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正陽
郡縣治,天下安。縣在中國延續了2000 多年的歷史,是最具穩定性的行政設置;縣域治理涵蓋城鄉基層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是最有活力的基層治理單元;縣域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居于基礎地位,是落實國家方針政策的重要堡壘和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是獨特的治理“接點”。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縣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指出:“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歷史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要始終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遵循,要堅定站穩人民立場,準確把握人民愿望,切實將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推進縣域治理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縣域治理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既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也是縣域治理現代化應始終堅守的價值導向。
發展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為保障就業、改善民生和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基礎條件,也是縣域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縣域經濟是促進工農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特別是為農民創造了大量就近務工就業和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實現市民化的機會。改革開放以來,從鄉鎮企業到縣產業園區,縣域經濟蓬勃發展,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縣域治理就要將縣域經濟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夯實縣域治理的物質基礎。首先,要立足縣域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我國擁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劃,各個地方的自然條件、資源基礎、區位交通、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此發展縣域經濟要突出各縣域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在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創造新優勢,做大做強做優縣域特色產業。縣域經濟發展要堅持走差異化強縣富民之路,要避免經濟建設中的“合成謬誤”。其次,要發揮政策支持作用,持續優化縣域創業營商環境。發展縣域經濟不僅要在“招商引資”上下功夫,還要優化政務服務,要將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與優化服務相結合,既要優化行政審批事項和流程,還要積極幫助企業紓難解困,切實為企業和創業者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再次,要大力扶植縣域龍頭企業,積極引導外出能人返鄉創業,不斷培育現代化生產經營主體,促進縣域三產融合,通過以工帶農、以農促工、城鄉融合、優勢互補,實現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維護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應有之義,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縣域治理,維護縣域社會公平正義,首先,要始終將保障公平正義置于突出位置,要將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價值理念貫穿于縣域治理各領域和全過程。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從而維護好底線公平和發展機會公平。其次,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積極營造崇尚法治、敬畏法治的縣域社會生態,讓法治在縣域治理中有尊嚴有權威,特別是要嚴守公正司法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要不斷完善縣域大平安制度體系,優化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相互融合的基層風險矛盾防范化解機制,充分發揮自治德治法治等多元化治理手段在維護基層公平正義中的重要作用。要暢通基層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溝通渠道,特別是要發揮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區工作者在紓解矛盾、反映民情民意、促進互動交流、宣傳黨的政策和維護基層社會公平正義中的積極作用。最后,要著力辦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關鍵小事和民生暖心事,要發展好基層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人民參與,加強人民監督,遏制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將服務群眾的好事辦好,讓人民群眾在身邊具體事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優化公共服務。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所在,是改善民生和實現共同富裕與共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縣域治理的必然要求。在優化公共服務方面,我國政府做出了持續性的努力,縣域城鄉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2006 年我國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廣大農民群眾深感振奮。此外,國家還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惠農支農政策促進縣域農村發展,使鄉村道路、水電、通信網絡、農田排灌、住房、廁所等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是,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縣域公共服務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要著重從以下方面加以發展完善:一要提升縣域公共服務整體性,特別是加大對縣域基礎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住房、法律、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政府投入,促進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和“提質量”,不斷改善縣域公共服務質量;二要增強縣域公共服務均衡性,健全城鄉統籌、覆蓋全民、公平普惠的縣域公共服務體系,在常規性制度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送服務下鄉”“結對共建”“公益創投”“企業社會慈善”“公建民營”和“鄉賢贊助”等方式調動多元社會力量的參與,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通過“價值共創”和“共同締造”的方式引導優質服務資源向村社下沉,逐步縮小城鄉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三要加強縣域公共服務精準性和可及性,重點是要增強對農村弱勢群體的幫扶與關愛,使公共服務資源在滿足社會成員生存權利和基本需求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保障功能,切實使幼有所養、老有所依、病有所醫、弱有所扶,讓公共服務精準有效地惠及全體人民。
建設美麗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猛發展,人類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時也引發一系列自然災害和環境問題,諸如空氣污染、水土污染、糧食安全等問題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生態環境日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縣域自然資源豐富多樣,處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第一線。一方面,縣域治理要始終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生態利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發展模式,在發展過程中要牢牢守住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紅線,摒棄以大搞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粗放式、資源消耗型的縣域發展模式,要始終堅持走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和生態宜居型的縣域發展之路,為老百姓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特別是要將生態環境保護落實到縣域治理的制度上來,完善縣域人居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溝通協調、資金保障、群眾參與、監督評價以及責任落實的規范化制度機制。另一方面,在村社、集鎮和縣城建設過程中,要加強人居環境營造,加強村莊、集鎮和縣城建設的科學規劃,加強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保護,促進人居環境的改善提升,不斷繪就美麗中國的縣域圖景,同時要注重對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保護,創造賞心悅目、充滿詩情畫意的人居環境。總之,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縣域治理,要實現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與生態文明相得益彰,不斷繪就生態良好、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生活幸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縣域美好生活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