。另一方面,小A在生活上非常節儉,對于基本的溫飽問題都無法保障,輔導員講她的家庭情況形成報告向勤工助學有關部門,第一時間為其申請了勤工助學的崗位,為其接下里的大學生活提供了經濟來源基本保障。小A十分珍惜這份工作,對學校和老師不再那么封閉,利用課余時間懷著感恩之心勤勤懇懇的完成工作任務。對靠自己的雙手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充滿的期待和信心。
(三)環境改造:營造良好環境氛圍,塑造積極品質
在學校方面,小A上大學之后,明顯感覺到自己與身邊同齡人之間的不相容,不管是文化見識還是物質生活都沒有共同的話題,漸漸的內心越來越重的自卑感令她無所適從。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從小團體到大團體的環境營造對于打破小A自我封閉的內心有重要的作用。輔導員找到其舍友了解她在宿舍的狀態,跟舍友分析其特殊之處原因,幫助舍友接納和理解她,并給予恰當的支持。積極發揮學生班干作用,在特定的節日氣息開展各種愛心活動,營造團結友愛、相互關心、和諧融洽的學習生活環境,是小A在學校,不覺得心理孤獨、壓抑和自卑。同時,鼓勵他積極參與集體活動之中,培養愛好,發揮專長,結識朋友,融入到校園大家庭中,在作出貢獻的同時,增進獨立自信。在家庭方面,通過家訪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評估其經濟困境程度,為后續的資助工作提供依據。同時,通過與家長的直接溝通,指導家長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給予困難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克服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為困難生創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成長環境。在良好的環境中,多方的支持下使她的注意力不是聚焦在與別人各方面的比較上,而是放在努力學習、掌握人際交往技能、服務他人。
(四)認知調整:增強自我效能感,改變不良認知
小A因家庭經濟困難原因,來到大學這個有社會縮影的群體當中,復雜而敏感的消極情緒一直都在內心涌動,而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更加的壓抑自我。在跟小A的個體輔導當中主要是分析應對挫折和消極情緒時應采取恰當的情緒調節,正視并應對家庭經濟困難及其帶來各種消極影響。幫助其分析現有的情況和個人的認知結構,走出自我局限,參與到社會交往中去,提高適應能力,完善自我意識,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品格。在鼓勵小A集體活動的過程中,輔導員和同學們都給予及時的關注指導她掌握一定的自我調適技巧,正確對待挫折,面對困境積極尋求解決途徑,事后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在經歷過幾次的認知改善后。小A對困難和挫折有了正確的認識,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問題,找到合適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四、教育成效
在本案例的介入和干預過程中,輔導員通過對小A的積極關注和談心談話,并為其爭取勤工助學的崗位,構建了良好的平等信任的關系,進一步的幫助她打開心理防御,走出心理困境,思想上得到極大的轉變,學會積極看待問題。通過宿舍和班級營造的互相包容和理解的社會支持系統,幫助小A擴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在遇到問題時能有尋求幫助的對象,進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合理規劃未來發展。在生活中,小A積極參加勤工助學活動,通過自己的努力掙得報酬,不僅鍛煉自己的能力,也增強對自我的認同。在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中,在人際交往中和社會鍛煉中獲得了積極的品質,愉快的成長和發展。輔導員定期談心談話,參與到她的發展過程中,為其分析現狀,解決困惑,改變不良認知,找到目標和方向。至今為止,小A的狀態非常積極向上,人際關系得到極大的改善,參加了多項比賽活動獲得不錯的成績,撰寫發表了科研論文。
五、經驗與啟示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Sligman他認為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為普通人,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要求要用一種更加溫暖、包容、理解的眼光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主要以主觀、個人、群體三個層面為研究對象,具體內容包含積極主觀體驗、積極個人特質、公民美德。
(一)個體思想認識的轉變,形成積極的主觀體驗
家庭經濟困難生因成長環境的局限性,對自我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或過低的評價,在面對挫折過程中,容易產生不合理認知引起心理上的貧困。在進行家庭經濟困難生教育時,需要引導家庭經濟困難生以積極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體驗更多的積極情緒,獲得心理能量,以便能夠促進其他能力的提高。輔導員在進行個體輔導的時,幫助家庭降級困難生進行積極的認知結構調整,引導家庭經濟困難生走出不良情緒、不良心理的困惑,得到心理的成長。在群體中定期組織具有經濟困難共性的學生融合起來開展主體性的團體輔導,每月設立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生在團建過程中發泄情緒、積極的關注自己的內在成長,增強自身的力量,轉變悲觀的思想認識。以積極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把消極情緒轉變成內在動力,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積極進取,讓自己成長為一個健康向上,內心充滿幸福感的人才。
(二)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積極的人格特質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家庭經濟困難生常常處于一種戒備狀態,自我保護意識強烈,這不利于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系。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積極引導家庭經濟困難生找到適合自己的交際圈,在交往中與他人為“鏡”,尋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取長補短,培養優秀的品質,建立較穩定的人際關系。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可以在家庭經濟困難生群體中開展有效的、符合其特點的技能教育培訓,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群體競爭力。另一方面,可充分發揮學生干部骨干作用,建立小組幫扶關愛活動,積極推動普通學生與家庭經濟困難生的互助行動,形成一種互相包容接納的班級氛圍。此外,還可以鼓勵家庭經濟困難生參加各類社團活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鍛煉中獲得不同的心理體驗,形成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完善相關制度建設,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
在經濟幫扶過程中,注重優化資助政策維護學生自尊,對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的流程進行優化,減少困難學生申請認定的時間與精力,不僅維護了學生的隱私,同時也保護到了部分心理敏感的困難學生。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群體還可以通過講座、討論分享會、團體輔導、心理能量提升訓練等的形式進行心理幫扶,幫助其積極關注自己潛在的能力和挖掘優秀的品質,使個體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同時培養一個有正確價值觀。在高校培養人才目標上,完善相關的教育系統和制度建設,致力于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積極向上,健康幸福的大學生,需要在校園里營造民主、平等、和諧、向上的校園氛圍,為家庭經濟困難生全面發展提供健康的土壤。
參考文獻:
[1]蔡裕聰.心理資本視域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心理扶貧”的教育探析[J].人文天下.2020,(08)
[2]黃偉慶.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路徑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20)
[3]趙書棟 劉遠君.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精神幫扶研究.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10)
基金項目:西安醫學院思政專項“媒介融合背景下醫學高校的健康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1SZ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