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曹夏博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第十八條規定:娛樂性游釣和在尚未養殖、管理的灘涂手工采集零星水產品的,不必申請捕撈許可證,但應當加強管理,防止破壞漁業資源。具體管理辦法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
依據上述規定,娛樂性游釣是法定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水*內水的定義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為鄰接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領土和內水的一帶海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陸地領土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各島、澎湖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其他一切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島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向陸地一側的水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水。、灘涂、領海、專屬經濟區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一切其他海域從事養殖和捕撈水生動物、水生植物等漁業生產活動,都必須遵守本法。
釣魚是捕撈水生生物的活動,應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以下簡稱《漁業法》)的規定。
《漁業法》第四十一條規定:未依法取得捕撈許可證擅自進行捕撈的,沒收漁獲物和違法所得,并處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并可以沒收漁具和漁船。
那么,釣魚是捕撈水生生物的活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水、灘涂、領海、專屬經濟區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一切其他海域進行釣魚都必須取得捕撈許可證嗎?
中國釣魚人口大約1億,1億釣魚人都去申請捕撈許可,不現實且無法實現。如果1億人因未取得捕撈許可證釣魚而受到行政處罰,這是法律的本意嗎?顯然不是。
那么,釣魚作為捕撈水生生物的活動,就不需要遵守漁業法了嗎?當然也不是,這就涉及法律解釋的問題。
《漁業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的“捕撈”,是農業生產概念中的“捕撈”,應理解為“生產性捕撈”,不是某一個人進行的休閑型垂釣。

我國《漁業法》作為一部農業類的法律,為國家增產“糧食”是其首要任務,魚類養殖是其主要立法對象。而釣魚作為一項休閑活動,并非“魚類養殖法”的調整范圍
2018年12月,某市八局一辦公室聯合發文:“在××等所有水域內,禁止一切垂釣活動。”該文件是不嚴謹的。法律并未授予該局禁止公民在“所有水域內”垂釣的權利。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九條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第十八條可知,娛樂性游釣權的取得是法律直接授權的,不是申請取得的
當然,獨自釣魚也可能構成“捕撈”,這要看釣魚的“量”和“度”。如果一個人采取一套可以同時釣獲多條魚的釣具,或者同時使用多套釣具,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魚,不分大小、不分種類、不分產卵與否全部帶走,這當然不是休閑釣魚活動,而是農業生產活動。
我國的《漁業法》主要對養殖和捕撈進行了立法規范,并未定義何為“釣魚”,亦未明確“釣魚”與“捕撈”的關系。
那么,它緣何未定義什么是釣魚呢?
這要結合《漁業法》的制定目的和背景來研究。
關于《漁業法》的制定目的。《漁業法》第三條規定:“國家對漁業生產實行以養殖為主,養殖、捕撈、加工并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方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漁業生產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采取措施,加強水域的統一規劃和綜合利用。”
由此可知,我國的漁業以養殖為主,其次才是“養殖、捕撈、加工并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方針”。隸屬于農業部門的漁政,也是以鼓勵養殖為主要工作,為國家增產“糧食”。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我國制定《漁業法》的第一目的實際上是為魚類養殖立法。
我國現行《漁業法》是1985年由國務院提請審理的,1986年7月1日實施。在我國,增加糧食供應始終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漁業法》制定階段,該法“魚類養殖法”的色彩比較濃重。現行《漁業法》經過多次修改,也未能脫去“魚類養殖法”的基因。
2015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修訂草案)》,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第三條依然是“以養殖為主”。所以,作為一部農業類的法律,為國家增產“糧食”是其首要任務,魚類養殖是其主要立法對象。而釣魚作為一項休閑活動,并非“魚類養殖法”的調整范圍。
但是,按照“養殖、捕撈、加工并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方針”,“捕撈”也很重要,為何《漁業法》沒有界定“捕撈”與“釣魚”的關系呢?這要看該法的制定背景。
《漁業法》于1986年7月1日開始實施,因當時垂釣工具和技術發展程度有限,加之當時野生魚類資源較為豐富,故而老百姓從江、河、湖、海釣到的魚類數量有限,自然資源與日常消費的矛盾并不突出,為“釣魚”行為專門立法并無必要。
此外,在20世紀80年代,非法手段捕魚(毒魚、電魚、炸魚)的行為相對較少,問題并不突出。既然“養魚”屬于漁政的管轄范疇,對于采取非法手段捕魚并造成生態破壞的事情就由漁政“順便”管理即可。“捕魚”與“環保生態”也未區分開來。
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國之所以沒有一部法律層面的文件專門規定什么是釣魚,這是由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魚類養殖量超過自然捕撈量的國家這一特殊國情決定的。它決定了我國漁業的實際情況有別于他國,無現成的經驗可借鑒。美國的相關法律可以限制特定魚種的銷售、食用尺寸,其立法的前提為該魚是從自然水域獲取的,從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的角度看,立法具有合理性。如果中國同樣限制特定魚種的銷售、食用尺寸,而這條魚不是從自然水域中獲取的,那是不是侵犯了養殖戶對于自己財產的處置權?所以,在這方面,我國難以借鑒他國成熟的法律制度。
那么,我國1億左右的垂釣者的釣魚權利該如何保障?釣魚行為又該如何規范呢?
202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實施,其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民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這里的 “法律規定”應該做擴大解釋,即法律、法規,有“法”字的都是“法律”。
而國務院于1987年10月14日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性質屬于“法規”,至今依然有效,其第十八條規定:“娛樂性游釣和在尚未養殖、管理的灘涂手工采集零星水產品的,不必申請捕撈許可證,但應當加強管理,防止破壞漁業資源。具體管理辦法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
依據上述規定,娛樂性游釣是法定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民事權利可以依據民事法律行為、事實行為、法律規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方式取得。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九條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第十八條可知,娛樂性游釣權的取得是法律直接授權的,不是申請取得的。為了防止破壞漁業資源,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具體管理辦法,如縣級人民政府可以規定漁獲不得交易,不得獲取懷卵魚,漁獲不得超出一定的數量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二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第十八條是娛樂性游釣權的法律依據,不得侵犯。沒有法律授權,不得限制、減損娛樂性游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