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 董文召
花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和經濟作物,2020 年我國花生油產量288.2 萬t,占我國植物油食用消費量的9%。2021 年3 月,中國花生油市場價達到了高點,每千克花生油價格為26.4元,每千克高油酸花生油價格達到42.0元。
河南省是我國花生主要產區,2020 年種植面積126.18 萬hm2,總產量594.90 萬t,分別占全國的26.70%和33.10%,均居全國首位。河南種植面積超過0.67 萬hm2的花生大縣有50 個,全省花生農業產值達到379.61 億元,花生產業對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實現花生優質、高產、綠色、節本、增效是促進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河南省花生產業技術體系聯合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在產業發展的各環節開展科技聯合攻關,取得多項科技成果,為促進河南省優質花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河南花生產業技術體系根據河南花生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設立首席專家,育種、植保、農機、耕作栽培、推廣等崗位,及南陽市試驗站和正陽縣試驗站。借助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建立的“一三五五”工作機制的實施,河南省組成了50 家以上由政府、教學、科研、推廣、企業等單位(經營主體)參加的研究推廣網絡,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實現了科研與產業結合,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
河南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建立以來,河南花生產業堅持創新引領、問題意識、產業導向,努力構建“創新任務來源于市場需求、創新成果應用于生產實踐”的工作機制,通過對全省花生生產各環節進行調研,確立了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優質高產品種、綠色高效防控技術研究集成、土壤改良及高效施肥技術研究、花生全程機械化技術研究與集成推廣等重點任務。
崗位專家和試驗站針對產業需求利用“一三五五”工作機制開展協同創新研究。專家與龍頭企業、縣鄉農技術部門、新型經營主體聯合開展新技術新成果的展示、示范,打通了政府、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農戶之間的壁壘,構建了完整的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鏈條,加速了技術模式的研究與集成,實現了成果的快速轉化和規模應用。
為了發揮體系專家整體合力,重點強調體系專家工作一盤棋,專家做好研究工作的同時重視體系專家協同,通過不同專業專家的協同攻關,集成標準化生產模式,為基層農業部門、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樣板,打通產業鏈堵點,并通過現場觀摩、技術培訓、研討交流、專家論證等活動,使新模式、新技術快速得到應用,促進了產業高質量發展。
河南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建立10 年來,與國家體系相關團隊合作共育成花生新品種55 個,其中,高油品種9 個,高油酸品種11 個,高產珍珠豆型品種13 個。高產珍珠豆品種豫花22 號、豫花23 號、遠雜6 號、遠雜12 號、宛花2 號、商花5 號,高油大果品種豫花47、商花511,高油酸花生品種豫花37 號、豫花65 號、商花26 號等已經成為河南省花生產業主導品種。豫花37 號成為河南種植面積最大的花生品種和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種。新品種的育成和推廣大幅提高了河南花生單產,改善了河南花生的品質,促進了花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提高河南花生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針對河南省多數花生產區為一年兩熟區、種植制度復雜、花生機械化程度偏低、農機農藝融合度差等問題,農機和育種、栽培崗位緊密配合,先后研制出可一次完成起壟、噴藥、施肥、覆膜播種、鎮壓多道工序的新型覆膜播種機,先起壟后播種的寬幅高壟精播機及肥深種淺種、肥同播、掉果率少、擺放整齊的165 型滾筒傳動式花生收獲機。這些機械的研制和推廣應用,提高了花生產業的機械化效率。
針對連作面積大、秸稈還田導致土壤質量變差、減產等問題,耕作栽培團隊與育種團隊聯合,連續多年進行“花生連作土壤障礙消減與營養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探明了花生連作土壤障礙因子及其發生機制、連作花生中微量必需營養元素吸收動態和需肥特性,研制出消減花生連作土壤障礙的土壤調理劑、京大戟粉連作花生專用有機肥等產品,構建了“花生起壟+因土減肥+種肥分層同播”技術模式、減氮磷增鈣補微協同調控技術模式,在生產應用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針對病蟲害嚴重發生問題,植保崗位研究出9 個不同類型的殺菌劑,并針對29 個品種的花生白絹病菌的敏感性,篩選出高效低毒殺菌劑15 種,為花生白絹病的化學防治及農藥登記提供了重要支撐。河南省主要花生病蟲草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在生產及推廣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圍繞優質花生在高效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體系各專家團隊合作,先后對麥收后夏直播的不同種植方式效果、麥茬處理方法對花生生長和產量影響、夏花生秸稈覆蓋栽培模式效應等進行研究,并對豫南夏直播花生不同品種對土壤肥力和肥料效應差異、豫北麥套花生不同品種對土壤肥力和肥料效應差異、花生品種與氮用量互作效應、氮素形態及配比施用效果、有機肥與磷肥配施效果、花生氮磷鉀硼鉬平衡施用技術、花生專用肥配方及新劑型復混肥研發與施用技術、花生單粒密植技術、花生化控技術、花生綠色綜合防控技術等進行研究,集成了麥后直播花生起壟種植技術、花生單粒密植技術、高油酸花生種子繁育技術、夏直播花生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旱薄地花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砂姜黑土區花生生產技術、花生小麥周年一體化施肥技術、花生夏直播壟上點播和種肥同播技術、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減肥增效技術、全程機械化技術、麥后夏花生免耕覆秸栽培技術、河南省不同花生產區高產高效施肥技術推薦方案等20 多項技術。這些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提高了種植效益,為示范基地建設和花生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針對正陽花生田酸化、肥力下降、花生種植效益低等問題,體系開展秸稈處置、生物炭和密度互作調節土壤研究,集成示范了全營養平衡技術、優化施肥配方與氮磷減施技術、融合農機農藝與肥料新產品新技術、生物炭土壤保育防病技術、噴施奈安“微蜜”炭吸附聚谷氨酸有機水溶肥料、復合生物多肽酶新型肥料等技術提高地力;研究推廣先起壟后播種、大壟寬壟起壟種植模式提高播種質量;引進推廣適宜當地的高油酸花生高產新品種提高產品價格;與當地花生“秧行”合作提高副產物利用率;與種業、加工企業合作促進優質花生的銷售。通過提供全產業鏈技術服務,促進了當地花生產業健康發展。
根據社旗縣、方城縣鮮食花生發展需求,體系引進示范了適宜作鮮食的花生品種,指導推廣壟上精播機、花生一次性收獲機,推廣綠色高效安全的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示范花生節水灌溉生產技術,促成了鮮食花生收購企業與生產基地的對接,實現了鮮食花生生產的全程機械化、訂單化、標準化生產,較大幅度提高了花生種植效益。
針對浚縣加工型食用花生生產的需求,體系引進示范適宜加工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種——豫花37 號,并根據加工企業的需求,集成推廣了全程機械化、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高油酸純度快速鑒定及種子保純等技術,實現了食用高油酸花生的訂單化生產,顯著提高了種植效益。
根據延津縣大花生生產的需求,體系連續多年引進推廣高油高產大果花生品種——豫花9326、遠雜9847等,集成推廣了小麥花生一體化節肥增效施肥技術、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麥套花生高產栽培技術等。當地大花生生產品質和質量安全不斷提高,滿足了出口企業對優質大花生的需求,延津縣已被部分花生出口企業列為優質大花生出口基地,提高了花生生產的效益。
自體系成立以來,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面積超過333 萬hm2,按每667 m2增產20 kg 計算(10%左右),可以增加經濟效益50 億元。體系還提高了產區花生機械化水平,提高了綜合防控水平,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態效益。
通過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體系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2 項,實用新型專利24 項,軟件著作權10 項,制定省級標準11 項、市級標準7 項,發表論文230 篇,建立各類示范方275 個,培訓人員18.92 萬人次,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 項,二等獎5 項,三等獎及市級獎14 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