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玥
當夏末的最后一縷陽光照耀在大地上時,我的內心又次充滿希望。因為我在看完別人的人生歷程后,我想,我又有了前行的勇氣。
《長安三萬里》這部電影中,我想最吸引觀眾的兩個人物應該就是李白和高適了吧,而這兩個人在我心中的形象卻截然相反。看完這部電影,我讀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眾所周知,李白是一個放蕩不羈的人。他從一開始就心懷遠大抱負,渴望通過行卷來取得功名。其中有一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那就是有一次,他與高適在江夏郡守府門外,李白想進去拜見郡守,于是高適便退居門邊。這時,李白激動地一把抓住高適的手臂,大聲且豪放地說:“我李白一篇文章,抵得上一億年相識,一億年的情誼!”接著他便直接大步走上郡守府門外的臺階,直接大聲叫門,結果卻被關在門外,還遭到了恥笑。可見他是個理想主義的人。后來他雖然一時生氣,但很快又恢復了平靜,以為總有人會賞識他。他會遇到那個能欣賞他、理解他的伯樂。
而高適卻恰恰與之相反,他是個現實主義的人。有一次,他與李白等人一同游玩,但到后來他卻停下了腳步,認為這樣揮金如土是在虛度光陰。于是他直接告別眾人,回到了渤海老家苦讀詩書和兵法,希望有朝一日,能煥發出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光芒。
我想,作為現在的初中生,雖然離思考人生還有些遠,但我們不妨從電影中解讀他人的人生。李白這一生一直是懷有理想主義的人生。他一直認為自己能功成名就,但一直未能如愿。我想,正是這樣的人生態度,才成就了他這個“謫仙人”的稱號。高適呢?他這個人一直天資并不聰穎,但他堅持現實主義,并且最后通過一番努力,成為了節度使。所以我認為一個人的人生應該是懷抱理想同樣也要認清現實的。就比如我自己,我一開始上初中時,認為以我小學的成績一定不會差,所以在學習態度上一直不太好。最后,快考試了,我也不想復習,甚至在父母面前揚言說我一定是全班前幾名,結果最后只考了七十幾分。正是這次教訓,讓我知道了一個人應當懷抱理想同樣也要認清現實。
花兒會遲開,好的成績也會遲來。但我想只要理想與現實共存,那么我就會煥發出屬于我的那一絲光彩。正像電影中李白對高適說的那句話:“你心中的錦繡,早晚也會有開口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