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麗 黃然



關鍵詞:芯片剪切強度,可靠性試驗,分離模式
0 前言
芯片利用粘接材料通過特定的粘接工藝粘接在管座或基板(以下簡稱底座)上,芯片材料一般為硅、鍺等半導體材料,芯片附著材料有很多種類,常用的有導電膠、環氧樹脂絕緣膠、焊膏或焊片(金錫焊料、鉛錫銀焊料、鉛錫焊料等)等,底座材料主要是PCB板(印刷電路板)、陶瓷或微晶玻璃等。半導體芯片粘接在底座上,通過粘接材料,芯片與底座形成一個完整的粘接系統[1]??己嗽撜辰酉到y是否可靠,一般采用芯片剪切強度試驗。粘接材料自身以及與芯片表面、底座表面在粘接過程中形成的界面層不同,導致在芯片剪切試驗后,其分離模式不同。不同的分離模式反映了產品不同的失效機理,準確地記錄分離模式為提高產品可靠性水平提供了改進的方向。目前通用的標準對分離模式的規定,很容易出現記錄不一致的現象,鑒于此,急需對芯片剪切強度試驗中的分離模式進行研究,統一劃分依據和記錄模式,為產品研制和生產提供支撐作用。
1 芯片粘接系統
對于芯片粘接系統來說,包含如下材料:底座材料、附著材料和芯片材料。有些芯片粘接系統要求芯片背面和底座上必須金屬化,但有些不要求。其中陶瓷底座包含:陶瓷(一般為Al2O3)、金屬化層[包含基底金屬+鍍層(鎳層+金層)];PCB板底座包含:PCB板(一般為FR4)+金屬化層[基底金屬銅(Cu)+鍍層(鎳層+金層)];芯片材料包含硅或鍺等半導體材料+芯片背面金屬化層(包含底金屬+過渡金屬化層+鍍金層)。界面層包含底座基材(陶瓷或PCB板)和金屬界面層,金屬化層與附著材料界面層(兩個),金屬化層與半導體材料界面層。在芯片粘接系統中,附著材料是起到粘接芯片材料和底座材料的關鍵材料。附著材料一般劃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環氧樹脂類,另一種是焊料、焊片等。如果附著材料為絕緣材料芯片粘接系統,底座材料和芯片材料的金屬化層可以省略,界面只有兩個界面層:芯片和附著材料界面、附著材料和底座基材界面。如果附著材料為導電材料,其芯片粘接系統(以PCB板做底座基材為例)示意圖如圖1所示。
不同附著材料的粘接系統主要分離模式一般存在下述的描述現象。
(1)絕緣膠粘接系統,芯片背面不要求金屬化。主要分離模式為芯片與附著材料分離、芯片與附著材料一起脫離底座兩種分離模式同時存在。
(2)導電膠粘接系統,芯片背面要求金屬化。主要分離模式為從芯片與附著材料分離、芯片與附著材料一起脫離底座兩種分離模式同時存在。
(3)金箔燒結粘接系統,芯片背面無金屬化,金箔與芯片背面的硅形成金硅共晶合金。主要分離模式為基底殘留大部分的半導體芯片。
(4)焊片共晶燒結粘接系統,芯片背面要求金屬化,最外面一般背金;主要分離模式:小于(1×1)mm2芯片與附著材料一起脫離底座,底座上有少量的附著材料殘留;大于(1×1)mm2芯片大多為底座殘留大部分的半導體芯片。
2 芯片分離模式種類及劃分依據
2.1 分離模式
國內外現有標準對芯片剪切強度分離模式劃分的描述上均保持一致,芯片分離模式劃分A、B、C3種:A 芯片被剪切掉,底座上殘留有硅碎片;B芯片與芯片附著材料間脫離;C 芯片與芯片附著材料一起脫離底座[2~5]。
2.2 劃分依據
由于國內外現有標準中對芯片剪切強度分離模式的描述太過籠統,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相同分離,記錄模式不統一的現象。鑒于此,本文在分析大量試驗的基礎上,對所有破壞類型進行了分類總結,給出了不同分離模式的劃分依據。描述如下。
分離模式A:劃分依據是只有芯片被剪切掉,只發生芯片內聚破壞。
分離模式B:劃分依據是芯片被剪切掉,發生芯片與附著材料粘附破壞。
分離模式C:劃分依據是芯片與附著材料一起與底座分離,發生附著材料內聚破壞,或附著材料與底座粘附破壞。
2.3 記錄模式
目前,芯片剪切強度試驗記錄分離模式僅記錄一種分離模式,而實際試驗過程中,單純發生一種分離模式的情況很少,大多數情況下是兩種分離模式同時發生,因此,記錄時應是多種分離模式的組合。
3 應用舉例及破壞機理分析
3.1 應用舉例
實驗室在大量的芯片剪切強度試驗實踐中,以破壞位置不同,可以大致歸結為芯片內聚破壞、附著材料內聚破壞、附著材料粘附破壞、基板破壞以及這幾種破壞形式的混合。現就實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分離現象以圖示的形式表示見表1。
3.2 破壞機理分析
(1)芯片內聚破壞
芯片內聚破壞是芯片剪切試驗時,分離發生在芯片內部,造成芯片破碎或破裂,如表1中編號1所示。出現這種破壞現象時,剪切力一般比較大,是比較希望出現的破壞現象,造成這種分離模式出現的原因,一般是附著材料粘接強度比較大,由于芯片脆性較大,產生的芯片脆性破裂。如果出現力較小的情況,一般是由于芯片自身存在缺陷(如:潛在裂紋等)。
(2)附著材料內聚破壞
附著材料內聚破壞指芯片剪切試驗時,分離發生在附著材料內部,即芯片被剪切掉,芯片背面帶有附著材料,如表1中編號5圖片所示。出現這種分離模式時,除非附著材料內部空洞較多,或是虛焊、冷焊(俗稱豆腐渣焊)等不良焊接出現,一般剪切力也較高;造成這種分離模式的主要原因是,附著材料與芯片和基板的潤濕性較好或二者之間形成良好的界面層,附著材料強度小于芯片強度、基板強度以及界面層強度。
(3)基板破壞
底座金屬化鍍層脫落或底座破壞也歸屬于基板破壞,基板破壞指芯片剪切試驗時,分離發生在基板內部,如表1中編號8圖片所示。出現這種分離模式時,分離力一般很大,造成這種分離模式出現的原因,一般是附著材料粘接強度比較大,基板脆性較大或基板強度小。芯片、芯片附著材料和底座金屬化層一起同底座基材分離(對粘接在金屬底座上的芯片),一般是由于底座金屬化層同底座基材附著不良造成的失效。一般來說出現這類失效時,剪切強度數據很小。
(4)粘附破壞
粘附破壞指芯片剪切試驗時,分離發生在兩種材料的接觸界面層處,在界面處發生剝離,如表1中編號4和7圖片所示。出現這種分離模式時,剪切力一般很小,產品基本都不合格,這是由于芯片背面(編號4)或底座(編號7)清潔不良,造成附著材料與芯片或底座潤濕不好導致的。
(5) 混合破壞
混合破壞指芯片剪切試驗時,破壞模式出現兩種(含兩種)以上破壞形式(如表1中編號2、3和6圖片所示)。如:內聚+粘附,這種混合破壞的形式出現得比較多,一般分離力比較大。 除非局部清潔不良面積過大,或附著材料內部有大量空洞存在,一般混合破壞的剪切力比較大,不會出現不合格現象。
4 小結
本文根據相關標準中規定,明確了分離模式的劃分依據及記錄模式,其中分離模式有A(芯片被剪切)、B(芯片與芯片附著材料件脫離)、C(芯片與芯片附著材料一起脫離底座),并對實際試驗中所有可能出現的破壞類型給出示意圖,通過試驗中應用舉例和破壞機理分析,直觀加強對芯片剪切試驗理解。通過完善芯片剪切試驗,進一步提升標準的可操作性,提高芯片可靠性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