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寶鋒 吳顯勁 張天弼 劉智敏 張國英 林奕斌 王莉娟梁海燕 向慶林
輸血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手段之一,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多種危急重癥的搶救治療當中,對拯救患者生命具有積極意義[1]。但相關研究指出,在輸血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血源性傳染病發生風險,其中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均是常見的經血液傳播的病原體之一,對受血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2]。盡管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經血液傳播的傳染病風險已經降到了較低的水平,但因受檢測窗口期、病毒變異等因素影響,血液經過篩查后仍存在傳播血源性傳染病的風險[3-4]。因此,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保障輸血的安全性,篩選低風險無償獻血者是臨床安全用血的重要防范措施。韶關市中心血站承擔著轄區內人口的臨床及急救用血,為進一步降低血源性傳染病的發生風險,本研究通過對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韶關市獻血人群中血源性傳染病感染情況及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為韶關市血源招募提供科學指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多級隨機整體抽樣的橫斷面調查,選取韶關市中心血站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韶關市5 098 例獻血者作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①獻血者依從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調查;②凝血機制正常;③感知功能正常,可完整表述自身異常;④年齡≥18 歲。(2)排除標準:①存在酗酒史、吸毒史及藥物濫用史;②先天肝、腎功能不全;③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④存在視聽障礙、精神疾病;⑤肢體功能缺陷。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獻血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1)成立調查小組,由研究負責人對組內成員進行培訓,由調查員統一向獻血者解釋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取得獻血者及家屬同意后,進行一般資料收集,調查小組將收集的資料匯總,制成調查表。(2)將血液標本放置室溫下3 000 r/min 離心15 min,分離出血清,然后采用BEHRING(Ⅲ)全自動酶免分析儀檢測。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測試劑盒選自BIO-RAD 公司,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體及人類T 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Ⅰ型核酸檢測試劑盒選自中山大學達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酸檢測設備為中山大學達安基因檢測系統。室內質控品由北京康徹斯坦生物有限公司提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標準物質濃度為0.5 IU/mL,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標準物質濃度為1 NCU/mL,梅毒螺旋體抗體標準物質濃度為0.5 NCU/mL,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標準物質濃度為2 NCU/mL,人類T 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Ⅰ型抗體標準物質濃度為0.4 IU/mL。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由儀器自動判讀結果,檢測結果均按照年份統計。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率(%)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韶關市獻血人群中血樣報廢情況 韶關市5 098 例獻血中不合格血樣有24 例,占比0.47%,其中采血量不足最多,嚴重脂肪血漿次之,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異常最少,分別為0.24%、0.14%、0.10%。見表1。

表1 韶關市獻血人群中血樣報廢情況
2.2 血源性傳染病發生類型 韶關市5 074 例獻血者中發生血源性傳染病73 例(1.44%),其中12 例獻血者存在多重感染,發生率為16.44%,乙型肝炎病毒占比最高,梅毒螺旋體病毒次之,分別為38.36%、20.55%。見表2。

表2 血源性傳染病發生類型
2.3 獻血者發生血源性傳染病人口學特征 有73 例發生血源性傳染病,為發生組,其余5 001 例未發生血源性傳染病,為未發生組。發生組初次獻血、18~31 歲、高中學歷及個體自愿比例均高于未發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他人口學特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獻血者發生血源性傳染疾病人口學特征比較[例(%)]

表3 (續)

表3 (續)
近年來,隨著醫療保障制度的健全及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輸血已成為外科手術、急診及產科出血等患者的重要治療方式,但全國血液供應相對較低,無法滿足臨床要求,加之輸血也存在發生血源性傳染病的風險[5-6]。其中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及梅毒螺旋體等均可經過血液進行傳播,不僅降低患者治療獲益,還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較大威脅[7-8]。因此,及早明確韶關市獻血人群血源性傳染病的流行病學,對采集低風險血液并確保獻血者及受血者身體健康和治療效果具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韶關市5 074 例獻血者中發生血源性傳染病73 例,發生率為1.44%,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占比最高,為38.36%,提示當前韶關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數最多,需進一步加強獻血知識宣傳并重點分析獻血人群的組成結構及人口特點,并給予不同人群進行針對性的交流溝通,讓獻血者了解獻血的相關知識,使其正確的認識獻血的意義,提高獻血前征詢、快速篩查及招募的血液質量[9-10]。其次為梅毒螺旋體病毒,為20.55%,提示當前韶關市梅毒螺旋體病毒感染率較高。已有研究指出,近年來獻血者的人類免疫病毒感染風險已呈明顯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血液安全問題日趨嚴峻[11]。此外,進口試劑具有較高的假陽性,血站需集合臨床工作尋求更為合適的檢測試劑,設置合理的判定值,以減少血液流失[12-13]。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初次獻血、18~31 歲、高中學歷及個體自愿發生血源性傳染疾病者高于獻血2 次及以上、32~47 歲、48~60 歲、初中及以下、專科及以上和團隊自愿、高校自愿者,其中18~31 歲發生率最高,48~60 歲最低,其次為32~47 歲,分析原因在于,18~31 歲年齡群體在獻血群體占比較高,且是性活躍人群,且對感染性疾病的相關知識不夠重視[14-15]。初次獻血者感染率明顯高于重復獻血者,這一結果也表明供血機構需進一步優化獻血服務,加大對初次獻血者的篩查力度,并確保獻血者隊伍血液的安全性。同時已有研究結果指出,重復獻血者也具有較高的血源性傳染病發生風險,對獻血招募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故而進一步加強對重復獻血者的教育及征詢工作具有重要意義[16]。并且發生血源性傳染病的獻血者在受教育程度的分布上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獻血者處于高中文化程度的血源性傳染病檢出率最高,專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獻血者檢出率最低,這與重慶地區檢測結果相同[17]。這可能與高中文化程度的獻血人群較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獻血者更有獻血意識,因此獻血占比較高,但同時這類人群較專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對血源性傳染病的防治知識了解程度不足有關,并且大部分人群多為免費的健康體檢而進行獻血活動,因此需進一步加強對該群體的相關獻血知識及傳染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對降低血源性傳染病發生風險,提高血液質量具有積極意義[18-19]。最后,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個體自愿獻血者血源性傳染病發生率顯著高于團隊獻血及高校獻血者,這與云南省研究結果相似[20]。個體自愿獻血者多來自社區內采血或流動采血車,并且獻血者主要為單獨獻血,而團隊獻血者多為結伴獻血,存在高危血源性傳染病獻血者可能處于保護自身隱私的想法盡量避免與他人結伴獻血[21-22]。并且,個體自愿獻血者相較于高校獻血者及團隊獻血者的工作變動性及人員流動性較大,其血源性傳染病的感染風險較大[23-24]。對此,建議對個體自愿獻血者的血液招募工作中加大檢測力度,盡量詢問其近兩周的生活情況,并對高度可疑者可放棄采血[25]。
綜上所述,2021-2022 年1 月韶關市地區獻血人群中血源性傳染病與獻血者年齡、獻血次數、受教育程度及招募方式相關。因此為進一步確保血液供應的安全性,需制訂針對性的獻血招募指南并強化對高危獻血人群的獻血知識及血源性傳染病知識的宣講教育,發展低危獻血者隊伍,進一步提高血液質量,確保輸血治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