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淇 韓秀成
1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1
2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8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5G時代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技術競爭與較量。中國在5G賽道上表現出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白皮書顯示,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日益擴大,截至2022年6月,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185.4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戶數達4.55億,建成全球規模最大5G網絡。同時,中國的5G專利貢獻也在全球范圍內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肯定。中國在5G方面申請的專利涵蓋了設備和基礎設施、網絡協議和運營等方面的專利。專利申請數量位居全球首位。
在5G時代的基礎上,6G時代的技術競爭與較量也已經開始。各個國家紛紛開始加緊對6G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并且開始在6G專利布局方面采取相關措施。比如,美國政府曾經出臺了一些政策,鼓勵美國企業加強對6G專利的研發,以此來保護美國在6G時代的競爭優勢。在此背景下,知識產權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推動知識產權保護與合理使用的平衡,鼓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發,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在6G通信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建議重點關注“專利叢林”、訴訟爆炸以及壟斷、不正當競爭等一系列不利因素,采取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調節、法律裁判和干預措施,保護國家在6G時代的競爭優勢和發展繁榮。
信息通信技術(ICT)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了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兩部分。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網絡、互聯網、軟件等,而通信技術包括電話、移動通信、衛星通信等。本文所指的通信行業主要聚焦于移動通信領域,其知識產權狀況具有如下的特點。
2023年2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2全球創新指數報告》[1]指出,2022年,在排名前十的技術領域中八個在增長,其中數字通信(+8.7%)和計算機技術(+8.1%)的增長速度最快,其次是半導體(+6.8%)等技術領域。從PCT申請人排名來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仍是迄今為止數量最多的申請人,在2022年公布了7 689件PCT申請,三星電子位居第二(4 387件),緊隨其后的是高通(3 855件)、三菱電機株式會社(2 320件)和愛立信(2 158件)。
通信企業和科研組織在積極參與5G和6G標準制定的同時,標準必要專利的數量也在持續增長。2022年6月,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有關報告[2],當前全球聲明的5G標準必要專利共21萬余件,涉及4.7萬項專利族(一項專利族包括在不同國家申請并享有共同優先權的多件專利)。其中中國聲明1.8萬項專利族,全球占比40%,排名第一。5G標準必要專利布局最多的目標國家/地區依次為:美國4.6萬件、中國3.9萬件和歐洲3.1萬件。在全球15大專利申請國中,除了美國、日本、歐洲、韓國各有兩家,中國公司占了七家。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通信設備制造商,已經成為全球5G標準的主要參與者和制定者,在5G技術、專利、標準、產業、終端方面全面引領全球。
通信行業大規模的專利布局也引發了大量的訴訟案件。2014年,NPE無線星球在英國向華為發起侵犯標準必要專利權訴訟。訴訟期間,華為曾向深圳中院申請確認其不構成專利侵權,并對許可費率問題做出裁決。無線星球發起反擊,向英國法院申請“禁訴令”,要求華為撤回在中國法院對無線星球的訴訟。最終,華為綜合考慮了違反“禁訴令”可能帶來的高額罰金等不利后果,撤回了中國的訴訟,英國法院仍在之后的裁決中確定了全球許可費率[3]。在2018年華為與三星的專利大戰中,美國舊金山法院簽署了“禁訴令”,裁定在美國法院就專利權侵害案做出裁決之前,華為不得申請執行深圳中院的禁令判決,即三星可以繼續在中國生產銷售智能手機。在此之前,雙方已就標準必要專利權交叉許可談判了六年之久;在此之后,雙方在多個司法域發起了40多起訴訟,直到2019年才在廣東高院的調解之下,達成全球范圍內的和解[4]。此后,標準必要專利相關跨國訴訟爭議頻發期間,英美等國法院也頻繁頒發跨國禁訴令,爭奪司法管轄權,維護規則話語權[5]。
2020年,美國特朗普政府修改了新的出口管制規定,要求使用美國芯片制造設備或美國芯片技術的芯片公司禁止向華為提供芯片。2022年,美國《芯片和科學法案》簽署生效,計劃為美國半導體產業提供高達527億美元的補貼,但是獲得聯邦資金補貼的公司將被限制在中國大幅增產先進制程芯片,限制期為10年;同時,禁止這些獲得資金補貼的公司在中國和其他“特別關切”國家擴建某些關鍵芯片制造[6]。芯片法案生效之后,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公告,將對芯片軟件設計工具EDA軟件等實施出口管控。美國方面加強對芯片產業鏈的管控,直接影響通信行業的芯片上游設計產業。
無論是“禁訴令”還是“芯片斷供”,直接沖擊知識產權的布局和調整,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
面對逆全球化的不利影響,2017年,康文森在英國起訴華為,請求英國法院確認全球許可費率。華為認為中國區的許可費率應當由中國法院審理確認,2018年在南京中院提起訴訟??滴纳瓌t在德國杜塞爾多夫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華為停止侵權并賠償。而后,德國法院先于中國法院做出判決,認定華為構成侵權,并據此禁止華為在德國銷售相關智能終端產品。202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就華為提出的申請,對康文森訴華為標準必要專利上訴案頒發“禁訴令”,裁令康文森不得在最高法做出終審判決之前,執行德國法院的判決。如有違反,每日罰款100萬元,且罰金按日累計。裁決做出后,雙方通過談判,達成了全球一攬子許可協議。這是中國法院在知識產權審判中發出的首例禁訴令[7]。華為訴康文森案之后,中國法院在小米訴交互數字、OPPO訴夏普、三星訴愛立信等案中均頒發了類似的“禁訴令”。其中,針對OPPO訴夏普案,深圳中院首次確認了中國法院有權管轄標準必要專利全球許可費率[8]。從被動接受外國法院做出的“禁訴令”到依申請主動做出“禁訴令”,再到裁決確認中國法院有權裁決全球許可費率,各級法院在通信行業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不斷探索,推動中國成為知識產權訴訟優選地。
面對經濟周期的谷底影響,手機廠商出貨量的下降與研發投入的上升之間的對比,體現了我國通信企業應對市場周期逆勢運用知識產權布局未來的信心。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布報告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7%。2022年全年出貨量下降了11%,降至12億部以下。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手機季度跟蹤報告,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 292萬臺,同比下降12.6%;2022年全年出貨量約2.86億臺,同比下降13.2%,創有史以來最大降幅。時隔10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再次回落到3億以下市場大盤。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頭部國產手機廠商依然選擇繼續在研發上持續加碼。據統計,去年全年的月度研發指數在106.8到127.2之間,均值達到116.7,包含研發投入和研發產出在內的研發活動規模同比增長達到16.7%,與全行業的研發活動活躍度基本持平[9]。
從行業發展和數據分析上看,知識產權對通信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發揮了三項作用。
一是知識產權是通信行業持續創新的“發動機”。在通信技術的快速迭代下,6G作為下一代技術被寄予厚望,也成為通信企業交鋒的重點賽道。根據我國IMT-2030(6G)推進組發布的6G白皮書顯示,未來6G業務將呈現出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等新發展趨勢,形成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聯、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數字孿生、全域覆蓋八大業務應用。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2021年發布的《6G通信技術專利發展狀況報告》顯示,6G通信技術領域全球專利申請量超過3.8萬項,中國是專利申請的主要來源國,專利申請占比為35%(1.3萬余項,約合1.58萬件),居全球首位。我國在6G研發方面保持領先態勢。
國內企業中,目前除了三大電信運營外,還有華為、中興通訊、OPPO和vivo等廠商公開表示已對6G技術展開研究工作。華為在2017年開始了對于6G研究的投資,該公司預計6G產品將在2030年左右投向市場。中興通訊則在2022年完成了6G關鍵技術概念樣機測試。OPPO研究院發布了首部6G白皮書《AI-Cube賦能的6G網絡架構》,這被全球最大的專業技術組織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收錄。
智慧芽數據顯示,從技術研發領域看,6G仍然是最熱門且持續成長的技術主題,2022年全年的專利申請量高達8 916萬件,增速達到141%。成長較快的新興技術主題還包括云網融合和衛星互聯網等,過去12個月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速分別為235%和61%[10]。
二是知識產權是通信行業要素積聚的“聚寶盆”。通信領域企業格外重視專利工作,表現出資源投入超高、訴訟尤其密集的突出特征:通信領域企業普遍設置專利工作崗位,平均工作人員規模和年度財務預算分別達到20人和1 773萬元,是全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
三是知識產權是通信行業市場競爭的“殺手锏”。通信領域企業專利體系密集復雜,且善于運用專利訴訟開展維權和許可收費,過去五年間專利涉訴占比高達67%,比全行業平均水平高出24個百分點。相關領域人工智能企業的專利工作整體也較為全面均衡,其中特別注重專利訴訟,五年內涉訴達六成以上:人工智能領域企業對訴訟維權的重視程度達到54%,比全行業平均數平高出2個百分點,過去五年間專利涉訴的比例達到63%,均顯著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
從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愿景來看,知識產權工作仍有提升的空間。
一是基礎創新和原始創新仍然不足。通信行業高端技術研發和生產仍然依賴國際供應鏈和國際市場,面臨的突出問題仍然是“卡脖子”難題,需要知識產權進一步引領創新、推動技術突破。
二是核心專利質量和效益仍然不夠。從數量上看,華為公司在5G申請上的專利族數量最多,2021年也開始收取5G專利費,雖然華為5G專利最多,但收費最低。2020年愛立信專利收費12億美元,諾基亞專利收費14億歐元,高通專利收費50億美元,華為在2019~2021年的三年里,知識產權收入共計為12億至13億美元。而且,華為雖然是5G專利的重要持有者之一,但并不擁有全部5G標準必要專利,如華為在5G重要的技術創新,包括“全雙工”和“極化碼”。其中“全雙工”并沒有進入5G標準(目前為6G熱門備選技術),“極化碼”成為信道控制的短碼標準,長碼為高通主導的LDPC碼。此外,根據美國專利商標局的統計,華為在5G專利的專利族申請超過高通公司數量最多,但在專利族進入國家階段特別是形成同時在3國以上申請的三方專利數量上少于高通、LG、三星等公司。因此,核心專利的質量和效益均需要進一步提高。
三是壟斷與不正當競爭風險仍然存在。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專利許可費的收取是重中之重,也可能構成壟斷行為。除此之外,商業秘密也成了重災區,通信企業在員工離職、調離或者退休后,如果不能做好涉密資料的交接工作和競業限制合同的簽訂工作,那么極有可能出現不正當競爭行為,帶來知識產權侵權風險。
從各國運用知識產權促進通信行業發展的路徑來看,主要分為國內綜合能力提升的主動權與國際競爭規則制定的主導權兩種類型。
從國內提升的路徑來看,一是提升主體能力。國務院國資委與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中央企業知識產權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工信部印發《知識產權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與財政部共同實施專利轉化專項計劃,支持地方開展專利開放許可試點,推動更多通信行業創新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在6萬余家企業推廣實施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國家標準,制定首個知識產權與創新管理融合國際標準,以新理念、新標準提升通信企業創新效率和管理能力。
二是促進產業發展。推動試點專利密集型產品備案認定,探索促進專利密集型產業發展有效路徑,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大院大所在重點領域建設20家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促進產業鏈創新、資本、人才資源與知識產權的深度融合。組織開展重點產業專利導航專項行動,先后選派上百名知識產權專員,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知識產權戰略布局,不斷增強通信行業的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從國際發展的路徑來看,妥善行使域外管轄權,以我國立法來影響通信行業標準必要專利的相關國際規則和許可費率的制定,是已被實踐證明的可行路線。
為促進國際通信行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國際知識產權相關工作可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和深化。
一是進一步整合優勢創新資源。以知識產權為紐帶,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打造通信行業原創技術策源地。建立以產業數據和專利數據為基礎的重大創新項目專利導航機制,深挖通信企業潛在研發實力,根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需求進行有效專利布局,推動數字中國建設加速發展,保障通信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二是進一步提升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知識產權保護運用能力。完善通信行業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聚焦創業鏈、創新鏈和產業鏈,助力創新創業主體縮短創新周期、降低研發成本,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健全通信行業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培育服務創新、深化創新的知識產權運營生態,深化拓展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提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便利性與普及性,豐富知識產權運營基金證券化等投融資渠道,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通信行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進一步提升通信領域知識產權話語權。探索新形勢下通信行業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方式,在關鍵技術、網絡建設、標準制定、研發應用、人才培養等方面主動開拓,著重構建全球標準必要專利許可規則,提高標準必要專利許可收入,提升我國信息通信產業競爭力和附加值,為通信行業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