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超
良好營商環境是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治理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綜合性強、復雜度高,涉及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諸多環節,涉及政府、市場和社會諸多方面,涉及經濟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法治國家建設諸多領域,涉及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等等。因此,要統籌各種組織形式,兼顧不同利益群體,使用多樣治理工具、政策工具,堅持系統性、協同性、層次性,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營商環境成為黑龍江高質量發展的最亮“名片”、最好“招牌”、最強“磁場”,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龍江新篇章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深化簡政放權,推動政策精準落地。進一步規范審批權限下放標準和規整審批工作鏈條。完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功能,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全流程、多渠道、一體化運行以及業務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辦理。健全部門監管事項清單和事中、事后監管機制,整合監管系統,實現協同監管、大數據監管、智能監管。創新審管聯動機制,打通審批部門與監管部門數據共享、工作互補的通道。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推進監管機制向簡約化、便捷式、引導型方向轉變。實施重大政策事前、事后評估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公共型、數據型、開放型、互動型營商環境綜合服務平臺,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化水平,實現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建立政務誠信監測治理體系,完善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對政府失信行為進行責任追究,提升政府效率和公信力。
二是優化科創環境,促進人才高效流動。健全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支持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加快建設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服務。提升人才政策精準度,實施高精尖優人才集聚工程,在科技型企業創業起步、品牌推廣、人才共享、商業模式創新和成果轉化等關鍵節點給予全鏈條式支持。建立重點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和一體化人才資源供給體系。優化雙創生態,發揮雙創示范基地帶動作用。落實好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上調等稅收優惠政策。完善金融支持機制,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支持發展創業投資。
三是提高準入便利度,助力新經濟業態健康發展。厘清新經濟業態企業在設立、重組、合并和經營范圍變更等環節涉及的審批事項,破解審批難點和卡點。加大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力度,通過“一照多址”“一業一證”“證照聯辦”等改革舉措,破解“準入不準營”難題。創新新經濟業態的監管服務模式,推進場景革命,通過制度重塑和流程再造,實現服務模式向“由外而內”的需求發現模式轉變。加強創新要素的跨界跨境協同。實施新經濟業態領域重點人才計劃,為創新創造提供基礎研究、人才供給和環境服務。建立“業界共治+法定機構”的公共治理平臺,增強新經濟業態創新發展的開放協同性。
一是健全法規制度體系和行政權力制約監督機制。依法規范政府職能權限,推進各級政府事權的規范化、制度化。完善包括權責清單、中介服務事項清單、隨機抽查事項清單等在內的政府管理清單制度,借助清單管權限權。出臺《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 年)》,對重要政策措施、重大招標采購項目、重點專項資金實行事前介入、事中跟蹤、事后巡視審計監督和廉政問責制度。推動營商環境建設監管部門與市場監督、紀委監委形成有效的工作聯動機制和信息共享平臺。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守住親清政商關系底線,真心為民營企業發展服務。
二是加強市場秩序管控,加大經濟類案例執行監督。對涉企執法檢查,探索建立“不備不查”機制,實行凡查必備,堅決依法查處干涉企業正常經營的行為。嚴厲打擊市場中出現的虛假交易、地區封鎖、無證經營、行業性壟斷等亂象。在優化經濟類型案件執行監督上下功夫,降低企業所花費的資金成本與時間成本,避免司法等程序對企業正常運營造成不利影響。通過在線訴訟申請,使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無需出門也可以實現網上訴訟。
三是建立法治化宏觀調控機制和商業糾紛解決機制。健全完善市場準入的法律法規,在全省范圍內打破地域、行業限制,破除地方市場保護壁壘,為市場主體的準入搭建高效的綠色渠道。建立健全市場公平競爭審查機制,構建多元化的商業糾紛解決機制。充分發揮仲裁機構作用,強化司法公正地位,為優化黑龍江法治化營商環境奠定司法基礎。
四是強化法治化人才保障。落實“頭雁”“春雁”“龍江學者”行動計劃,吸引法治人才涌入龍江、建設龍江。充分發揮法學專家在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以及法治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讓更多的法學專業人才發揮優勢。加大與省內外“雙一流”高校的合作力度,吸引更多法學專業人才來黑龍江就業創業。
一是提升制度國際化、產業國際化、人文國際化水平。推進通行國際規則和慣例先行先試,總結國際先進經驗,充分吸收借鑒國際上成熟的制度規則,使黑龍江在制度、法治建設上接近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增強依法配置和利用資源的能力。進一步提升黑龍江企業國際市場拓展能力和創新研發能力,鼓勵獲得境外知識產權和制定國際標準,完善國際服務支撐體系,并加強國際社區建設,為國際人群提供良好生活環境。
二是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準入后國民待遇”。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對隱性壁壘的意見反饋渠道和處理回應機制,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示范引領作用。加大對外商投資準入后國民待遇的保障力度,支持企業發展政策依法平等適用外商投資企業。推動外商投資企業權益保護地方立法,在政府采購、標準制定、公平競爭審查、投訴處理等方面開展創新探索。
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市場監管現代化水平。加大對涉外領域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懲處力度,推動建立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機制,健全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平等保護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知識產權。統一內外資企業監管標準,完善監管措施,豐富監管手段,提升事中事后監管水平。按照全球價值鏈生產的要求,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為核心,出臺市場監管領域擴大對外開放的便利化措施。完善外商投資企業信用分級分類管理,綜合市場監管、海關、金融、保險及其他部門信用評價,加強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機制建設,推動實現科學協同高效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