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拉·托合提居麥,于 婷,再圖乃姆·麥麥提敏,玉蘇普·阿布都拉
1.洛浦縣氣象局,新疆洛浦 848200;2.和田地區氣象局,新疆和田 848000
新疆位于中國西北地區,近年來極端高溫事件頻發,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夏季高溫日數明顯增加[1]。2015年7月,新疆出現了罕見的高溫事件,全疆105個國家站中,有89個站出現高溫,55個站高溫持續日數位居歷史第1位,23個站極端最高氣溫位居歷史第1位[2]。近年來,許多專家對新疆的氣候變化、極端事件等進行了大量研究[3]。利用和田地區高溫日數,研究其變化規律與趨勢,為和田地區預報服務、氣候變化和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選擇和田地區皮山縣、墨玉縣、和田市、洛浦縣、策勒縣、洛浦縣、于田、民豐氣象站1971—2021年的逐日最高氣溫資料,采用最小二乘法、M-K突變檢驗法等,規定最高氣溫≥35 ℃為炎熱日,≥37 ℃為酷熱日,連續3 d以上≥35 ℃高溫稱為一次連續性高溫天氣[4]。
圖1為和田地區1971—2021年高溫日數空間分布圖。和田地區炎熱日數總計7 485 d,其分布地域性明顯,主要由中部向東、西遞增,最大值出現在民豐縣,共1 275 d,年均25 d;最小值出現在洛浦縣,868 d,年均16.2d。民豐縣的高溫天氣日數是洛浦縣的1.5倍。

圖1 和田地區炎熱日數的空間分布
表1是和田地區1971—2021年高溫總數空間分布表。≥37 ℃高溫日數5 290 d,占炎熱日的70.7%;最高值出現在策勒縣,為991 d,最小值出現在洛浦縣,為613 d。連續性高溫共1 139次,策勒縣出現最多,為223次,洛浦縣出現最少,為122次。全區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墨玉縣,為42.7℃。
2.2.1 和田地區平原區≥35 ℃年高溫日數變化特征由圖2可知,1971—2021年和田地區平原區7站年平均≥35 ℃高溫日數為20.1 d,年高溫日數整體呈增加趨勢(圖3),趨勢值為1.068 d/10年(P<0.10);高溫日數顯現出明顯的“多—少—多—少—多”的年代際變化特征,高溫天氣日數最多的年份為(2013年,為37 d);最少年份為(1972年,為5 d)。

圖2 和田地區平原區7站平均35 ℃以上高溫日數的標準化序列

圖3 和田地區平原區7站平均35 ℃以上高溫日數M-K檢測
2.2.2 和田地區平原區35.0~36.9 ℃年高溫日數變化特征1971—2021年和田地區平原區7站年平均35.0~36.9 ℃高溫日數為14.8 d,年高溫日數整體呈增加趨勢,趨勢值為 0.142 d/10年(P<0.10);高溫日數顯現出明顯的“多—少—多—少—”年代際變化特征,高溫天氣日數最多的年份為(1978年,為27 d);最少數的年份為(1972年,為5 d)。
2.2.3 和田地區平原區≥37 ℃年高溫日數變化特征1971—2021年和田地區平原區7站年平均≧37 ℃高溫日數為6.6 d,年高溫日數整體呈增加趨勢,趨勢值為0.52 d/10年(P<0.10);高溫日數顯現出明顯的“多—少—多—少—多”年代際變化特征,高溫天氣日數最多的年份為(2015年,為15 d);最少數的年份為(1972年,為0.2 d)。
對1971—2021年和田地區平原區7站平均≥35 ℃高溫日數突變進行Mann-Kendall突變檢驗(圖3),曲線UF在1977—1981年和1983—1987年處于0刻度線以上波動,高溫日數呈上升趨勢;1971—1976年和1988—2005年處于0刻度線以下波動,高溫日數呈下降趨勢。2006—2021年處于0刻度線以上,高溫日數呈上升趨勢,曲線UF與UB相交點在2006年,平原區高溫日數在2006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1.50,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
從各區域情況來看,皮山縣1994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1.09,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墨玉縣1993和2016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1.43,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減少趨勢不顯著;和田市在1981和2006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0.73,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洛浦縣沒有發生突變,Z值為4.19,通過0.1的顯著性檢驗(Z0.1=2.56),增加趨勢非常顯著;策勒縣1994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3.09,通過了0.1的顯著性檢驗(Z0.1=2.56),增加趨勢非常顯著;于田縣1979和2011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1.05,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民豐縣2005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3.34,通過了0.1的顯著性檢驗(Z0.1=2.56),增加趨勢非常顯著。
對1971—2021年和田地區平原區7站平均35.0~36.9 ℃高溫日數突變進行Mann-Kendall突變檢驗,發現曲線UF在1977—1987年和2007—2021年處于0刻度線以上波動,高溫日數呈上升趨勢。曲線UF在1971—1976年和1989—2006年處于0刻度線以下波動,高溫日數呈下降趨勢。曲線UF與UB相交點在1980和2005年,高溫日數在1980和2005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0.58,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
從各區域情況來看;皮山縣1992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1.93,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墨玉縣UF與UB相交點在2017年突變不明顯,Z值為0.78,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減少趨勢不顯著;和田市在1993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0.98,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洛浦縣在1993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4.05,通過了0.1的顯著性檢驗(Z0.1=2.56),增加趨勢非常顯著;策勒縣在1980和2011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0.64,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于田縣1980和2011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1.05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民豐縣1994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2.04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顯著。
對1971—2021年和田地區平原區7站平均37 ℃以上高溫日數進行Mann-Kendall突變檢驗,發現曲線UF在1971—1989年處于0刻度線上下波動。曲線UF在1990—2009年處于0刻度線以下波動,高溫日數呈下降趨勢。曲線UF與UB相交點在2010年,高溫日數在2010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1.27,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
從各區域情況來看,皮山縣1985和2004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0.30,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墨玉縣在1993和2016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1.43,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減少趨勢不顯著;和田市在1993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0.74,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減少趨勢不顯著;洛浦縣2005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420,通過0.1的顯著性檢驗(Z0.1=2.56),增加趨勢非常顯著;策勒縣在1994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2.41,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顯著;于田縣在2010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2.19,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顯著;民豐縣在2005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3.33,通過了0.1的顯著性檢驗(Z0.1=2.56),增加趨勢非常顯著。
(1)和田地區炎熱日數總計7 485 d,其分布地域性明顯,主要由中部向東、西遞增,最大值出現在民豐縣,共1 275 d,年均25 d;最小值出現在洛浦縣,868 d;年均16.2 d,民豐縣的高溫天氣日數是洛浦縣的1.5倍;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墨玉縣,為42.7 ℃,出現在1973年7月16日。
(2)和田地區酷熱日數5 290 d,占炎熱日的70.7%;最高值出現在策勒縣,為991 d,最小值出現在洛浦縣,為613 d。連續性高溫共1 139 次,策勒縣出現最多,為223次,洛浦縣出現最少,為122次。全區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墨玉縣,為42.7 ℃。
(3)近51年來,和田地區≥35 ℃、35.0~36.9 ℃、≥37 ℃的高溫日數呈微弱的上升趨勢,1.068 d/10年(P<0.10)、0.142 d/10年(P<0.10)、0.52 d/10年(P<0.10),未通過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最高氣溫增加不明顯。
(4)經對1971—2021年和田地區平原區7站平均≥35 ℃、35.0~36.9 ℃、≥37 ℃高溫日數突變進行Mann-Kendall突變檢驗,發現≥35 ℃高溫日數在2006年發生突變,Z值為1.50,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35.0~36.9 ℃高溫日數在高溫日數在1980和2005年發生了突變,Z值為0.58,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37 ℃高溫日數在2010年發生突變,Z值為1.27,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Z0.05=1.96),增加趨勢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