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威 袁慎慎 王重陽
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顱外惡性實體瘤,它是僅次于白血病、腦腫瘤、淋巴瘤的第四常見兒童腫瘤[1-2]。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容易造成兒童顱內壓增高,從而引發嘔吐、頭疼、頭暈等癥狀[3-4]。其次,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增大壓迫腦組織以后會出現腦組織異常放電或者顱內出血的狀況,導致兒童出現意識障礙或者抽搐、肢體癱瘓等癥狀[5-6]。再次,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壓迫視神經容易造成兒童視力下降及視野缺損等癥狀[7-8]。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是惡性程度非常高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無食欲、貧血、精神差、無力等非特異性癥狀[9-10]。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特別好發于后腹膜及后縱隔靠近脊柱旁的神經處,特別容易包裹著大血管,因此容易誤診,同時它的惡性程度高,進展非常快,嚴重威脅患病兒童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科學、安全、有效的方法對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進行檢查和診斷[11-12],本文探討運用CT 與磁共振成像診斷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的價值,現探討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入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于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進行檢查的49 例高度疑似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兒童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術前均進行了CT 和磁共振成像檢查;(2)一般資料齊全;(3)均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并且進行了病理檢查。排除標準:(1)依從性差,不遵醫囑,特別愛哭鬧,干擾檢查;(2)兒有嚴重心、肝、腎疾病;(3)存在免疫系統疾病;(4)兒童監護人拒絕參加此次研究。兒童及其監護人對本次研究方法和目的了解,并且同意參加此次研究。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49 例兒童均先行CT 檢查,間隔4 h 后再行磁共振成像檢查,最后進行病理檢查。
1.2.1 CT 檢查前的準備(1)CT 檢查前必須將受檢兒童身體和衣服上的所有金屬物品取出,否則掃描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偽影,影響疾病診斷。(2)檢查前4 h 受檢兒童不能進食,檢查前1 h 兒童不要飲水。(3)兒童監護人為兒童準備食物,檢查結束后進食,以降低兒童低血糖的風險。
1.2.2 CT 檢查方法 選擇西門子64 排螺旋CT 檢查儀,設置掃描參數管電流300 mA,電壓設置為120 kV,層厚設置為5 mm,層間距設置為3 mm,螺距設置為0.579,矩陣為512×512,重建速度為20 幅/s。
1.2.3 磁共振成像檢查的注意事項(1)檢查前,在準備間,護士指導并協助待檢兒童摘除所有飾品、電子耳蝸等,明確告知受檢兒童及監護人檢查過程中有強大的磁場,會吸附所有的金屬物質。如不取下,極易導致人身傷害或者設備損壞。(2)檢查中,叮囑受檢兒童嚴格服從現場醫生、護士的安排,陪檢者不可在檢查間隨意走動。掃描過程中,需要受檢兒童保持一定的體位、平靜呼吸,否則會造成偽影,影響診斷結果,需要囑咐受檢兒童切勿擅自移動,并按要求配合檢查。(3)兒童監護人為兒童準備白開水或者礦泉水,檢查結束后,讓兒童多喝水,加速排尿,讓碘對比劑盡早排出體外。
1.2.4 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 采用GE 公司生產的1.5T 核磁共振檢查儀,使用自旋回波序列成像系統,設置掃描參數常規軸位T1WI 取TE 24 ms、TR 540 ms,T2WI 取TE 100 ms、TR 4 200 ms,FLAIR 取TE 120 ms、TR 6 000 ms、TI 2 000 ms,同時設置層間距為1mm,層厚設置為5mm,矩陣為256×256,FOV 為240 mm×240 mm。注意在行MRI 增強掃描時需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80 mL 非離子型碘對比劑。
1.2.5 病理檢查 行腫塊穿刺病理檢查。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通過組織活檢取部分腫瘤進行病理檢查,發現神經母細胞瘤細胞。(2)CT 診斷標準:CT 檢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可見病灶呈囊實性,實性部分呈等密度,囊性部分密度低,可見小條狀高密度鈣化影,受壓頂骨部分壓跡邊緣光滑。(3)MRI 診斷標準:MRI 檢查可見腦橋處存在病灶,且已呈現腫脹,對腫脹處進行掃描可知病灶以實性為主,T1WI 序列為低信號,T2WI 序列為高信號,FLAIR 序列為等信號,MRI 增強掃描未見強化病灶及病灶周圍組織水腫。(4)敏感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人例數+假陽性例數)×100%。準確率=(真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5)分析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的影像學特點。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SPSS 21.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兒一般情況 男童29 例,女童20 例,年齡3~14 歲,平均(7.72±1.05)歲。
2.2 CT 診斷情況 病理診斷陽性43 例,CT 診斷陽性35 例,見表1。

表1 CT診斷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情況(例)
2.3 磁共振成像診斷情況 病理診斷陽性43 例,磁共振成像陽性41 例,見表2。

表2 磁共振成像診斷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情況(例)
2.4 CT 和磁共振成像診斷價值比較 磁共振成像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都比CT 高,其中敏感度、準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CT和磁共振成像診斷價值比較(%)
2.5 CT 檢查和磁共振成像檢查的影像學特點 CT檢查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能夠看見兒童腦內病灶呈現出囊實性(圖1),患兒4 周歲,頭疼癥狀1 周入院進行檢查,CT 平掃兒童左側頂葉可見囊實性腫塊,后病理證實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實性部分呈等密度,囊性部分密度低,能夠看見小條狀高密度鈣化影,兒童受壓頂骨部分壓跡邊緣光滑。磁共振成像檢查能夠看見兒童腦橋位置存在病灶(圖2),患兒3 周歲,發病2 個月,且已經出現腫脹情況,腫脹大小為4 cm×3 cm×3 cm,對腫脹處進行掃描能夠得知兒童病灶以實性為主,T1WI 序列為低信號,T2WI 序列為高信號,FLAIR序列為等信號,磁共振成像增強掃描沒有看見強化病灶及病灶周圍組織水腫。

圖1 CT平掃兒童左側頂葉可見囊實性腫塊

圖2 T2WI序列可見腦橋內腫塊呈高信號
神經母細胞瘤是由身體多個部位的未成熟神經細胞發展而來的一種癌癥,通常起源于腹部或胸部的交感神經[13-14],最常起源于腎上腺,它的癥狀同腫瘤病灶位置有關,在5 歲以下的兒童中較常見。治療方法依據患兒的病情輕重采取手術切除、化療和放療等,甚至還需要進行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免疫治療等[15-16]。
CT 檢查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先進的一種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其原理是使用X 射線對患者的身體結構進行掃描,掃描結束后,計算機會將掃描信息轉換為圖像信息輸出,由放射科醫生出具診斷報告[17-18]。
磁共振成像檢查是利用原子核在強磁場內發生共振產生的信號,經圖像重建的一種成像技術,它是一種核物理現象[19-20],它是利用射頻脈沖對置于磁場中含有自旋不為零的原子核進行激勵,射頻脈沖停止后原子核進行弛豫,在其弛豫過程中用感應線圈采集信號,按一定的數學方法重建形成的數學圖像[21]。
本文探討結果顯示,病理診斷43 例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CT 診斷35 例,磁共振成像診斷41 例;磁共振成像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都比CT 診斷高;CT 平掃兒童左側頂葉可見囊實性腫塊;磁共振成像檢查能夠看見兒童腦橋位置存在病灶,且已經出現腫脹情況。說明CT 與磁共振成像在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的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磁共振成像的診斷價值高于CT 的診斷價值,但是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臨床診斷治療仍然需要進行病理檢查。究其原因:神經細胞瘤影像檢查可見明顯占位,因惡性程度高,且腫瘤細胞以增殖方式快速生長,不會對周圍組織產生浸潤,故而腫瘤邊界清晰。MRI 檢查清晰度更高,可充分顯示病灶形態及范圍,掃描中可見T1WI 腫塊呈低混雜信號,當腫塊出血時呈高信號;T2WI 腫塊在檢查中表現為高信號,當腫塊呈囊變或壞死征象時,同樣表現為高信號;FLAIR 在病灶實質性病變中呈現等信號,實施增強掃描時,于病灶實質性部分可見強化征象,但囊性病變未明顯強化。此外,與其他顱內腫瘤不同,神經細胞瘤病灶周圍組織未見水腫,且病灶不會隨著腫瘤性質的改變而改變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多見于頂葉、額葉,亦可見于松果體區與腦室內,影像學鑒別存在一定的難度,但二者能夠清晰觀察病灶具體形態、邊界等信息,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CT 與磁共振成像在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的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磁共振成像的診斷價值高于CT 的診斷價值,可以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