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燕,楊茹婭,祁 倩
保山市氣象局,云南保山 678000
人居環境舒適度是指在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的空間及自然條件下,健康人群在不借助任何防寒、避暑裝備和設施的情況下,對氣溫、相對濕度、風速和日照時數等氣候因子感覺的適宜程度[5-8]。
云南省地處地緯高原,具有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受季風影響明顯,春秋相連、冬夏短促的氣候特點[9-10]。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使得云南旅游資源相當豐富,而人體舒適度是人們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地處滇西邊陲,保山市地形地貌復雜,氣候差異大、立體氣候特征十分明顯。利用地理信息系統AicGis軟件空間分析法,對保山市各鄉鎮干、濕季節及全年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保山五縣、市(區)氣象站點位置如圖1所示。

圖1 保山五縣、市(區)氣象站點位置圖
針對保山市實際情況確定適合本地著衣指數計算方法和分級標準,檢查校對保山市28個鄉鎮有資料以來的日平均風速、日平均氣溫、相對濕度、氣象測站對應緯度等數據,計算保山市各鄉鎮著衣指數。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著衣指數(ICL)是指人體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對衣服保暖(隔熱)要求的一種指數。單位為克羅[C/(W·m2)][1]。根據1979年澳大利亞學者Freitas提出了著衣指數的標準模型,著衣指數計算公式為[2]:
式(1)中,ICL的物理意義是衣料的熱阻尼值,單位記作CLO;t代表氣溫,單位為℃;H代表人體代謝率;a表示人體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情況;R表示垂直于陽光的單位面積土地所接受的太陽輻射,單位是W/m2,一般取太陽常數1 367[3-10]。∝是太陽高度角,取各區域平均狀況,假設緯度為Φ,夏季時各地太陽高度角為90-Φ+23°26′,冬季時各地太陽高度角為90-Φ-23°26′;而春秋季節太陽位于赤道附近。
溫濕指數(THI)是指通過溫度和濕度的組合反映人體與周圍環境的熱量交換,是人類感受氣候的第一指標,表示無風時天氣的悶熱程度。單位為℃。根據1973年奧利費(J·E·Oliver)提出,其物理意義是濕度訂正以后的溫度,溫濕指數計算公式為:
式(2)中,THI為溫濕指數,是人類對氣候感知的首要指標,分為9個等級(表1);t(℃)為日平均氣溫;f(%)為日平均相對濕度。

表1 保山市溫濕指數分級標準表

表2 保山市溫濕指數分級標準表
風寒指數(WCI)是指在冷應力期間表征人體失熱的指標,是衡量人對低溫和風的一種感覺程度。風寒指數(WCI)表征在不同環境下風速與氣溫對裸露人體的影響。其物理意義指皮膚溫度為33 ℃時,體表單位面積的散熱量(kcal/m2·h),風寒指數計算公式為:
式(3)中,WCI為風寒指數,t為氣溫(℃),v為風速(m/s)。
結合前人研究,總結、并對比不同區域著衣指數的分級指數定義(表1~表3)。

表3 風寒氣象指數分級
(1)全 年A級(襯 衫+T恤)分級天數最多,為121~247.33 d。木城分級天數變化最為突出,為247.33 d;柯街天數最少,為121 d。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193.41 d,保山市大部地區以A級別為主。
(2)全年B級(配有棉布外套的典型常用便服)分級天數為38~64 d,其中,龍新分級天數變化最為突出,為64 d;而昌寧天數最少,為38 d。
(3)全年C級(加絨衛衣+外套):分級天數為13~87 d。其中,騰沖分級天數變化最為突出,為87 d;勐糯分級天數最少,為13 d,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64.85 d。
(4)全年D級(常用便服+堅實外套和厚毛衣):分級天數為0.67~114 d,其中,明光分級天數變化最為突出,為114 d;而施甸分級天數最少,為0.67 d,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30.10 d,d級別主要出現在保山市高海拔地區。
(5)全年B級(輕便的夏裝):分級天數為0.33~117.33 d,勐糯分級天數變化最為突出,為117.33 d;瓦窯分級天數最少,為0.33 d,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19.20 d。
pH值參數統計與上述方法不同,應按下列步驟進行,先將土壤pH值換算成[H+]平均濃度進行統計計算,然后再換算成pH值,其公式為:[H+]=10-pH,[H+]平均濃度=∑10-pHn/n,pH=-lg[H+]平均濃度。
(6)全年C級(短袖開領衫、涼鞋):分級天數為0.33~74.67 d,潞江壩分級天數變化最為突出,為74.67 d;而施甸分級天數最少,為0.33 d,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6.47 d。
因此,保山市全年著衣指數主要有A、B、C、D共4個級別。全市大部地區以A級別為主,低熱河谷地區以A、B、C級別為主(勐糯、雞飛、潞江等),高海拔地區以A、B、C、D級別為主(明光、猴橋、楊柳),其中,潞江壩出現19.33 d的D級別,明光出現114 d、楊柳為107 d D級別。
保山區域主要級別為偏冷(-2級)、清涼(-1級)、涼爽(0級)、溫暖(1級)、熱(2級)、悶熱(3級)。
年1級(溫暖,舒服)分布天數各鄉鎮范圍為3.33~156.67 d,其中,柯街分布天數最多,為156.67 d;楊柳分布天數最少,為3.33 d,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95.54 d。并且海拔1 500~1 800 km出現此級別天數多,而高海拔地區(明光、楊柳等)出現天數少。
年0級(涼爽,非常舒服)分布天數為48.67~143 d,龍新分布天數最多,為143 d;芒棒分布天數最少,為48.67 d,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80.44 d。高海拔地區出現此級別的天數較多,而低熱河谷出現天數較少。
年2級(熱,不舒服)分級天數為0.67~118 d,其中,木城分布天數出現最多,為118 d;楊柳分布天數最少,為0.67 d,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33.06 d。高海拔地區此級別沒有出現或天數較少(明光、水寨等)。
年-2級(偏冷,較不舒服)分級天數為0.75~75.67 d,楊柳此級天數變化最為突出,為77.67 d;柯街分級天數最少,為0.67 d,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30.08 d。低海拔此級別沒有出現(潞江、勐糯等)。
年-3級(較冷,不舒服)、年-4級(寒冷、很不舒適)在少數的高海拔出現了(明光、楊柳等)。
全市區域均以1級(暖)、2級(舒適)為主,低熱河谷地區以1級的天數更為明顯,均在180.33 d以上,平均分布天數為149.47 d,其中,潞江達206.67 d;大多數地區此級別在121~170 d之間,其中,固東分級天數最少,為95.67 d。
2級(舒適)分級天數為98.33~150.67 d,勐糯分級天數最多,為150.67 d;瓦房分級天數最少,為98.33 d,多數地區此級別在100~150.67 d之間,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120.76 d。
3級(偏涼)分級天數為8.33~62.33 d,瓦窯分級天數最多,為62.33 d;勐糯分級天數最少,為8.33 d,多數地區此級別在40~55 d之間,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47.1 d。此級別低熱河谷的天數明顯較少。
4級(偏冷)、5級(較冷)分級天數為0~85.67 d,固東分級天數最多,兩級總天數為85.67 d;勐糯4、5級分級天數為0,兩級分布天數較多的區域在海拔1 600 m以上。4、5級別天數低熱河谷的天數明顯較少或未出現。
6級(冷)、7級(很冷)分級天數為0~27.33 d,水寨分級天數最多,兩級總天數為27.33 d;兩級總分布天數較多的區域在海拔2 000 m以上。6、7級別在低熱河谷地區沒出現。
(1)保山市全年著衣指數主要分為A級、B級、C級、D級4個級別。全市區域以A級別為主,低熱河谷地區以A、B、C級別為主(勐糯、雞飛、潞江等),高海拔地區以A、B、C、D級為主(明光、猴橋、楊柳),其中,潞江壩出現19.33 d的D級別,明光出現D級別114 d、楊柳為107 d。
(2)一般情況下,人體比較舒適的溫度是18~22 ℃。保山夏季應在19~25 ℃,冬季應在12~22 ℃。此段溫度主要出現在著衣指數為A、B、C級別中,全年此段溫度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307.35 d。
(3)保山區域的年溫濕度指數主要級別為偏冷(-2級)、清涼(-1級)、涼爽(0級)、溫暖(1級)、熱(2級)、悶熱(3級)。其中,清涼(-1級)、涼爽(0級)、溫暖(1級)均屬于舒適。全年此段級別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294 d。
(4)全市區域均以1級(暖)、2級(舒適)、3級(偏涼)為主,低熱河谷地區以1級(暖)天數更為明顯,均在180.33 d以上,平均分布天數為149.47 d,其中,潞江達206.67 d;其他區域以2級為主,平均分布天數為130.76 d。全年此段級別28個測站平均分布天數為311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