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健 王 邁
在東北抗日斗爭中,東北各民族團結協作、和衷共濟,與東北抗日聯軍一起打擊日本侵略者,形成了東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鄂倫春,意為“山嶺上的人”,或“有馴鹿的人”。在舊社會,深受歷代統治階級剝削壓迫的鄂倫春族人民常年游獵在大興安嶺的山林中,生活困苦。日本侵略者對東北的踐踏和掠奪更是加劇了鄂倫春族人民的苦難。日偽當局在鄂倫春族部落中實行并屯政策,限制鄂倫春族人民狩獵所用槍支彈藥,激起了鄂倫春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其中鄂倫春族首領蓋山所領導的部落與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第三支隊(以下簡稱三支隊)聯合起來抵抗壓迫,譜寫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共御外侮的愛國主義贊歌。
1941 年夏,三支隊抵達大興安嶺腹地的鄂倫春族部落,支隊副官高邦華和中隊長修身(鄂倫春族)奉命去和鄂倫春族部落建立聯系。他們進入部落拜訪蓋山。當時,首領蓋山正在撮羅子(鄂倫春族一種傳統的圓錐形房子)里與兩名達斡爾族人談話,聽說抗聯隊伍是打日本人的,頓生好感。他請高邦華和修身進來喝茶,并欣然接受他們的邀請,造訪抗聯營地共商抗日大計。
日本侵略者對鄂倫春族的欺凌壓迫和反復無常讓蓋山憤怒而迷茫,東北抗日聯軍的真誠則讓他看到了一條光明的道路。支隊長王明貴對蓋山說:“我們的隊伍是多民族組成的部隊,有嚴明的紀律,不侵犯人民的利益。我們每個戰士都是為了打敗日本鬼子而團結戰斗的。”他還向蓋山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主張和東北抗日聯軍戰斗的事跡。蓋山聽后心生向往。
王明貴與蓋山商量說,東北抗日聯軍要搞后方建設,此地山高林密、人煙稀少,是建立后方基地的好地方,希望鄂倫春族兄弟能給予幫助。蓋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當晚,三支隊召開干部會,大家一致認為,為了共同抗日,應尊重鄂倫春族風俗習慣,和蓋山等人結拜為義兄弟,鞏固抗聯隊伍與鄂倫春族人民的友誼。
幾天后,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三支隊的營地里,蓋山、王明貴、陳雷等11 人莊重地舉行了結拜儀式。蓋山把用紅紙寫的“金蘭譜”分給每人一份,插草為香,結拜宣誓,誓詞大意為:“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愿同生死、共患難,不投降、不叛變,為了抗日救國結拜為義弟兄……”
從此,在蓋山帶領下,鄂倫春族部落勇士手執獵槍、獵刀,與抗聯戰士一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遺憾的是,蓋山沒能迎來抗戰勝利,這位為民族解放作出突出貢獻的鄂倫春族英雄因病去世。聽聞蓋山病逝的消息,義兄弟們哀痛萬分。斯人已逝,但那段團結在抗日戰旗下并肩作戰的兄弟情義卻長留在人們的心中,也被后人緬懷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