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春梅
(廣西地質調查院,廣西 南寧 530023)
羅城縣記洞灣錫多金屬礦位于桂北臺隆,九萬大山穹褶帶的南東部,是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通過找礦突破行動地質礦產勘查項目發(fā)現(xiàn)的與巖漿巖有關的中—高溫熱液充填交代型(破碎帶型)礦床。據(jù)控礦地質條件及礦石類型,礦區(qū)成礦地質條件十分有利,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羅城縣記洞灣錫多金屬礦床位于桂北臺隆,九萬大山穹褶帶的南西部。區(qū)域出露地層主要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四堡群、丹州群)、南華系和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以及少量新生界第四系等。其中四堡群由復理石建造的淺變質的砂泥質巖夾中性—超基性侵入巖、中基性熔巖、火山角礫巖、火山凝灰?guī)r組成,為本區(qū)錫多金屬礦主要賦存層位。區(qū)內經歷了四堡、雪峰、加里東、印支等多次構造運動形成了復雜的構造形跡。構造線主要為北東和東西兩個方向,彼此縱橫交織,構成網(wǎng)格狀。早期以褶皺為主要特征,中晚期以斷裂構造為特色,東西向構造與北北東向背斜的復合部位,構造應力集中,是成礦的有利空間。
區(qū)域巖漿巖發(fā)育,主要有四堡期中性—超基性巖、石英斑巖和花崗閃長巖,雪峰期基性巖、花崗巖,印支—燕山期花崗斑巖,燕山期云煌巖,以及極少數(shù)時代不明的正長巖、石英二長巖。各期巖漿活動促成了一系列與之有關的礦產,如超基性巖與銅、鎳、石棉有關,基性巖與銅有關,中—酸性巖與錫、銅、鉛、鋅、銻、鈾、稀有元素等有關。其中雪峰期的平英、田朋花崗巖體規(guī)模最大且與錫成礦關系最為密切。此外沉積礦床主要有泥盆系中的鐵和鉛、鋅、黃鐵礦等。
記洞灣礦區(qū)出露地層為青白口系四堡群文通組、魚西組,泥盆系中統(tǒng)信都組。其中四堡群文通組、魚西組為一套淺海—深海相復理石砂泥巖建造及細碧—角斑巖建造,巖性主要變質細—中粒砂巖、粉砂巖夾絹云母板巖、片巖、千枚巖。泥盆系中統(tǒng)信都組為濱海相碎屑巖沉積,與底部四堡群文通組、魚西組地層及巖體形成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以底礫巖、底礫巖夾炭質頁巖,含礫砂巖、粗砂巖、細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為主,總體往上粉砂巖、中—細粒砂巖具增多趨勢。
(1)褶皺。以四堡期緊密線狀復式褶皺為主,由近東西向的彎溝頂—游魚溝倒轉復式向斜和雨平山—記洞灣倒轉復式背斜,褶皺長幾公里,寬1~3km,軸面傾向南至南南西,傾角40°~80°,背斜北翼巖層傾角50°~80°,南翼30°~50°,兩翼次一級褶皺構造極為發(fā)育。褶皺形態(tài)由北往南具有緊密逐步變開闊平緩的趨勢,說明北部應力場比南部強,褶皺控制錫礦床的空間展布。
(2)斷裂。以北北東—北東向和北西向為主,彼此縱橫交織。其中北北東—北東向為本區(qū)控巖控礦主斷裂,黑云母花崗巖和錫礦均沿該向斷裂分布。
北北東—北東向斷裂以池洞、田朋兩大斷裂為代表,并在兩大斷裂之間發(fā)育有較多的性質相近的次一級斷層,屬壓扭性斷裂。斷裂內巖石強烈破碎,形成明顯的角礫,角礫成分主要為閃長巖、變質砂巖,其次為石英。有硅化、電氣石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蝕變。控制了礦區(qū)錫礦體的展布。
北西向斷裂多為后期破壞斷裂,正斷層居多,傾向北東。該組斷裂切穿北北東—北東向池洞大斷裂、田朋和平英兩大花崗巖體。斷裂內巖石強烈破碎,形成明顯的角礫,局部充填石英脈或團塊;破碎帶多發(fā)育硅化、角巖化、綠泥石化、褐鐵礦化等蝕變,局部含銅礦化。在與北北東向構造的復合部位,構造應力集中,斷裂發(fā)育,是成礦的有利空間,對形成的錫銅礦體局部富集起一定作用,控制了本區(qū)礦產的產出和展布。
記洞灣礦區(qū)主要為四堡期和雪峰期兩個期次的巖漿侵入為主,均侵入于四堡群地層中。四堡期侵入巖以中酸性、基性—超基性巖脈為主,其中中—基性巖呈混染狀態(tài),混染狀態(tài)的中—基性巖為本區(qū)錫銅礦主要的賦礦地質體,常形成錫石—石英、錫石—硫化物和電氣石—石英型錫礦三個不同期次的錫石成礦階段,目前本普查區(qū)地表出露以錫石—硫化物期為主。
雪峰期為平英花崗巖體第一次侵入巖的補充期侵入體,以酸性細粒花崗巖為主,次為正長花崗斑巖、細粒斑狀(含石榴)正長(二長)花崗巖,呈近北東東向脈狀或巖株狀出露于礦區(qū)中部,接觸界面截然。主要造巖礦物石英30%~40%、斜長石21%~25%、鉀長石15%~20%、黑云母10%~18%。常見副礦物主要為磁鐵礦、鈦鐵礦、電氣石、獨居石(磷釔礦)、錫石等,成礦元素和揮發(fā)組份W、Sn、B、F的含量與維氏酸性巖和華南花崗巖相比,都具有較高的豐度,V、Cr、Ni 則較低,但卻富偏基性元素的Co。巖石蝕變類型有白云母—絹云母化、鈉長石化、電氣石化、電英石化、云英巖化、硅化及錫、銅礦化等。
(1)磁異常特征。據(jù)礦區(qū)1∶1萬高精度磁法測量工作成果顯示,礦區(qū)的磁場概貌是在大面積的平靜區(qū)域場上疊加了環(huán)狀的磁異常,ΔT變化值在-400~1400nT之間,平靜場ΔT場值在-5~15nT 左右。在滿足綜合找礦和綜合研究的前提下,以具有一定規(guī)模且大于25nT來劃分異常,共圈出3處磁異常區(qū),異常由隱伏中—基性巖脈及斷裂構造充填含有磁性的礦物引起。
(2)視極化率異常特征。礦區(qū)視極化率值變化范圍為0.11%~5.1%,平均值1.47%;視電阻率值變化范圍為510~17161Ω·m,平均值2858Ω·m,視電阻率值變化幅度較大。初步圈定了4個視極化率異常區(qū),其異常范圍較小,長165~360m,寬60~90m,視極化率在2.15%~3.27%之間,幅值較低;視電阻率呈低—中阻,為1280~3300Ω·m。推測為含礦蝕變帶引起的極化率異常。
礦區(qū)位于寶壇錫多金屬礦集中區(qū)的南西段,錫礦主要與中酸性巖體內的斷裂破碎帶有關,銅、鉛礦產于四堡期巖層內斷裂破碎帶中。共圈定錫礦體9個、礦化體19個,鉛礦體1個、礦化體2個,銅礦化體7個。其中錫礦體為礦區(qū)的重要礦床,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錫礦體主要分布于礦區(qū)北部,產于閃長巖體中的斷裂破碎帶及其旁側蝕變閃長巖中,受北東向及近南北向斷裂控制,呈脈狀、透鏡狀平行產出,傾向南東、東,傾角41°~77°,礦脈由斷裂角礫巖及其上下盤蝕變閃長巖組成,綠泥石化、硅化、褐鐵礦化較強,少量青盤巖化、黃鐵礦化、電氣石化。礦體長度70~120m,厚度一般1.08~2.22m,品位Sn 0.10%~0.42%,伴生Cu 0.022% ~0.224% ,Pb 0.03% ~0.50% ,Zn 0.02% ~0.47%,Co 0.005%~0.012%。
此外在四堡期巖層內斷裂破碎帶中局部賦存鉛、銅礦(化)體,含礦物質為硅化角礫巖、蝕變閃長巖、石英脈,圍巖為閃長巖,發(fā)育硅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脈厚0.99~1.55m,品位Pb 0.15%~0.50%,Zn 0.2%,Cu 0.15%。
本區(qū)錫多金屬礦體分布中酸性巖體中,同時受斷裂破碎帶控制,有用礦物主要為錫石、黃銅礦、方鉛礦,次之為黃鐵礦、褐鐵礦、閃鋅礦,成礦元素以錫、鉛、銅、鎢多金屬礦等元素為主,鏡下可見少量錫石,肉眼可見黃銅礦、方鉛礦呈浸染狀、團斑狀分布,礦石類型初步確定為錫石—硫化物型。
本區(qū)錫多金屬礦床主要產于四堡期和雪峰期的巖漿巖中,同時受斷裂破碎帶控制。據(jù)前人資料表明,其平英花崗巖體具有高硅、富堿、鋁過飽和等特征,礦化劑元素F及成礦元素Sn、W、Cu豐富,硼的富集系數(shù)較高,促使該區(qū)花崗質巖漿高度分異及其期后熱液運移到有利的構造部位沉淀富集,為熱液錫成礦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熱源和成礦物質來源。據(jù)此初步確定記洞灣錫多金屬礦床為與巖漿巖有關的中—高溫熱液充填交代型(破碎帶型)礦床。
記洞灣錫多金屬礦床屬雪峰期黑云母花崗巖的侵入和定位成礦作用形成的中—高溫熱液充填交代型(破碎帶型)礦床,受地層、構造及巖漿巖三者組合控制。鑒于礦區(qū)目前研究及工作程度較低,發(fā)現(xiàn)的錫、銅、鉛、鋅,礦(化)體,多數(shù)為單工程控制,走向長度及傾向深度均有待查證。因此,建議下步加強綜合研究,總結成礦規(guī)律,對圈定的礦化有利區(qū)及深部開展普查—詳查工作,擴大找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