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吝 柏
(陜西陜煤黃陵礦業有限公司一號煤礦,陜西 延安 727307)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煤礦工業正從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特別是在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八個部門共同發布《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后,煤礦智能化已經成為了我國煤炭安全高效生產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國煤炭安全高效生產的必然趨勢。陜西某礦地下工程環境比較復雜,急需對其安全、環保、生產和操作環節進行智能技術的更新和更新。
陜西某礦山在“5G+工業互聯網”的基礎上,按照“數據統一、模型統一、平臺統一、方案統一”的思路,以“云邊協同、管控一體化”的智慧礦山建設為研究目標,開展無人礦山的研究和應用示范,建立了云邊協同、管控一體化的智慧礦山建設模式。
陜西某礦山作為重點建設礦山,以“5 G+工業互聯網”的無人礦山為研究對象,以“無人礦山”為目標,構建安全、高效、智能礦山建設的典范,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一條新的智能化建設途徑與管理模式,為我國煤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更加優化的思路。
(1)綜采智能化。在綜采工作面安裝了瓦斯安全連鎖裝置及操作人員接近裝置的自動辨識裝置;采煤機能適應各種條件下的記憶式切割,能實現工作面的自動矯直及遙控介入;采用液壓支架和采煤機的聯動和適應性,實現了液壓支架的自動上架和下落;介紹了一種新型液壓系統的設計方法。在地面上建立一個統一的操作平臺,實現對各種設備的集中遠程控制,利用云視攝像頭實現對施工過程及設備的實時監控。
(2)掘進智能化。建立了掘進隊的地面中央控制中心,使掘錨機能夠實現自動切割,人工遙控;自控式安全保護;實現了掘進機的主要生產設備的智能化和連通性。該機采用變頻控制。智能除塵裝置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多組網的智能饋電開關來實現電網的集中管理,通過云端平臺的攝像頭來實現對主要設備的實時監測,用智能化的輔助設備來取代常規的維護。
(3)輔助運輸智能化。建立一個智能調度管理系統,利用無線基站提供的無線網絡,實現車輛音頻調度,語音通話,利用超寬帶定位訊號對車輛進行定位及超速預警。在礦井下的車輛上增加一組輔助設備,可以實現礦井下車輛的倒車雷達、倒車影像、事故影像再現等。為井下車輛配備準確定位卡及對講機,通過智能手機配置車輛管理APP,實現井下車輛語音調度、管理等功能。為保障礦井輔助運輸的安全性與高效性,開展了電子化維護、電子檔案、無人駕駛等方面的研究。
(1)通風系統無人化。主要的通風系統和部分通風系統都使用了變頻調速,實現了對其進行了遠程調整,并與礦山的需求風量和瓦斯的濃度進行了智能聯動,實現了對其進行在線的故障診斷;一鍵式不停風和倒機。實現了對通風裝置的遠程控制、自動化調試、三維模擬及最優調試。實現了對通風能力的及時審計、評估、報警,以及對風網進行了實時的計算與優化。建立了風速、風阻實時監測與智慧決策平臺,并具有在常態下進行最優化的調節,在災難下進行最優化的控風功能,可以實現對其的遠程自動調節。該系統具有自動監控、自動辨識、自動報警等功能。實現了對設備的日常運行、實時監控、失效模擬、預見性維護,達到了“四合一”的整體管控。
(2)主運系統無人化。主運輸系統能實時監測煤流的變化情況,系統通過遠程集中控制實現變頻功能。基于無接觸感知裝置的應用,結合邊緣計算、智能分析等前沿技術,將多條交通路線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實現交通的智能化、安全高效。
(3)固定崗位無人化。在變電所的日常值守、配電室控制、低壓開關狀態控制、電纜線路絕緣狀態檢測、自動降塵噴霧、自動滅火等功能上實現自動化,實現無人作業。系統能夠對各區域的電能使用數據進行采集,并形成數據運行報表,分析數據變化的趨勢,同時能夠及時地監測到異常的信號變化,一旦出現故障,能夠及時地進行報警,并及時定位異常情況出現的位置。同時還會將故障信息存儲起來,形成數據檔案,便于后續的分析與研究。
(1)智能一體化管控平臺。隨著工業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使用工業互聯網技術來管理和控制生產過程。工業互聯網是建立在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之上的,它將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在這個新的生產模式中,數據融合集成和業務高效協同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數據融合集成,企業可以將不同部門的數據整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進行業務分析和決策。這對于企業的生產效率和質量管理至關重要。此外,在工業互聯網的環境下,不同業務之間的高效協同也是必不可少的。企業可以通過集成不同的業務系統,將各個業務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交流變得更加流暢和高效。
(2)災害預警系統管控平臺。以瓦斯、水、火、頂板、粉塵等五大災害作為主要研究內容,從礦井的自然狀況與生產狀況出發,對與礦井實際狀況相吻合的單一災種進行分析,并以其為基礎,通過本項目的研究,將形成一套基于多災種融合的災害預警系統與模型,并在此基礎上研究應急裝備的智能化配置技術,為災害后的應急保障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1)標準規范。以智慧礦井的建造為中心,制定出一套標準和規范,其中包括設計規范、建設規范、運行規范。標準規范中需要設計智能礦山在建設和運行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如基礎信息技術、運行監控技術、智能化控制技術等等。
(2)管控模式及效益規范。在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結合先進的管理思想,創新礦井無人化管理模式。集中礦井中的各個模塊,如感知系統、決策系統、傳輸系統能,實現實現數據的大融合,并逐漸強化礦井的自動化管理功能,使之具有自動采集、分析、決策執行的能力。
本文重點對陜西某礦81309 綜采工作面進行了階段性的總結,對影響其開采水平的若干主要技術問題進行了分析,歸納出了一條實現綜采工作面智能化的途徑與管理方式。
初等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形成“聯合操作+人工監控+遠程介入”的開采模式,達到中等智能化程度,回采工作面采用無人開采方式。
(1)智聯。在81309 的智能綜采工作面上,已完成了對采煤機、刮板輸送機、轉載機、破碎機、皮帶輸送機等的單動和聯動控制;已完成了與機移架、成組推溜、成組放煤、成組拉后溜的自動化;已在工作中完成了前后方的視頻覆蓋;目前,綜采裝備已完成綜合控制與信息交互、聯動控制和遙控器的一體化控制,并通過礦井監測系統的“一鍵啟停”,大幅度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使工人人數比原來降低了10%。
(2)智控。目前,81309綜采工作面的采煤設備全部采用了記憶截割,2個工作面的掘進機和轉載機的運轉都與前面的支架配合,工作面的4 G/5 G/WiFi 信號全覆蓋,并設立了“一鍵啟?!钡牡孛孢h程控制中心,使作業人員的數量下降了30%。
目前,在81309煤礦機械化采煤技術方面已有一些科研進展,但還沒有實現“無人化”。
(1)要想在綜采工作面上進行少人甚至無人操作,目前的視頻監控系統缺乏一定的空間尺度(也就是3D空間坐標),迫切需要可以對工作面3D 空間信息進行精確感知的技術進行深入的探索,為最終實現綜采工作面的無人操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采場的3D 信息,實現了對地質模型的局部精細化,為煤層的精確切割提供了技術支持。針對這一問題,本課題提出了一種激光雷達的高精度實時定位與地圖構建、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激光雷達的防護與校準方法,對空間坐標系的整合技術進行了探討。
(2)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基于雙目立體視覺的照明非接觸檢測和精確控制技術,實現綜采工作面環境的智能感知和控制;在此基礎上,研制了一套以圖像為基礎的智能化煤層開采試驗系統,并對其進行了圖像獲取試驗,建立了煤層開采過程中的圖像庫,并對其進行了預處理;最后,通過室內與現場采集到的煤粉圖像數據,對模型進行學習與檢驗,從而達到對煤粉圖像的準確、智能識別。通過對放煤過程的數值模擬,研究放煤過程中煤粒粒度等因素對卸載和堆垛的作用機理,揭示放煤和堆垛的空間分布規律。通過對不同粒徑的煤顆粒在不同粒徑下的堆積體中的混合程度進行研究,并對其進行定量化求解。
通過建設該礦井的智能綜采工作面,作者深切感受到智能開采完全改變了過去的煤礦生產模式,并逐步實現了礦井的無人化;與此同時,煤炭企業肯定也將從勞力密集向技術密集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當前,我國煤礦智能開采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離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生產和運營仍有相當大的距離。
(1)技術轉換率較低。新一代信息技術難以迅速地轉變為生產力,所以,在當前的煤礦生產設備中,大多設備仍具有質量大、功能單一的特點,遠遠達不到智能化生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工作面智能化的發展。所以,廠商應該積極研發適合5G及礦山作業的智能裝備,以適應礦山作業的需求。
(2)系統可靠性不高。在礦井下,大多數設備中的傳感器都有壽命短、精度低、布線困難等缺點,尤其是安裝在液壓支架上的壓力傳感器、測高傳感器、行程傳感器以及各類閥芯的更換頻率較高,給日常維護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此,必須加強對高可靠性、高性能的傳感器和設備的研究和開發,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礦井的嚴酷工作環境。
(3)缺乏統一標準。當前,煤礦開采中的作業數據大多是由萬兆環形網絡上傳、收集的,但尚未做到“無縫”互聯,各個系統之間的信息不能完全共享,也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雖然該公司已搭建了一套完整的生產數據監控系統,并已著手執行EIP的最新標準,所有的裝備廠商均使用統一的接口,但由于相關的協議的開放性以及監控軟件的版本不同,因此,在具體的集成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難,經常會發生一些不流暢的情況。
(4)智能化人才匱乏。煤炭行業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其工作強度高、工作條件差、社會地位低;很多勞動者的職業與他們的專業有很大的差距,他們對信息、智能的認識也很少。近年來,煤礦智能化進程不斷加速,現有技術人員的素質與能力已不能適應煤礦智能化建設、生產與經營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當加大對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力度,擴大人工智能從業者的成長通道,并對其進行了工資福利方面的調整,從而能夠吸引更多的IT人員到煤礦工作。
(5)管理人員對智能化認識不足。大部分的煤炭公司都秉承著“以生產為中心”的經營思想,在智能化的發展過程中,許多管理者只想著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而沒有意識到智能化能夠給生產帶來的重大變化,這就造成了煤炭行業的智能化發展速度非常慢。其次,在進行智能施工時,許多管理者沒有積極地指導下級職工進行與智能有關的技術和知識的培訓,還停留在原有的管理方式上,造成了許多工作人員在施工結束后不會操作、不會維護,造成了“人—機兩張皮”的問題,給礦井的智能化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所以,各級組織應該構建起一套完備的智能訓練和人才培養系統,培育出一支擁有熟練操作技能的專業運維隊伍,只有如此,才可以讓智能的發展成為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