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玥 李奕霖
中國電信研究院 北京 102200
可持續發展理念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此后逐漸發展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與發展準則[1]。其內涵涉及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和環境可持續三個維度,核心是三個維度的協調發展,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2]。
聯合國明確數字技術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3],支持各國以數字技術為抓手,提高普惠包容性,應對氣候變化,并發掘更多經濟發展機遇。信息通信行業是推動數字技術發展應用的核心力量,數據是其關鍵的生產要素之一。數據要素具備資源非稀缺、可共享、邊際成本可為零等特點;數字經濟具有普惠共享特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4]。
數字基礎設施鋪就的“信息高速公路”成為新時代的康莊大道,其上承載的數據資源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孕育著無限可能。信息通信行業作為這條“公路”的主要建設者,克服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等重重困難,通過農村800M LTE重耕、農村基礎網絡能力提升、鄉鎮周邊5公里行政村光寬、Ka高通量衛星便攜站等機制與技術創新方式,使全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均超過99%[5];當下我國“村村通寬帶”“縣縣通5G”“市市通千兆”,基本實現了農村與城市的“同網同速”[6],有效消弭數字鴻溝,為“數字中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字經濟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后,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新的原動力,信息通信行業作為主要的賦能者,為實體經濟提供數字技術,搭建數字平臺,促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同時顯著提升社會治理能力與公共服務水平[7]。首先,向千行百業提供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聯合打造出智慧礦山、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智慧制造等一系列數實融合應用場景,既為實體經濟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也有效促進企業降本、提質、增效。其次,打造了集成云網融合、網絡安全、核心算法、行業數據的能力開放平臺,向不同行業企業開放,使內外能力交匯融通,成為全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最后,數智融合推動數字政府建設進入新階段,為經濟社會的高效、安全運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網絡共建共享、綠色技術應用和能源轉型取得階段性成效。共建共享大幅節省行業投資和能源消耗。目前,行業共享站址資源210萬座,僅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通過共建共享建設的5G基站超過100萬站,累計節省投資2 400億元,每年節約運營成本超200億元、節電超100億度、降低碳排放600萬噸,還節約土地資源、鋼材等,通過加深覆蓋還提升了偏遠區域的網絡穩定性。充分利用新技術進一步促進節能降耗,全面實施符號關斷、射頻通道智能關斷、載波關斷和深度休眠等分層級差異化節能策略;試點應用5G網絡級節能方案,基于人工智能節能管理平臺自動生成節能策略,支持多站點、多制式設備協同節能,不斷提升基站能效。重點探索利用大規模資源池智能調度系統,檢測并動態調度數據中心資源負載,同步結合動力系統控制,降低數據中心設備耗電量。新型能源應用模式試點取得成功,探索開展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儲能系統等“風光儲”一體化供電系統試點,積極開展前沿液冷等技術研究,在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中推廣運用清潔能源。例如,中國電信自研光氫儲一體化供電的普遍服務基站在廣西蝴蝶島落地,破解了海島供電難題。
通信行業在可持續發展實踐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但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模式上依然存在三個方面的挑戰。
1)大規模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如何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需要進一步探索。近五年,運營商年均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傳統技術設施數字化改造等網絡建設投資規模超過千億元,但是行業整體效益下降,利潤率下降超過1個百分點。比較典型的如5G和云計算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但在5G、工業互聯網等創新應用領域,場景化的標桿建設規模化復制和推廣難度大,新的價值增長點尚在探索之中,資源投入與效益不匹配。其中,5G大規模部署建設高峰期已過,但是5G市場需求培育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探索。近兩年,5G消費類業務對流量需求增長拉動有限,與高清視頻、AR/VR等融合應用的技術成熟度不高;產業需求的激發和培育方面,涌現出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等豐富的應用與服務,但各類場景中仍然缺少可大規模商用的5G“殺手級”應用,暫時尚無法為通信運營商帶來強勁的收入增長動能,但是累計網絡建設與維護需要投入的資金規模持續攀升、可用的頻譜資源逐漸減少,商用時間窗口縮短將影響行業效益[8]。云計算方面,由于擴張期的巨大投入,公有云廠商的利潤空間幾乎為零,甚至很多是處在虧損階段。當前全球云計算玩家中,能實現盈利的只有鳳毛麟角。而云計算技術和產業創新不斷涌現,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不斷推動著云計算的變革,需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何時能夠將投入轉化成行業企業效益還有待持續觀察。
2)數字化技術應用面臨高創新能力要求與自主創新薄弱的難題。一方面,國內整體創新基礎薄弱,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通過引進成熟技術快速形成生產能力、粗放式發展忽視了通信產業技術創新這一基礎能力建設,沒有形成內生的技術創新機制。另一方面,國際大環境變化,數字技術、數據資源成為國家之間分工合作與相互競爭的重要工具和領域,過去依賴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徑受到阻礙。而我國在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關鍵型核心技術掌控力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加大差距,均存在受制于人的情況[9]。例如,我國獨立設計制造核心云基礎設施的底層技術存在較多空白點,受制于Intel、AMD等國外廠商;云系統軟件對于開源系統存在嚴重依賴,缺乏核心主導地位;人工智能反向傳播、人工神經網絡等深度學習基礎理論基本由國外引領[10]。
3)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面臨“用能快速增長”和綠色化“加大節能減排”的雙重壓力。用能增長壓力方面,基站、機房、數據中心占通信企業全年總用電量的比例超過85%,且三項業務的年度用電量增速均超過15%。隨著新基建的加速發展,通信企業面臨的用電量增長壓力將越來越大。以5G基站為例,根據綠色和平組織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5G基站數量將保持63.6%的年復合增長率,2025年將達800萬站。而當前5G基站的耗電量是4G基站的2至3倍,即便考慮節能技術的廣泛運用,“十四五”期間我國5G基站的能耗仍將增長6倍以上,基站能耗的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25%。在節能降碳方面,近年來通信企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等資源,運用AI、大數據等技術開展節能減排研發。比如中國電信每年用于節能減排的專項投資超過6億元,節能技術研發運用團隊超過200人。節能技術推廣,由于通信設備廠家眾多,各廠商設備型號不同、接口不同、性能差異大,導致很多節能技術只能在部分廠商的部分設備上采用,無法快速復制推廣,風、光、儲等清潔能源在行業中的應用技術尚處于探索中,節能減碳任重道遠。
基于數字技術的融合應用創新已被證實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關鍵力量。云大物智移等數字技術不斷演進發展,與傳統行業融合日漸深入,衍生出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新型產業并不斷發展壯大,又持續催生新模式、新業態;但也同時帶來了發展、效益、綠色、安全等一系列問題。通信行業企業充分意識到只有解決核心關鍵技術并推動技術創新應用落地,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通信行業一直堅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優化研發布局,持續提升研發效能,圍繞能源、電力、交通等產業客戶的差異化需求加速打造并推廣一批高價值、安全、綠色的技術產業深度融合解決方案。
以5G、千兆和云等為試點,通信行業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模式上積累了一定成熟經驗,已經由3/4G時期的“大干快上”走向適度超前,同時更加追求標準化、輕量化、可復制、低成本的成熟模式和技術。未來面向6G基站、新型云網基礎設施、智算數據中心等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將會更多地借鑒成熟做法,使數字化基礎設施走向深度聯通、共建共享和集約利用模式。例如政策層面已經將通信基礎設施納入國土資源規劃,從而進一步提高資源統籌的科學性,可以進一步降低數字化基礎設施選址難度以及運營成本。
數字化賦能、融入千行百業成為時代的需求。一方面,需求復雜度大大提升,每個產業、行業甚至每家企業的需求都有不同;另一方面,技術應用復雜度大大提升,任意單一行業企業無法自成體系、獨立推進。聯合伙伴,創新發展,優勢互補,共促產業數字化發展已經成為業界的普遍共識。通信行業企業在生態合作和產業協同方面持續加大探索,初步構建了堅實的產數能力基座,領先的運營服務機制和多元的生態體系。未來將進一步加強生態合作規劃,加強云、網、安等數字化能力解耦及開放,采取產品共創、能力集成、渠道共享、資本紐帶等多維度合作模式,構建更加聚力、開放、高效、共贏的合作生態。
信息通信行業是踐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雖然現階段面臨創新能力提升、創造更高經濟價值、探索更多綠色低碳新發展模式等諸多方面的挑戰,但相信通過持續技術創新、深度集約和生態合作等方式可以有效解決相關問題,為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