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告誡革命后代,千萬要擺正位置,擯棄“功臣”和“功臣子弟”的錯誤念頭。他以嚴厲的口吻寫道:“你們要記得真正革命功臣是全國老百姓,只有他們反對反動派,擁護解放軍,解放軍才能順利地解放全中國。”
陳云作為老一輩革命家,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同時,他熱愛家庭、熱愛生活,與父兄、愛人、子女、晚輩們相處融洽,是活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大丈夫。在他的身上,“小家”和“大家”非常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當我們捧讀陳云為數不多公開的家書時,尤其能深深體會到這一點。這些家書既飽含著濃濃情誼的“小愛”,更蘊藏著胸懷天下的“大愛”,展現出老一輩革命家赤誠熱烈的家國情懷。
一句豪邁的“為中華民族之最后解放而苦干”,出自陳云給夫人于若木的長兄于道泉的家信。
1938 年3 月,陳云在延安與于若木結婚。1939 年5 月,兩人分別給遠在英國的于道泉寫信。在陳云的信中,作為因戰亂而尚未有機會謀面的妹夫,他向長兄介紹了自己的出身以及與于若木的相識相知,寫道:“我是江蘇人,出身于貧苦的家庭,五歲時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自高小畢業后,無力繼續學業,即在上海書店為學徒七年有余。此后十余年東奔西走至如今,前年冬由歐返國,病中與陸華(于若木原名)認識,于客歲三月結婚。我們在政治與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適,唯年齡相差太遠,今年我已三十五歲。”于若木在信中,也特別介紹了她和陳云的婚事和對陳云的認識,寫道:“雖然他大了我14歲,但是我對自己的婚姻很滿意。他是一個非常可靠的忠實的人,做事負責任,從不隨便,脾氣很好,用理性處理問題而不是感情用事。”這些話,是陳云和于若木婚后一年時彼此認識的真實寫照。在后來的50 多年里,他們患難與共、相濡以沫,也正是基于對彼此篤定的認識。

陳云
陳云作為黨的高級干部,也向身在海外的長兄介紹了他們很關心的國內抗戰形勢。他寫道:“我們還沒有達到制止敵人繼續前進的形勢,但日軍越前進越在兵力上地形上受更大限制,戰爭將轉變到不利于日而有利于我的局面。抗戰勝利還須經過相當長期的艱苦奮斗,今后幾年恐怕會更困難,但我們可以度過困難。”在信的結尾,陳云還站在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高度,向僑居海外的長兄作出保證:“歐洲華僑甚多,諒在迫切地盼望祖國勝利的消息。我們沒有別的來回答國外僑胞的熱望,只有更加努力,為驅出日軍而苦干,為中華民族之最后解放而苦干。”愛國也愛家,融愛國于愛家之中,這正是陳云家國情懷的真實寫照。
1949 年上海解放不久,陳云接到戰友陸銓的兒子陸愷悌的來信。他很快回了信,既表達了對晚輩的愛惜之情,又嚴肅地表達了長輩的訓導之意。
一方面,陳云在字里行間洋溢著對陸家幾代人的深厚情誼。他寫道:“十八年不見你,看你的來信,文字已寫得很清通了,我很高興。”陳云回憶起陸家長輩在革命危難之際對革命的信念和匡助,表達了強烈的念舊之情:“你祖父和祖母是最使我感動不忘的。一九二七年革命失敗之后,我與你父親和吳志喜同志(當年冬被殘殺了)進行農民運動時就吃住在你們家里。失敗后,你們全家逃到上海,仍舊是你祖父行醫來維持這多人的生活,我們仍吃住在你們家里。你祖父是很有氣節的,他深信革命會勝利,處在困難之中毫無怨言和后悔,真正難得。”
另一方面,面對革命即將勝利的形勢,陳云又以長輩的身份告誡陸愷悌和像他這樣的革命后代,千萬要擺正位置,擯棄“功臣”和“功臣子弟”的錯誤念頭,不要重蹈“李自成”的悲劇。他以嚴厲的口吻寫道:“我以父兄的責任,還要叮囑你一件事,而且你可以把這一段信上所說的抄給霓云,要他也注意,就是你和霓云,千萬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鄉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軌違法行動,這是絕不允許的。你們必須記得共產黨人在國家法律面前是與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我與你父親不是功臣,你們更不是功臣子弟。這一點你們要切記切記。要記得真正革命功臣是全國老百姓,只有他們反對反動派,擁護解放軍,解放軍才能順利地解放全中國。你們必須安分守己,束身自愛,絲毫不得有違法行為。”
陳云對晚輩既愛護又告誡的心意,實際上是對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提出“兩個務必”的呼應,乃是陳云在借家書之機闡發國家興衰存亡之道,大有深意。
1970 年,陳云因戰備被疏散到江西時,收到女兒陳偉華寄來的表達求知若渴的信。在給女兒的回信中,他寫下“我萬分歡喜(不是十分、百分、千分而是萬分),你要學習和看書了”,流露出一位父親在看到女兒萌發好學之心時難以抑制的喜悅和激動之情。
陳偉華是陳云的二女兒,當時正在北京懷柔一所鄉村小學任教。剛剛涉足社會的她,頭腦中有許多疑問想弄明白,“從內心深處產生了強烈的讀書欲望”。于是她提起筆來,給遠在江西南昌的父親寫了一封信,述說了自己學習的熱望。
陳云收到女兒的信后,感受到了女兒熱烈的向學之心,當天就懷著“萬分歡喜”的心情回信,極為細致地向女兒傳授了“怎么學”和“學什么”:學習態度上,要“堅持下去”,“每天擠時間學”;學習的重點是“唯物論辯證法”,因為“哲學是馬列主義根本中的根本”;學習的內容上,他列出了一張具體的“書單”,一是要通過讀報掌握“國內國外的大勢”,打好這個“政治上進步的必要基礎”,二是要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世界革命史“增加革命知識”,三是要通過學習馬恩列斯的重點著作“學習馬列主義”。在信中,陳云還耐心地講解讀這些書報的意義所在、怎樣購得以及有的書在家中哪個位置。
陳偉華后來回憶:“這封信使我明確了學習的方向,也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它是父親對女兒的諄諄教誨,也是老一輩革命家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更是無產階級革命家世界觀、人生觀的真實寫照。這是一封父親給女兒的普通家信,也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教科書!”陳偉華的這段感慨,無疑是對陳云這封“勸學”書信所包含的家國情懷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