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學,何 娟
1.鹽津縣氣象局,云南鹽津 657500;2.昭通市氣象局,云南昭通 657000
對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目前國內已有許多氣象工作者從環流背景、影響系統及成因、觸發維持機制、雷達回波特征等方面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研究。例如:孟妙志等[1]利用有關天氣圖資料,從形勢、水汽條件、能量場等方面對比分析了陜西省兩次以對流為主的區域性暴雨。陳曉燕等[2]用常規資料、衛星云圖、雷達回波資料、自動站資料對黔西南州一次大暴雨天氣過程進行了分析。
溪洛渡電站壩區氣象觀測站以三坪觀測場為主,始建于2003年,位于大壩右側三坪營地,距離大壩1.2 km,其余5個多要素氣象站以三坪為中心,沿壩區兩岸布局,距三坪站最遠不超過5.0 km。對比分析了溪洛渡水電站壩區2020和2021年最晚的2次暴雨,利用自動站、MICAPS、衛星等資料從天氣特點、環流背景、物理量特征等方面分析2次天氣過程,為以后壩區氣象預報提供參考價值,提高預報質量。
2020年8月7日下午到8月8日早上(簡稱“8·08”),受低渦切變影響,壩區出現暴雨天氣過程,并伴有雷暴,降雨主要集中在7日17:00至8日09:00,持續時間約為16 h,壩區站中三坪站降雨55.9 mm,最大小時雨強47.5 mm,最大過程降雨量67.7 mm。2021年9月4日白天(簡稱“9·04”),受低渦切變和弱冷空氣影響,壩區出現暴雨天氣過程,并伴有雷暴,三坪站降雨量為56.1 mm,降雨主要集中在09:00至16:00,持續時間約為7 h,最大小時雨強22.2 mm,最大過程降雨量59.0 mm。溪洛渡壩區及附近自動站2次降雨過程的實況見圖1。

圖1 溪洛渡壩區附近“8·08”(a)和“9·04”(b)降雨實況圖
2.1.1 局地強對流天氣特征突出強對流云系于2020年8月7日下午和夜間先后影響壩區,雷暴、短時強降雨同時影響壩區。三坪站降雨量55.9 mm,以西1.3 km的黃角堡站僅為25.3 mm,為壩區降雨最小站點,三坪站以東1.2 km的大壩壩頂站降雨高達67.7 mm,為壩區降雨最大站點;黃角堡與大壩壩頂站相距2.5 km左右,過程雨量極差42.4 mm;從各站點的最大小時雨強來看,壩區站點最大小時雨強極差為37.8 mm;三坪站、大壩壩頂和水墊塘過程降雨量均超過50 mm,而同樣在強對流移動路徑上的塘房坪、金沙江大橋、黃角堡降雨量均小于50 mm;同一時間段內電站附近20 km范圍內除永善縣城降雨量達65.1 mm、云蕎站達43.7 mm外,其他站點降雨量均在5~10 mm以內。范圍較大的暴雨區域主要集中在水富、綏江、永善北部、雷波東北部。綜上所述,此次強對流天氣造成的強降雨空間分布不均,具有很強的局地性,壩區更為明顯。
2.1.2 短時強降雨特征明顯降雨具有發展速度快、短時強度大的特點,強降雨主要出現在8日04:00~05:00,三坪站最大小時雨強33.1 mm,小時雨強最大47.5 mm(大壩壩頂站),站點中最大小時雨強有2個站超40 mm,1個站超30 mm,充分說明此次強降雨的短時強度很大。
2.2.1 區域性降雨特征明顯壩區各站點過程降雨均在40 mm以上,過程最大降雨59.0 mm,最小為43.2 mm,過程雨量極差為15.8 mm;由圖1b可看出,壩區周邊降雨區域特征明顯,壩區周邊50 km范圍內各鄉鎮出現大暴雨2站、暴雨19站,其余站點均為中到大雨,其中壩區北部和西部降雨最為突出,普降暴雨、大暴雨,壩區南部、東部降雨較弱,除距三坪站3 km左右的永善站降雨50.5 mm外,其余均為中到大雨。降雨主要集中在雷波中北部、永善中北部沿金沙江河谷及鹽津、綏江、水富三縣交界區域,壩區周邊區域性降雨較為明顯。
2.2.2 小時雨強較弱,持續時間短強降雨時段主要集中在4日10:00~14:00,其 中10:00~11:00、12:00~13:00 2個時次小時雨強較弱,站點中最大小時雨強1個站超20 mm,其余5個站均在10~20 mm,最大小時雨強極差為8.9 mm,說明小時雨強差異不大。
2020 年8 月7 日08:00,500 hPa 高空圖上(圖2a),東亞中高緯度地區呈兩槽一脊形勢,在蒙古地區有一低渦,高空槽線壓在四川東部,副高中心處于青藏高原和江南,副高整體呈緯向,588 hPa高壓帶沿青藏高原北部經四川盆地東部順長江而下直至黃海,副高588 hPa高壓帶沿青藏高原南部分布,北伸脊點位于滇中一線,而后直通南海,整個青藏高原至江南一帶位于“兩高”輻合帶之間,壩區處于“兩高”輻合之間的槽脊輻合地帶,而后12 h印度洋低壓和蒙古低壓的增強,“兩高”輻合帶快速南壓影響壩區,從溫度場結構上來看,青藏高原東部至四川大部均為暖平流區域,為強對流的發生提供了較好的熱力條件;700 hPa高空圖上(圖2b),四川北部經成都至川西高原南部有一深厚切變線,巴塘站附近有1個16 ℃的暖區存在,隨著冷空氣南下,輻合帶南移,切變線南壓影響壩區。

圖2 2020年8月7日環流形勢
7日20:00高空圖(圖2c),蒙古低渦南下,壩區為588線控制,“兩高”輻合更加明顯,川東槽線南壓東伸到滇東至貴州西部,此時壩區的第一輪降雨趨于結束,副高中心依然在高原中部,壩區為冷區控制,高原上溫度依然高于0 ℃,為夜間強降雨提供了有利條件;700 hPa上(圖2d),四川中南部有一輻合切變,林芝附近有1個25 ℃的暖區存在,隨著冷空氣南下,輻合切變線南壓影響壩區,壩區夜間再次降雨。從高低空配合上看,此次為“兩高”輻合下的高空槽和低渦切變共同影響降雨。
2021 年9 月3 日20:00,500 hPa 高空圖上,東亞中高緯地區整體呈兩槽一脊形勢,寧夏經四川北部到高原東部有明顯高空槽,壩區位于高空槽前西南氣流中,副高588線西伸至湖南一帶,青藏高原為暖平流,壩區西部有583熱低壓中心;700 hPa高空圖上2個低渦中心分別位于陜西北部和高原東部,切變位于四川東北到高原東南部,壩區位于切變右側的西南暖濕氣流之中,川西高原有1個19 ℃的暖區存在,為降雨提供了動力與熱力條件。
9月4日08:00,500 hPa上,壩區仍位于槽前西南氣流中,副高588線位置基本不動,青藏高原南部出現588高壓中心,青藏高原和云貴東部有2個暖中心,川南有1個582低壓中心,滇南有一倒槽影響,滇西北至四川東部有多個冷中心存在,壩區處于冷低渦控制下;700 hPa上高原東部低渦中心位于川南附近,高原東部經四川南部為暖區,壩區位于熱低渦前部,切變線底部,切變位置總體上偏北,所以此次過程主要影響昭通北部區域。從高低空形勢來看,500 hPa上副高穩定少動,印度洋高壓形成后,700 hPa川南低渦切變未東移南壓,而是略向北移,因此造成了昭通北部的強降雨天氣。
溫度露點差是用來衡量濕度的參量,溫度露點差越大,表示濕度越?。粶囟嚷饵c差越小,表示濕度越大[4-6]。在“8·08”過程中,2020年8月7日08:00 500 hPa上壩區北部的四川盆地的露點溫度差小于3 ℃,濕度大,壩區附近為17 ℃,700 hPa上切變線東南側云南西北經四川直到山西一線溫度露點差均小于3 ℃,壩區附近為2 ℃,從高空到低層,越到低層濕度越大;7日20:00,500 hPa上壩區附近溫度露點差為1 ℃,700 hPa上為2 ℃,說明從08:00~20:00,壩區附近的濕度形勢都是向有利于強對流發生和降水的方向發展的。在“9·04”過程中,2021年9月3日20:00,500 hPa壩區附近溫度露點差為2 ℃,700 hPa上壩區附近為3 ℃,4日08:00 500 hPa上整個四川盆地的溫度露點差都小于2 ℃,壩區附近為2 ℃,700 hPa上川南到云南大部溫度露點差都小于3 ℃,壩區附近為1 ℃,可以看出,從2021年9月3日晚上到4日早上,壩區附近的濕度較挺高。
“8·08”過程前,2020年8月1—6日,壩區三坪站最高氣溫都在30 ℃以上,其中5—6日最高氣溫超過36 ℃,持續高溫累積了豐富的不穩定能量,雖然1、2和4日出現了雷暴或陣雨天氣,但雨量較小,能量未得到較好的釋放?!?·04”過程前,由于2021年9月2—3日白天壩區為晴熱天氣,三坪站最高溫度達32.8 ℃,水汽壓也是基本維持在27 hPa左右,高溫高熱有利于不穩定能量的累積,3日夜間降溫并不明顯,4日08:00壩區還有24.3 ℃,所以能量還沒有得到完全釋放。
(1)2次過程都是當年度汛期的最后一次暴雨,都受到低渦切變的影響;2次過程發生前500 hPa東亞中高緯度地區均呈兩槽一脊形勢,2次過程都是“兩高”輻合型降雨,700 hPa切變線都是從四川南壓影響壩區。
(2)暴雨發生以前,壩區溫度都達到32 ℃及以上,700 hPa壩區附近的溫度露點差都小于3 ℃,而且從高層越靠近地面,濕度越大,附近探空站850 hPa以上均有不穩定能量聚積,CAPE值都在800 J/kg以上,K指數都達到42以上,SI指數均小于-2.5,大氣層結穩定性較差,有利于強降雨的發生;
(1)“8·08”過程強對流、雷暴天氣特征突出,短時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局地性降雨特征明顯,與之相比,“9·04”過程雷暴較弱,降雨較為平緩,短時降雨強度較弱,持續時間較短,區域性降雨特征明顯。
(2)“8·08”過程是“兩高”輻合+高空槽+低渦切變,“兩高”輻合系統更明顯,“9·04”過程是“兩高”輻合+低渦切變+冷空氣,印度洋588高壓不太明顯,川南低渦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