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早,段煉孺
(西安工程大學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陜西西安 710048)
崖居聚落是中國歷代人民共同創造的特殊居住聚落之一,因營建于險峻的崖壁上而得名。旬邑縣所處的黃土高原區域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沿三水河兩岸分布著大量垂直的紅色砂巖,為崖居聚落的形成提供了物質條件;同時旬邑縣又位于兩省交界與民族交匯的地帶,在歷史上是民族沖突頻發之地,為躲避兵燹匪亂,安全又具有防御性的崖居聚落蓬勃發展。旬邑古崖居聚落規模龐大,內部空間構成精巧復雜、功能完備,加之依賴于險要的地形地勢,形成了 一套完備的防御體系。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崖居聚落因空間狹窄、交通不便、現代化設施缺乏等因素,已經失去了“人的氣息”,崖居聚落的防御性特征也退出大眾視線。對崖居聚落歷史文化、地域建筑、鄉土景觀的研究,是豐富農耕文明和人居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性措施。此前已有學者從建筑學、考古學、美術學、歷史學等學科角度對崖居聚落進行了研究,本文則基于對旬邑5個古崖居聚落、30個古崖居群進行的詳細測繪,結合崖居聚落的發展脈絡,對崖居聚落的防御性特征進行進一步闡述。
旬邑縣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北部,地處關中平原北界、陜北高原南緣、陜甘交界。秦至三國稱栒邑縣,西晉至清朝稱三水縣,上世紀60年代改名為旬邑縣,與甘肅慶陽,陜西淳化、銅川、彬縣、永壽和長武同為古豳州之地[1]。縣域內三水河南北貫流,兩岸谷底平坦肥沃,具有中國最早田園詩歌《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泵枥L的場景[2]。
旬邑古崖居聚落沿三水河兩岸分布,南北綿延約30km,東西擴展約25km。古崖居聚落規模大小不等,大的由數層百余間洞室形成聚落,明文運熙《飛云開路記》中“棧道連云,石梯落霞,網戶萬啟,星窗千開”形容的便是旬邑崖居聚落規模龐大的場景[2];小的僅由幾間洞室組成群組。古崖居聚落具體開鑿年代除部分佛窟有明確記載始建于魏晉時期外,僅發現趙家洞、官家洞在明《邠州志》中有“宋、金人避禍于此。其山高三百尺,上有石室三百余,內有石門、上有石室三百余,內有石門、石炕、石窗。至正九年(1349年)造有碑”[2]的相關記載,留石洞古崖居聚落內有“康熙三十二年”“同治元年”刻字,其它古崖居聚落的建造年代已無從考證。趙家洞和官家洞是旬邑現存古崖居聚落中規模最大的兩處,由此可說明,古崖居聚落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至宋以前[3]。
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住所是天然的巖洞[4],與構木為巢、冬窯夏廬一樣均為遠古先民的住宅方式。巖洞作為一種居住形式,建筑材料質地堅硬,又極具隱蔽性,是先民躲避野獸、外族攻擊的主要形式之一。經過漫長的發展,天然洞穴的空間和規模已經不能滿足人口的快速增長,冷兵器的出現也迫使防御模式發生改變,天然洞穴已無法抵御敵人的攻擊,人工開鑿的古崖居聚落在古豳州地區得到發展。
古豳州為周人部落集聚之地,先祖公劉因不堪戎狄侵擾,遂帶領先民由邰遷至豳州定居。豳州境內有豳水穿流而過,水土資源豐富,有利于農耕發展,促進周人部落在此繁衍。中國早期文化在豳地快速發展,因此豳州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5]。古豳州除了有廣闊平坦的灘涂谷地之外,沿三水河兩岸分布的紅砂巖為崖居聚落的營建提供了資源條件。《詩經·大雅·公劉》中“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止基乃理。爰眾爰有,夾其皇澗。溯其過澗。止旅乃密,芮鞫之即”形容的便是公劉帶領民眾取石鑿室,當地人口稠密的場景?!对娊洝ご笱拧ぞ偂分小疤諒吞昭ǎ从屑沂摇币痪涿枥L出此時崖居已經出現多室相連的構造形式。周人因躲避戎狄遷徙至此,崖居背靠山勢,面朝河流,表面堅固,易守難攻,為周人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提供了安全屏障。
旬邑自古以來都是京畿要地,東漢建武二年(26年)“隴右隗囂令部落襲郇邑”;秦修建秦直道連接咸陽與九原郡,途徑旬邑,其既是“交通線路”也是“運兵之道”;元西臺御史桑哥失里、三原縣尹朱春珍為抵抗明朝大將徐達,據守官家洞,窮勢不屈,兩人與其妻具投崖而死;崇禎十一年(1638年)闖王李自成起義失敗,逃至淳化、三水荒山邃谷,遇伏而?。磺蹇滴跻颐?675年)“流寇兩千余潛來襲城”;清“同治元至七年(1862—1868年),為‘征剿’回民義軍,先后有曹克忠、陳集賢、譚玉龍、李大有、余明發、翟春壽等記名提督,屯扎縣城、百子和職田”?!堆匚膸?舊志稽注卷(下)》記載,共有士民一千七百五十六名,均因同治元年至同治七年(1862—1868年)回逆焚掠各村堡先后御賊殉難。旬邑地處陜甘邊界,回漢民族沖突在同治年間達到高峰,百姓居無定所,避亂與崖居內,洞室內設施齊全,攻守自如[6-8]。
明清時期旬邑地區戰亂頻仍,百姓苦不堪言,雖然旬邑水豐土肥,但其倉儲仍“存數無多”。明崇禎二年(1629年)“流寇犯三水”,燒殺搶掠;據縣志記載,清“同治七年(1868年) 戊辰,歲大饑。時陜西匪竄往甘肅,平、慶、涇、固一帶,盡為賊巢。田畝荒廢,又值歉收,回匪無所得食,數至縣境割麥,簸場捆載而去。其不及者,則縱火焚之。而鄰境逃難者盈千累萬,絡繹不休”[2]。
明清兩朝旬邑境內兵燹匪亂,險要的崖居相對于河谷平原分布的村落來說更具有防御性,既占據天險又便于作戰?!堆乜h志》中記載;“清同治初,回匪煽亂,邑人避居者甚多。甫閱四十年,至宣統辛亥(1911年)以還,避居者至無地可容。每聞警,諸崖下恒有露宿者?!鼻搴笃谑茄戮泳勐錉I建的鼎盛時期,其防御系統在此時也已成體系[2]。
新中國成立以后,仍有大量百姓居住于此,但崖居的規模不再擴大,隨著社會安定,其防御功能也逐漸淡化。20世紀70年代,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加速現代建筑發展,崖居內部空間狹小,上下通行不便,用電取水困難,大量居民遷至崖下村落。至20世紀末,居民已全部遷出。
旬邑古崖居聚落的防御性自原始社會演變而來,在后期大規模營建時更把防御性作為主要設計要素之一。崖居聚落通常修建在臨近河床或溝澗深處的垂直崖壁上,外部有自然饋贈的山水作為自然屏障,規模龐大的崖居聚落為防御外敵還修建有山門和圍墻;內部有洞室無數,除有滿足居住、生活的空間外,還設置有暗道、豎井等防御性空間,組成自然與人工結合、生活與防御一體、內外雙層防御的防御體系。
山水既是聚落生產生活的依托,也是防御體系中的自然防御要素。山和水是影響聚落選址、氣候環境、生產方式的重要因素,選擇在懸崖上營建聚落能夠滿足人們避禍躲災的需求,靠近河流也能夠解決飲水灌溉等基本生活問題,同時背山面水、負陰抱陽也符合人類安居利處的心理需求。
旬邑古崖居聚落的防御性考量在山水要素下可分為以下三類:背山近水、背山遠水和背山。背山近水指背靠山體距離主要河流≤200m的崖居聚落;背山遠水指背靠山體距離主要河流>200m且≤500m的崖居聚落;背山指背靠山體且距離主要河流>500m的崖居聚落,該類型的崖居聚落附近雖無主要河流,但靠近崖體有山溪或深井。背山近水的崖居聚落既能夠預防敵人背后偷襲,又能夠利用崖下河流阻擋敵人的進攻,此類崖居是利用山水格局作為自然屏障的最典型實例;背山遠水的崖居聚落往往是崖體與主要河流之間有平坦肥沃的耕地,此類崖居聚落通常規模龐大,并以氏族血緣為紐帶共同發展,是經濟最發達、交通最便利的崖居類型;背山的崖居聚落多位于深山谷澗的垂直崖壁上,遠離公路與村落,蹤跡難尋,此類崖居聚落是最隱蔽安全的崖居類型(圖1)。

圖1 營建崖居聚落的三種理想山水格局
根據實地考察分析,建筑材料的選擇是形成崖居聚落防御體系的關鍵問題,山體的巖質是崖居聚落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旬邑縣位于黃土高原南端,特殊的地質條件使窯洞和崖居普遍存在,但相較于窯洞,崖居的防御強度更高。黃土高原經過漫長的風力堆積和流水侵蝕形成垂直的砂質巖體,紅砂巖巖質較為疏松,易于開鑿,相較于生土窯洞也更為堅固,其自身具有的防御性也是吸引百姓在此安居的重要因素之一。巖體的整體性決定了崖居聚落內部空間的靈活度和規模大小,相較于窯洞或框架結構的民居形成的村莊來說,崖居聚落的形成受自然資源的影響更大,崖面平整、崖體連貫更有利于崖居內部空間的自由發展,也更便于營建理想的內部防御結構。水是保證聚落生產生活的基本要素,特殊的水勢能夠形成天險,阻擋敵人的攻擊。山水格局是崖居聚落選址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構成崖居聚落防御性特征的關鍵要素。
山門是進入聚落內部的關鍵要塞,圍墻是聚落防御的第一道人工屏障。旬邑崖居聚落的山門和圍墻通常分開設置,山門在外,圍墻在內,均以石材堆砌而成。
山門的布置根據聚落的山形地勢、周圍道路和防御需求而定,是區分聚落內外的界限,也是阻止敵人深入內部的扼口,通常設置一至兩個。以趙家洞崖居聚落為例,該崖居聚落坐西面東,南北兩側各有連接公路的主要道路一條,在距崖居約150m處的道路上各設山門一個;南側山門面朝東南,內側與陡坡相連,外側有石臺相隔,北側山門面朝東北,內側與石崖相依,外側密林相掩;兩處山門據守南北,與中段向東延伸的陡峭平臺形成防線。
崖居的開鑿留下大量石料,利用遺留的石料建造圍墻,形成平行于崖體的線性防御系統。根據調查資料分析,旬邑當地的崖居聚落圍墻多由每戶的院墻連結而成,院內戶與戶之間以石墻隔開形成院落,每戶外墻開一門。圍墻隨地勢起伏,兩端與崖體相連形成圍合之勢,圍墻高約2~3m,既能劃分空間,也能抵擋外敵襲擊(圖2)。

圖2 趙家洞中段崖居與圍墻復原圖
另有部分崖居聚落只設山門或圍墻,也有部分崖居聚落不設山門或圍墻,這兩類崖居聚落多因地勢過于險峻而依靠天險來防御外敵,如留石洞因地勢起伏過大無法設置連續的圍墻,麻村崖居因崖下臨水而無需設置圍墻和山門等(圖3)。

圖3 部分古崖居聚落現狀
崖居是旬邑古崖居聚落中的居住生活場所,也是聚落中的防御主體。崖居內部空間主要以院落、石室及暗道和暗井等空間組成,各個空間以石門、石廊、通道豎井和外挑棧道串聯,以戶為單位,形成完整的空間結構。崖居的戶型可分為橫排式與豎排式兩種,橫排式通常由單層單室或單層多室構成,豎排式通常由多層單室或多層多室構成,每戶層數不定,石室個數不定,構成以戶為單位的防御模式。同時崖居平立面的構成也展現出獨特的防御智慧,其外觀簡潔卻內有乾坤。崖居立面僅呈現出大小不一、形狀不一、成排成列的方形石洞;平面卻四通八達,上下層與層以豎井相通,左右戶與戶以石廊或棧道相連,內部結構復雜,空間靈活。崖居內部各個空間相互配合,形成由出入口、通道豎井和暗井暗道組成的內部防御要素,結合建筑材料和空間結構,形成一套易守難攻的防御體系。
3.3.1 出入口
出入口是介入居民生活的關鍵空間,是敵人進入崖居內部空間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繼山門、圍墻外的又一道人工屏障,因此出入口的設計是崖居開鑿的重中之重。根據出入口所連接的空間可做出以下分類:一類是出入口與生活空間一體,一類是出入口與通道豎井相連。二者雖形式不同,但其設置均高于院落平面。前者作用與門洞相似,寬約1m,高約2m,可安置門直通室內,距離地面的高度通常不大于0.6m,其主要目的是防潮和防蟲蟻,在不影響通行的情況下,搭配堅固的門也能對敵人產生一定的阻力;后者形式類似于穴口,空間狹小,通常只能容納一人彎腰通行,該類出入口距離地面的高度為1~2m不等,多設置木梯輔助同行,或在出入口下的外崖面上鑿出腳窩,利用繩索攀爬而上,在敵人來襲時只需取掉木梯或繩索便能對敵人產生阻礙,但此類出入口的設置也對居民自身的通行造成了不便(圖4)。

圖4 旬邑古崖居聚落中的三種常見出入口
3.3.2 通道豎井
通道豎井是連接崖居上下層的通道,是崖居防御體系中近身攻擊敵人的關鍵場所,也是旬邑古崖居聚落防御體系中最具特色的防御要素。通道豎井平面多圓形或方形,下端連接石室或出入口,上端連接石室或平臺,直徑0.7~1.2m不等,根據其開鑿方向可分為直向型和錯位型(圖5)。直向型指豎井開鑿方向與地面垂直,通常連接上下層對齊或錯位不大的空間;錯位型指豎井開鑿方向與地面垂直,但因豎井長度過長,中途設置過渡平臺緩和。通道豎井的形式雖然有所差異,但其內部構造大致相同,豎井內壁設置的腳窩是唯一可以借力的裝置。

圖5 通道豎井剖面圖
在敵襲時,通道豎井作為連接上下層的唯一通道,是內部防御體系的咽喉。因豎井直徑小,可以有效阻止大批量敵人進攻,同時向下投擲石頭或以棍棒擊打敵人,也能削減敵人勢力。此外,在每層通道豎井上方都安裝有石井蓋,在緊急情況下以石蓋掩之,也能阻擋外敵。通道豎井個數根據層數而定,長短根據層高而定,上下相通,層層防御(圖6)。

圖6 官家洞內通道豎井
3.3.3 暗井與暗道
暗井與暗道是旬邑古崖居聚落防御體系中的最后一環,是躲避敵人進攻的最后一道保護線,也是最具隱蔽性的防御要素。在大多軍事型堡壘或村寨中,都修建有完備的暗道或地道系統,用于保護自己或襲擊敵方。在旬邑崖居防御體系中,暗道有橫通型和豎通型兩種,橫通暗道可多戶相連,而集中于一處修建向下的豎通暗道,直通底層。由于崖居特殊的空間結構,敵人只能由下向上攻擊,故暗道的入口通常設置在頂層,體系發達的可左右互通。暗井多設置在靠墻或墻角位置,井口以石蓋覆之,分為直井和袋狀暗井兩種(圖7)。直井平面圓形或方形,深約1~2m,可容納1~2人,可做暫時的避難場所;袋狀暗井入口為圓形或方形,向下開鑿成圓形或方形的石室,高約1~2m不等,暗井內儲藏有水和食物,根據需求可用于隱藏和避禍。

圖7 暗井剖面圖
精神防御是指在人們在遇到危險或苦難時,借助防御手段來緩解心理緊張,保持內心安定的防御方法。從防御性角度來看,精神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比物質防御更能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在精神防御層面上,面臨危險時人們往往會求助于求神拜佛、風水觀念和民俗活動等防御手段來維持心理平衡。在旬邑的崖居聚落中,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動是人們采取的兩種主要精神防御手段[9]。
根據調查,旬邑地區現存大小佛窟十余處,其中規模較大的有馬寶泉石窟、黑牛窩石窟、悟空洞石窟、寺溝石窟和馬家河石窟,窟內鑄造佛像,年代可追溯至魏晉時期[10-11]。在聚落周圍還建造有供奉各類神佛的廟宇,如趙家洞崖居聚落南端供奉有雷神廟,南溝內供奉有藥神廟一座,北溝內的寺溝石窟中供奉有娘娘廟、菩薩廟、老爺廟、龍王廟等,每年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會舉行廟會,祭祀先靈,祈求平安(圖8)。

圖8 寺溝古崖居群內的信仰設施
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動也能給當地居民帶來心理安全感。旬邑每逢年節、祈雨都會有民眾自發組織廟會、社火等活動。而具有儺祭遺風的社火表演是旬邑當地的特色活動,用以祈佛保佑,祈求風調雨順。這些活動作為民間藝術傳承至今,體現了古崖居聚落精神防御的多樣性。
旬邑古崖居聚落是在特殊歷史時期以特殊的營造方法建造在崖壁上的具有很強防御性的居住聚落,其防御體系的構建也展現出獨特風格。根據以上研究分析,從防御性角度總結出以下特點:
(1)自然與人工結合。旬邑地區擁有特殊的環境條件和地質資源,為崖居聚落的形成提供了理想依托,堅固的建筑材料為其防御性特征奠定了基礎,山環水繞的格局也為聚落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屏障。紅砂巖巖質疏松,巖層塊狀肌理明顯,整體性好且易于開鑿。而開鑿崖居所需的技術難度也不大,空間的精細度要求不高,利用簡單的工具即可開鑿出規整的石室,以縱橫交通連接各個空間形成整體,根據防御需求進行人為布置,形成防御單元。結合山門、圍墻等人工外圍防御設施,借助山水形勢,形成了自然與人工結合的防御體系;
(2)防御與生活一體。旬邑古崖居聚落是特殊歷史期的產物,在戰亂年代既要滿足生活需求,還必須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該特點在崖居聚落的內外空間構成上都有具體表現。山水是居民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也是構成崖居基本防御形態的自然因素;山門與圍墻既是區分私人與公共空間的界限,也是抵擋敵人進入內部的重要防線;崖居內部空間在出入口、通道豎井和暗井暗道的設計上都融入了防御性設計,各個空間功能因需而變,相互配合缺一不可,造就了防御功能與生活空間相互轉換、密不可分的結構形態;
(3)由外而內,由下至上層層防御。旬邑古崖居聚落的防御體系具有線性特征,在平面上基本形成平行于崖面的由水勢、山門、圍墻、崖居組成的由外而內的防御體系;在立面上基本形成以層為單位由橫向通道連接的平行于地面的和以戶為單位由通道豎井連接的垂直于地面的由下至上的防御體系。崖居聚落形態的特殊性,使其防御體系側重于正面單向的布控,雖具有占據自然地勢、省時省力的優勢,但也導致了崖居聚落在戰時退路難尋的弊端。
旬邑古崖居聚落的防御性特點是社會變革的推動、地域文化的引導、人居歷史的傳承等多重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宏觀上,旬邑地理位置特殊,戰亂和匪患長期且頻繁存在,崖居聚落的發展受戰爭與和平交替出現的社會模式影響,空間功能呈現出防御性與便利性隨需而變的特點。微觀上,旬邑古崖居聚落基本形成“自然防御-人工外圍防御-崖居內部防御”的物質防御體系、“人為防御-精神防御”的非物質防御體系。該防御體系滲透大部分的崖居聚落,成為旬邑古崖居聚落的主要群體特征之一。
在當前穩定的社會環境下,新型村落已不需要過多考慮防御功能,崖居聚落形式也不會再發展和變化,但其作為旬邑人民躲災避禍、抵御外敵的縮影,對豐富聚落文化和民用防御體系等更深層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