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老年大學 劉保順

《寒冬寄語》劉保順
退休之前,我未曾學過書法,亦未接觸繪畫。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我參加了老年大學的書法班。老師課講得好,示范時更是讓我羨慕不已。每次課前交作業,看到同學們大都寫得很好,對自己沖擊很大。后來,我在教室里看到了《老年教育》的征訂通知,便找來幾本往期的書畫藝術版,經過認真閱讀,感覺刊物比較適合自己,便補訂了當年第四季度的雜志。
曾有人問我,現在“網絡”如此方便,為何還花錢訂閱雜志。而我始終認為,報刊自有不可替代的魅力。網絡是萬花筒,雖然“啥都有”,但卻難成系統,很多看似有趣,卻無實際意義。我每年都會訂閱各類報刊,首選、必訂的一定是《老年教育·書畫藝術》。她是我的良師益友,讓我從生命和精神中尋找美的理想,成為我書畫人生的橋梁。
書畫學習,僅靠一本畫譜、字帖或每周一兩次課是遠遠不夠的。《老年教育·書畫藝術》這本我們自己的刊物,恰好給大家搭建了書畫學習的橋梁,讓我們在書畫知識的海洋里暢游。它針對老年人學習的特點,兼顧不同層次學員的需求,由淺入深,從理論到實踐;既有書畫專業高水平人士的技法和理論,也有學員的習作展示;同時還遵循季節、時令和文化的韻律,如2020年第12期封面刊登了莫建成先生的《寒冬寄語》,我借此臨摹,習作發表在了2022年第2期的“習作賞評”欄目。另外,每逢重大節慶,編輯部都通過各種形式及時推出相關活動,帶領學員“超前一步”,有的放矢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書畫之路猶如行走于茫茫沙漠,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前行,才會享受到哪怕是一滴水帶來的快樂。所以,學習書畫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遵循其規律,循序漸進,勤加練習,才能有所成。唐太宗《筆法記》中說:“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孫過庭《書譜》中亦說:“心不厭精,手不忘熟。”歷代許多書畫家多長壽,皆因他們書齋中有煙云供養,有翰墨寄情,眼前有無限生機,筆下有無窮受用。故而許多文人雅士沉酣此道,如癡如狂,雖終老而不以為厭。
自己雖然學習書畫時間較短,也沒有什么成名之作,但同自己相比還是有收獲的。比如參加各種書畫展、作品刊登于各類報刊、接受多家電視臺采訪等,其本源都是書畫藝術帶給我的人生新境界。下面我就《老年教育·書畫藝術》對自己書畫學習的幫助談幾點體會。
一、提升學習力。廣大學員面臨浩瀚如煙的資料難以辨別,而有了刊物的引導,可少走彎路,有更多的時間潛心其間。
二、用好刊物的“梯子”。《老年教育·書畫藝術》的書畫課堂欄目,方法、步驟翔實,可操作性強,所以我們要用好這個“梯子”,多練、多畫。“練”當為“提煉”“精煉”,只有通過反復練,才能獲得美妙而嫻熟的筆墨色彩。深自韜晦,息其急功近利之風,腳踏實地,求其本質,才能不斷提升書畫水平。王宗炎《論書法》中言:“古人作書,以通身精神赴之,故能名家。后人視為小學,不專不精,無怪其鹵莽而滅裂也。”
三、把握刊物的理論視野,不斷提升創作水平。錢松說,臨摹之目的在于古為今用,必先把“古”拿到手里,才有資格談到“用”。存其勢,鑒其質,重品第,略大小,當是畫學正道。本人現在還處于“入帖”“摹古”階段,在刊物的指導下,雖然還不能隨心所欲,但卻也可進行從“搬家”到“拼盤”的練習。在雜志社組織的慶祝建黨百年活動中,我創作的《黨旗別樣紅》,還得到了專家和同道的高度評價。
北宋蘇軾嘗言:“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之樂耳。”能夠靜心寫幾行字、畫幾幅畫,實乃快事一件。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在《老年教育·書畫藝術》的引領下,我們用紙墨的黑白分明撥開紛繁世事的重重迷霧,用毛筆的起承轉合撩響生命的樂章;讓書畫藝術與生命相伴相融,讓生活通過筆墨充盈而豐滿。

《名畫古琴》七言聯 劉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