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芝蘭 王建文 李梅 劉超逸
頸椎病主要指的是頸椎退行性病變所致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發病率高,臨床癥狀表現復雜多樣,在各個年齡段均有發生的可能性,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其發病率逐年攀升[1-2]。作為頸椎病的常見類型,椎動脈型頸椎病(CSA)在所有頸椎病中占15%~20%,多由椎間盤突出、頸椎退行性病變所致,臨床表現復雜,多數患者伴隨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3]。常規西醫針對CSA 主要為藥物治療,患者相關癥狀可得以改善,但易產生不良反應,療效達不到預期。近年來,中醫學在CSA 治療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認為該疾病屬于“氣滯血瘀”,治療強調舒筋通絡、活血化瘀[4-5]。本研究引入雙風池透刺合針刺頸百勞,為探究其臨床有效性,選取景德鎮市中醫醫院收治的60 例CSA 患者,對比不同方案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12 月景德鎮市中醫醫院收治的60 例CSA 患者。納入標準:(1)患者接受CT、MRI 檢查,符合文獻[6]中CSA 診斷標準;(2)年齡18~65 歲;(3)臨床表現為頸部疼痛、上肢麻木、功能障礙等體征;(4)可與醫師建立正常溝通關系,能做到基本配合,可順利完成試驗;(5)生命體征穩定。排除標準:(1)累及重要臟器,肝腎功能明顯異常或受損;(2)合并惡性腫瘤;(3)頸椎外傷;(4)血常規檢查有明顯異常;(5)對治療方案不耐受或存在禁忌證;(6)處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剔除標準:(1)資料不完整;(2)研究期間患者出現院內不良事件,或伴隨其他突發狀況、嚴重并發癥,導致生命受到威脅;(3)脫落、失訪病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各30 例。本研究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口服治療,氟桂利嗪膠囊(生產廠家: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30003,規格:5 mg/粒),用藥劑量10 mg/次,1 次/d;將天麻素注射液[生產廠家:上海現代哈森(商丘)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6464,規格:2 mL∶0.2 g]0.6 g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 中,對患者實施靜脈滴注,1 次/d,治療時間為1 個月。觀察組給予雙風池透刺合針刺頸百勞治療。試驗針具:毫針0.3 mm×40 mm,針刺穴位:雙側風池穴、頸百勞,患者取坐位,用碘伏對局部皮膚予以消毒處理,針刺選擇一次性無菌華佗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針刺風池穴,針尖平后發際線雙側風池穴透刺,頸百勞斜向上8~10°針刺,進針深度0.3~0.5 寸,平補平瀉法,留針15~20 min,1 次/d,治療時間為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比較兩組中醫癥候積分。包括眩暈、惡心嘔吐、頭痛,每項按照嚴重程度的不同賦分0~3 分,0 分表示無癥狀,1、2、3 分分別表示輕度、中度、重度[7]。(2)比較兩組頸椎弧度及椎體水平位移。采用頸椎X 線正側位攝片檢查,頸2 齒狀突后緣與頸7 椎體后緣連線至頸椎序列后緣的最大垂直距離為頸椎弧度;椎體后緣相對于下一椎體位移的距離為椎體水平位移,多椎體患者水平位移數據取平均值。(3)比較兩組旋頸試驗陽性率。患者坐位時頭略后仰,自動左右旋轉,頸部動作時有頭暈、頭痛或視力模糊表示陽性。(4)比較兩組療效。患者經治療癥狀消失、臨床指標處于正常范圍為痊愈;患者癥狀經治療有改善、體征指標好轉,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為顯效;經過治療各項治療在治療后得到減輕,伴隨輕微晃動感,工作受到影響為有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或呈加重趨勢為無效[8]。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5)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組內對比采用配對樣本非參數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16 例,女14 例;年 齡22~64 歲,平 均(45.59±6.32)歲;體 重43~83 kg,平均(63.28±5.68)kg;病程5 個月~6 年,平均(2.42±0.32)年;椎體情況:單椎體18 例,多椎體12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23~63 歲,平均(45.31±6.57)歲;體重44~81 kg,平均(62.62±5.72)kg;病程6 個月~5 年,平均(2.38±0.27)年;椎體情況:單椎體20 例,多椎體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眩暈、惡心嘔吐、頭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眩暈、惡心嘔吐、頭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s)]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旋頸試驗陽性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旋頸試驗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旋頸試驗陽性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陽性率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旋頸試驗陽性率比較[例(%)]
2.4 兩組頸椎弧度及椎體水平位移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頸椎弧度及椎體水平位移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頸椎弧度及椎體水平位移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頸椎弧度及椎體水平位移指標比較[mm,(±s)]

表3 兩組頸椎弧度及椎體水平位移指標比較[mm,(±s)]
2.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06,P=0.030),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研究報道,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頸椎結構和功能可發生退化,進而導致頸椎形態學發生改變,影響頸椎穩定性,導致頸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脊髓,引起頸部疼痛、頭暈、上肢疼痛、麻木等癥狀,對患者日常生活、健康、心理功能等均造成嚴重影響[9-10]。CSA 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眩暈、頭痛,部分患者合并頸部活動功能受限,該疾病誘發因素復雜多樣,考慮是長期低頭伏案工作、學習和缺少運動等共同作用的結果[11-12]。目前西醫防治原則有擴張血管、緩解血管痙攣、牽引、理療及運動指導等,其中藥物治療有氟桂利嗪,可有效擴張血管,一些中藥制劑也有較好的擴血管作用,其中以天麻素注射液應用居多,采用常規劑量安全性有保障,但并不意味著該藥物絕對安全,其可能存在潛在的副作用,對患者尤其是特殊人群(如老年及慢性病患者)機體產生影響,無法長期使用[13-14]。
中醫學將CSA 歸屬為“頸肩痛”“眩暈”等范疇,認為該疾病多是由于外感風寒濕邪、風痰上擾、肝陽上亢所致,病位在清竅,患者肢體關節、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患者長時間伏案勞作使得頸部肌筋長時間受壓,導致氣血不足,筋脈失養[15]。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力、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外邪侵入、經絡受阻,血液流通不暢,引起頸部疼痛,進而產生眩暈,肢體麻木等癥狀。中醫治療神經根頸椎病強調舒筋通絡、活血行氣。作為中醫特色療法,針刺通過對相應腧穴的刺激,能夠發揮經絡傳導作用,有利于激發經氣,且對人體內在抗病能力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實現舒筋通絡、活血化瘀,達到疾病治療的目的[16]。
本研究觀察組接受雙風池透刺與頸百勞針刺治療,對比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觀察組改善幅度大,優于對照組,表明該治療方案的有效性。雙風池透刺加頸百勞穴位針刺,可有效緩解頸部活動受限及頭痛等癥狀。雙風池透刺加針刺頸百勞是根據中醫理論對該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及標本兼顧的原則,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并經過臨床反復驗證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有效針刺治療。該配穴方法具有祛風安神,舒筋活絡的功效,其辨證思想重在調節少陽經及太陽經的功能,同時重視祛內外之風,安神,通經活絡標本兼顧的原則[17-18]。作為足少陽膽經之穴,風池穴能夠起到疏風散寒、疏肝解痙的作用,對該穴位進行透刺,可有效緩解枕下肌群緊張,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針刺風池穴的風險,促進患者眩暈、頭痛癥狀的改善。透刺法與常規針刺有所不同,其采用平刺或直立深刺的方法,經一穴刺入能夠抵達另一穴位,達到一針兩穴或多穴的效果,操作簡單,刺激穴位多,有利于通利關節、行氣活血[19]。
頸百勞位于頸部,該穴位能夠幫助治療虛勞之癥,既往被應用于頸肌痙攣、挫傷等治療中。頸百勞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頭頸夾肌等,頭頸夾肌由頸神經后支外側支支配,血管主要來自枕動靜脈和椎動靜脈,有利于疏通血管、通筋活絡。以往研究發現,頸百勞穴位針刺可對頸部血流循環起到改善作用,有利于炎性物質的吸收,促進損傷組織創面的修復,減輕椎動脈壓力,改善頸椎弧度及椎體水平位移指標,降低旋頸試驗陽性率[20]。本研究觀察組患者頸椎弧度及椎體水平位移較對照組改善明顯,總有效率達到93.33%,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旋頸試驗陽性率低于對照組,體現了該治療方式對患者相關理化指標的改善作用。在安全性方面觀察組不良反應更少,但由于本研究現有資源有限,病例納入過少,研究可能有所偏倚,后續需要進一步完善研究,豐富觀察指標,為試驗提供數據支撐。
由上可知,在CSA 患者治療期間,采用雙風池透刺合針刺頸百勞聯合方案,有利于患者中醫癥候改善,可有效提高頸椎弧度,降低旋頸試驗陽性率,安全可靠,可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