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師

65歲的曾女士在躺椅上睡了一覺,醒來后發現自己口角歪斜, 到醫院檢查后才得知是患了面癱。醫生說,曾女士面癱的最大誘因就是“睡著后吹了風”。
這讓曾女士非常困惑:溫柔的春風竟然也會成為致病的罪魁禍首?
風是春天氣候的主要表現形式。風即氣流。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風具有二重性: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對健康有益;反常的氣流,則有害于人體健康。
春風拂面的感覺雖然讓人倍感清爽,然而“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春天是氣候由寒轉暖的季節,氣溫變化較大,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使其致病。
風能加劇空氣與皮膚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風能使空氣濕度極大地降低,使人們的鼻腔黏膜變得干燥、彈性減少,防病功能隨之降低,許多病菌乘虛而入,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炎、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等的發生或流行;當汗出當風時,毛孔張開,風邪乘虛從外表侵入人體;而過度寒冷可使體表皮膚血管收縮,能直接誘發某些風濕性疾病;在戶外若受強冷的大風吹襲時間過長,容易引起面神經麻痹,造成面癱;春風也使得花粉更容易擴散,讓某些人群患上花粉過敏癥,表現為支氣管哮喘、鼻炎、紫癜和多種皮膚病等。
《黃帝內經》認為,“風者,百病之長也”。在眾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風是主要致病因素。一年四季,風無時不有。而四季中的溫熱寒涼之氣,也會借機侵襲人體,導致人體發生疾病。在眾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風是主要致病因素。
風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子,也可與其他邪氣兼夾為病。風病之病種較多,而病變復雜。因此,要預防春季疾病,當以防風、防寒為主,尤其是在早春時節。
春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期。春季早晚溫差較大、冷暖多變,對血管舒縮調節功能要求較高,所以心腦血管病變在春季容易發作,如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春天里,空氣相對濕度低,氣壓高,氣候干燥,體表蒸發快,體內的紅細胞積壓和血液粘稠度就增高,血流速度減慢,血管收縮的時間相對延長,所以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冠心病突發、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峰,也大都在每年的1~2月份,尤其在遭遇持續4~5天的降溫、大風以及寒潮控制的氣候時,更易誘發此類疾病。由于血管遇冷收縮,寒冷刺激可以使供養心肌的冠狀動脈發生收縮與痙攣,在血管痙攣處容易發生血小板聚集,引起血栓,這就會使冠狀動脈閉塞不通,導致心肌缺血與壞死。特別是老年人,血管彈性差,多數伴有血管硬化和血管狹窄,氣候的突然變化常常會刺激血管痙攣,引起心肌供血減少,嚴重的會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寒冷還能促使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自主神經功能亢進等一系列連鎖反應。除此之外,寒冷季節容易使年老體弱者呼吸道感染,暴露的機體對熱量的需求會劇增,這些都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導致并發心肌梗死。
此外,寒冷會使人體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小動脈持續痙攣,血壓進一步升高,腦血管硬脆處容易破裂,導致出血性卒中;寒冷還會使血液的理化性質發生改變,血液粘性增加,容易使腦動脈硬化患者的腦血管狹窄處,發生血液堵塞,形成腦血栓,導致缺血性卒中。
疾病的發生關系到正氣與邪氣兩方面因素。正氣的4力包括活動力(精神)、適應力(自然)、抵抗力(疾病)、修復力(人體)。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人體的正氣不足,則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本,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因素在特殊情況下的主導作用。
不正常的氣候變化和有害于人體的外來致病因素,須及時躲避。人們應時刻注意外界氣候的變化,尤其是節氣變化,因為一般常見病發病都有較為明顯的季節性。1月要重點預防心血管疾病,2月要重點預防腦血管病,3月要重點預防過敏性疾病和慢性病復發,4月要重點預防紅眼病。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春季還容易患溫病。重點要預防支氣管炎、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白喉、百日咳、麻疹、猩紅熱、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
患有宿疾者要當心春天舊病復發。尤其在春分前后,慢性病患者最容易復發,如偏頭痛、胃疼、慢性咽炎、過敏性疾病、哮喘、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精神病、皮膚病等最為常見。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的患者因飲食不當而導致胃出血。
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會有影響,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四時氣候變化,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此外,還要注意經常保養精神,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抵御外邪,保持或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