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莉亞
理想信念是一個人、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共產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這種崇高堅定的理想信念,在東北抗聯將士身上得到充分體現,支撐著他們爬冰臥雪、浴血奮戰,不屈不撓,與日本侵略者堅持斗爭14 年,鑄就了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今天,我們學習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信仰之基。
理想信念高于天。堅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是壯麗人生的基石,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東北抗聯將士正是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在艱難困苦之下與敵血戰,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建立了不朽功勛。
東北抗日聯軍所處斗爭環境之艱苦,在世界戰爭史上是罕見的。在長達14 年的抗日斗爭中,抗聯隊伍始終孤懸敵后,沒有穩定的武器裝備和軍隊給養來源,面對的卻是裝備精良的日偽軍殘酷的“討伐”“圍剿”,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抗聯隊伍只能冬季跋涉于寒冷密林,夏季穿行于泥濘沼澤。給養經常斷絕,只能以樹皮草根充饑,以冰雪解渴。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戰至最后一息,彈盡糧絕。他犧牲后,敵人剖開他的肚腹,發現他的胃里竟只有草根棉絮,沒有一粒糧食,其頑強的抗日斗爭意志令敵人膽寒。
東北抗聯將士從一開始就清楚東北抗日斗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甚至不少人明白自己在有生之年都看不到勝利的曙光,也明知自己若犧牲可能連個名字都無法留下。但他們在堅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下,還是下定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毅然踏上沙場,在與敵斗爭的同時還要與艱苦的環境斗爭。饑餓摧垮了他們的身體,摧不垮他們抗日的意志;寒冷凍壞了他們的骨骼,凍不壞他們革命的精神。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前仆后繼、矢志不渝。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在率部西征途中和戰友共同創作了《露營之歌》,歌中描述了抗聯隊伍所處的“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的艱苦環境,但仍舊充滿堅定信念和樂觀豪情,發誓要“黑暗一掃完”“奪回我河山”!
正是憑著這種堅定不屈的信念、鐵骨錚錚的意志,東北抗聯將士在白山黑水間以生命和熱血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今天,我們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要在學習弘揚東北抗聯精神中固本強基,堅定信仰、堅定信念、堅定忠誠,補精神之“鈣”,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動力,砥礪奮進,風雨兼程。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東北抗聯精神的靈魂,就是東北抗聯將士所展現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優秀精神品質。正是這個初心和使命,讓東北抗聯將士把自己的生命與祖國的命運、人民的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片河山陷于敵手。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挺身而出,號召東北黨組織和廣大民眾團結起來打擊侵略者,并派出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趙一曼等一大批優秀干部到東北組織抗日工作。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曾激勵戰士:“我們必須時刻準備上刺刀和敵人短兵相接,作最后的沖鋒肉搏。寧肯為民族解放而流血,保全革命的貞操和氣節,不能絲毫放棄共產黨的主張,不能變更共產黨革命的態度。”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總政委馮仲云,原本是清華大學數學系的高材生,民族危亡之際他毅然放棄個人前途投筆從戎,踏上救國救民的道路,歷經險阻百折不撓。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率部在白山黑水間與日軍艱苦戰斗多年,直到生命最后一息。面對勸降他大義凜然擲地有聲:“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歸宿也在于人民。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艱苦卓絕的斗爭歲月中,東北抗日聯軍為了千千萬萬民眾不再淪為亡國奴而浴血奮戰;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后繼者要堅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練就擔當為民“鐵肩膀”,唱響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之歌。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賽”,需要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盡管戎馬倥傯、條件艱苦,東北抗日聯軍依然非常重視政治工作和宣傳教育,為革命培養后來人。
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政治部主任魏拯民,在率部與敵作戰的同時,亦為隊伍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嘔心瀝血。他曾拖著病體、就著篝火一字字編寫教材,教育戰士“革命不能光靠勇敢和熱情,還要有政治頭腦,要有遠大的理想”。在東北抗聯的游擊根據地內,普遍興辦有針對兒童的小學、俱樂部和針對成年人的識字班、掃盲班、夜校,以及針對黨政干部的培訓班。珠河根據地曾建起革命小學和貧民學校,教材由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司令部編寫印刷,專門招收貧苦農民子弟入學,學習文化和抗日救國道理。李兆麟、趙一曼等人都曾給孩子們講過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望過往歷程,眺望前方征途,我們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也面臨著罕見的嚴峻挑戰。偉大的時代傳承光榮的歷史,也呼喚振奮的精神。弘揚東北抗聯精神,除了緬懷先烈、牢記歷史,更是要以此為動力,自覺接過歷史交給我們的“接力棒”。作為新時代的后輩,我們要繼承東北抗聯將士的遺愿,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接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