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縣種子技術服務站 王永立
紅蓼別名東方蓼、葒草、大紅蓼、大毛蓼和狗尾巴花等,屬蓼科植物,一年生。株高一般1~2 m,最高可達3 m。主莖直立、中空,莖上有節和分枝。紅蓼葉片味辛辣,葉片的正反均有粗毛和腺點,葉和莖可作染料。紅蓼的果實有消除疼痛、利尿和化淤活血的功效,可入藥。紅蓼種子扁卵形,呈深紅色或黑褐色。花序向外側垂,花色呈淺紅色或白色。紅蓼適應性強,喜歡溫暖、濕潤、土質疏松的環境,多生長在水塘邊,也可種植在庭院作觀賞植物,有驅趕蚊蟲的作用。紅蓼在世界各地除高寒地區外,均有種植。近年,息縣在紅蓼種子繁育過程中,進行了多次科學試驗,積累了豐富的紅蓼栽培技術經驗。
農戶應選擇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田塊,在整地前施足底肥;所選田地要土塊細碎不含石子瓦礫,上虛下實,在播種前要根據土壤墑情澆透底墑水。
3—4 月,氣溫穩定在15℃時開始浸種,農戶在浸種前用清水清洗種子,除去雜質,然后浸種2~3 d,每隔2~3 h 翻動1 次,每1 d 換1 次水,浸泡好的種子用吸水性較好的綿狀物裹住放置在1℃左右的低溫恒溫箱內10 d,然后轉入催芽箱中催芽,催芽箱溫度保持在28℃左右。農戶催芽時要隨時噴淋水保持種子濕潤,防止種子堆內溫度過高,催芽至種子露白即可,然后播種。
紅蓼最適宜的播種期在4 月中旬,最晚不得晚于4月下旬,農戶可以根據當時的氣溫來確定。紅蓼播種量以225g·hm-2為宜,開挖長1~1.5 m 的畦,浸透水,按0.15 m×0.15 m 的行株距進行播種,將萌芽的種子與過篩的土雜肥、沙子等混勻后點播,點播深度在1 cm 左右,然后在上面撒一層細土或土雜肥。如果遇到晴天或“倒春寒”天氣,農戶要用雜草或薄膜覆蓋保溫保濕,對于用薄膜覆蓋的,要經常查看、翻動,防止膜內溫度過高,溫度較高時要經常澆水。
紅蓼播種后,要保持苗床土壤濕潤。待紅蓼苗長到1 cm 以上時,農戶要揭去覆蓋物,防止燒苗或苗旺長;當苗長到2~3 cm 時,噴施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1500 倍液,防治枯萎病等。
當紅蓼幼苗長出4 片真葉時便可以分苗移栽。分苗移栽前的苗床土壤要保持濕潤,這樣便于起苗,不傷須根,幼苗根部要多帶些土,可快速返苗,便于成活,分苗移栽后株距和行距均要在0.15 m 左右。幼苗成活前農戶要特別注意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濕潤,表層可適當起水,待苗返青后要及時除草,常用生物農藥Bt 制劑治蟲。
紅蓼怕旱不怕澇,所以定植大田要地勢低洼、土壤肥沃。定植前要深耕,耕地深度在20 cm 以上,底肥要足,每公頃施用尿素225 kg、氯化鉀150 kg、磷酸銨150 kg、腐熟的農家肥75 m3·hm-2,然后深耕耙平,做畦寬1.1 m,畦間留有排水小溝。定植時紅蓼大葉品種每667 m2大田定植800 株左右,紅蓼小葉品種每667 m2大田定植1000株左右。
紅蓼定植后30 d,要進行除草、澆水,結合澆水每公頃追施尿素150 kg。農戶在紅蓼開花前要清理干凈所有雜草,防止雜草種子與紅蓼種子混合;紅蓼種子成熟時期要在排水口設置篩網,防止下雨時沖走脫落的種子。
紅蓼的主要病害是褐斑病,其主因是受真菌感染,一般在8 月發生。病蟲寄生在植物殘體中越冬,翌年孢子繁殖生長,借助風力、雨水和澆水等進行傳播。防治方法:一是種子收獲后農戶要及時清除田間植株殘體,對于田間的植株殘體和雜草等進行焚燒;二是發現病情要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噴施。
紅蓼中耕除草后封行之前,農戶要把田間的大顆粒土塊打碎,在行與行之間鋪一層薄膜。鋪膜可以防止定植田間的水分蒸發過快,還可抑制田間雜草生長,膜與膜之間用土塊壓住,防止大風把薄膜刮起。
紅蓼種子在大部分變黃后開始收割,一般在清晨或傍晚進行,防止溫度較高時收割造成大量種子脫落,收割后的紅蓼要迅速搬離移栽田,進行曝曬,然后抖動植株,種子自然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