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冰 余陳盼



在安徽書壇,湯永志有著很好的口碑。這一方面源于他對書法藝術的執著追求與成就,另外源于他為人真誠、潛心書道。
湯永志出生于1960年代,從小喜愛書法,有幸拜阮良之先生為師,深受良之先生藝品人品影響,浸淫在傳統文化里,保持了一顆本真的心。
在老師的指導下,湯永志苦臨歷代諸家名帖,寒暑不移,經年不輟,每日練字數小時,經常寫到忘情處便通宵達旦。他的書法以顏柳歐楷書為根基,學顏體莊嚴雄偉的氣派、雄強厚度,柳體的骨力遒勁,歐書的緊密剛勁。隸書則喜好《乙瑛》《張遷》及《禮器》,篆書主要追摹《散氏盤》《毛公鼎》,行草書得益于王羲之的《蘭亭序》和懷素的《自敘帖》。同時,他兼修印學,從秦漢汲取滋養。
多年來湯永志全身心地投入書法研讀,他擅長各種書體,尤以篆隸為書壇稱道,他喜愛鄧石如作品中筆畫的淋漓盡致、趣味酣暢,學習他的風神整峻、氣度溫和,其厚重堅挺和簡帛書的靈勁飛揚在湯永志的筆下正走向統一。
文化底蘊是其書法注入長久生命力的重要一環,書法需要不斷地淬煉,不斷融入自己對于藝術、人文、生命的思考。近年來,除了練字之外,湯永志也在不斷地鉆研傳統文化。他有謙謙君子的情懷,有鍥而不舍的學者精神,能從古人的眾多論述中汲取養分,融入書寫過程中,打開創作的靈感和源泉,再賦予作品新鮮的血液。
繼承與創新、創作與實踐、簡帛書與碑刻的融合,這一直是當代書家探索的課題。湯永志致力于將簡牘書法的率真與碑刻書法的典雅熔于一爐,作品整體呈現出味厚古樸、醇和整飭的面貌。在創作時,筆隨心動,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有抑揚頓挫的氣息,有激情澎湃的張力。因而,他的作品在筆法、結構、章法、墨法以及傳達的情感等方面,無不體現著內蘊的豐富變化和美學上的獨特追求。
藝無止境,追求不息。湯永志始終堅守在筆墨紙硯前,享受那份淡然和醉心于創作過程,揮灑著自己的筆墨意境、性情才情。
湯永志
號汲古齋主、抱山堂主。曾任安徽省書法院副院長。現為《中國書法大廈報》副總編、執行主編,中國煤礦書法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書法家協會第六屆篆刻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銅陵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入展全國、省市書展并獲獎,并有多篇論文發表于專業報刊。著有《翰墨丹青——中國當代書畫篆刻家湯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