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茶
古語云“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但是在城市快速進程中,又有多少人愿意駐足守望先人留下的福蔭?然而,在云南就有一群“觀茶家”守護著“古茶樹”,并共同探索云南茶業的多元化發展方式。本期,透過觀茶家——沈曉進與陳正榮,一同在古茶樹下品茶瞻未來。

沈曉進,鳳凰生活觀茶家欄目品鑒推廣大使,昆明市農科院高級農藝師
在茶界茶人的眼中,沈曉進似一本“百科全書”,不論提到哪位老茶人的事跡或名山名茶的典故和歷史,她總能脫口而出。生活中的她,平易近人,熱情開朗。她說,熱愛茶葉、熱愛生活是老一輩茶人傳承給她最寶貴的財富,這種精神也影響了自己的一生。
云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昆明作為展示云南風采的重要窗口,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天然適宜茶樹生長。昆明傳統歷史名茶有十里香茶、太華茶、寶洪茶?,F代創新名茶有安寧春綠、祿雨春,石林擁翠、疊翠等。三十多年來,沈曉進投身于茶葉專業技術相關工作,見證了一代代昆明茶人為茶奔走、創造歷史的情懷,更深知昆明本地茶產業發展的不易。
“昆明產茶少,名茶更少,要保護下來不容易。”搶救十里香茶母茶樹種質資源,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般執著呵護古茶樹種苗。無數次“探望”僅存的寶洪茶古茶樹母樹,打圍墻、拉鐵絲,付諸大量時間精力。為太華茶收集夯實資料,多次實地考察論證。正是沈曉進多年的堅持和奔走呼吁,才有了后來昆明傳統歷史名茶逐步受到的了解與重視。沈曉進說,寫一部以歷史名茶為代表的昆明茶產業文化史,就像是幾代人在同寫一段鄉愁。從自己的老師再到自己的學生,不變的是對昆明茶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守護?!拔业睦蠋熆梢哉f是一個群體,那一輩的老茶人,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對茶超乎尋常的熱愛。這份熱愛也讓茶融入了我的生活?!倍鴮τ谡湎≠Y源發自內心的愛護精神也深深感染了學生們,在沈曉進的帶領下,許多年輕人也逐步成長為昆明茶行業的骨干,為留下昆明茶的“火種”繼續貢獻力量。
除此之外,籌備成立昆明茶文化促進會、推進云南茶文化博物館建設、為昆明普洱茶產業爭取發展空間,沈曉進一直堅持農業科技中茶科技的推廣與培訓,長期從事茶文化普及教育工作,并參與了古茶樹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工作和茶生態的研究與實踐。
“好山好水好風景中必有好茶樹”。早在多年前,沈曉進便提出了“名山名景必有名茶”的理念。她認為,昆明茶產業的發展不在于茶園及茶葉的數量,而在于質量。培育一批高精尖的茶葉,將茶葉生產與茶園觀光、茶葉文化、茶鄉風情等有機結合,走出以茶融旅、以旅興茶的特色發展道路,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路徑。
“以歷史名茶的品種資源為基礎,在昆明打造小、精、特、美的觀光茶園具有先天的地理優勢。”她介紹道,十里香茶繁育生產基地位于石林臺創園,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風光非常優美,是旅游的好去處。寶洪茶產于宜良寶洪寺,寶洪寺本就有千年的歷史,名冠滇中,再加上彝族文化的加持,更顯旅游特色。“若將二者進行串聯,便可形成獨特的觀光旅游路線。”同時,昆明作為云南茶產業重要的集散地,隨著磨憨口岸的開通,連通了老撾、泰國及越南等國家,不論做茶旅還是文旅,都是云南茶產業發展的一個新契機。

陳正榮,鳳凰生活觀茶家欄目品鑒推廣大使,云南省民族茶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
“進入茶行業是一個偶然,也是基于喜愛茶和熱愛民族文化的必然。”陳正榮是計算機專業出身,2002年,易武貧困山區鄉政府需新建,受時任云南省政協文史委主任李師程的邀請,他利用自己的專業資源無償為易武鄉政府的建設做規劃設計,在這個過程中與易武茶鄉結緣。2005年,他和李師程以弘揚民族茶文化,促進茶業發展為宗旨,在省政協成立了“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至此踏入茶行業之路。
在陳正榮看來,廣義的茶文化指人類在從事茶事活動中所獲得的物質和精神這一類的東西,狹義的茶文化指人們在利用和使用茶的時候,伴隨著的茶書、茶藝、茶詩及茶道等文化及文化屬性的一些活動?!斑@一文化屬性是一個產業發展的示范?!比缃?,喝茶已演變成一種文化行為,人們能夠享受從飲茶中帶來的精神洗滌,在這個狀態下,再通過研究茶的物質含量等文化研討活動來促進茶產業的發展會更有效。
自2006年到云南省民族文化研究會工作至今,18年來,從副秘書長到秘書長、副會長、執行副會長、執行會長和法人的職位轉變,陳正榮一直扎根在傳播茶文化這條路上,他是研究會當之無愧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在研究會的大力支持下,他創辦首屆易武斗茶大賽、創建易武古鎮茶廠、主辦云南大型公益活動“歡樂飲普洱、科學保健康”活動、帶領26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尋香問茶走云南”大型云茶宣傳活動、舉辦“普洱茶山行”活動、在易武建立鄉村級國家茶文化博物館、編撰《云茶大典》、撰寫《昆明茶產業2016年狀況與發展研究藍皮書》及《西雙版納州十三五產業的規劃》、參與《云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的編撰、組織科研研討會,參與景邁山申遺等,不遺余力推動云南茶文化的傳播。2022年11月30日,云南省人大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云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陳正榮主動挑起普法重擔,除了在第六屆南亞博覽會上,借古茶樹保護的研討會對外宣傳之外,還帶領研究會成員入村入寨宣講條例,現已完成臨滄、紅河、普洱、西雙版納等近20個村寨的宣講工作。
關于未來的工作方向,他希望帶領更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胞一同飲茶、品茶,將普洱茶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積極推進慶?!耙还潈蓵保ㄊ讓弥袊斩韫?、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舉辦30周年的紀念活動,加大普洱茶的宣傳力度。
近年來,茶業市場存在諸多亂象,如何分辨茶葉的真假成為消費者的難點和痛點?;诖耍愓龢s緊抓數字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將茶園、古茶山數字化,出版了《滇云茶山錄》,并推出“茶農之家”項目,建設了可追溯體系,使得產品有跡可循。
據陳正榮介紹,《滇云茶山錄》清晰地展示了云南七大茶區、351 個村(鎮)、22 個縣、3000 多片古茶園的地理位置、茶樹品種、樹高、鮮葉產量,到達古茶園的行走路線及26個少數民族的茶俗,被茶界譽為“古茶山一本通”?!安柁r之家”是《滇云茶山錄》一書的衍生課題項目,該項目以數字化的方式將書中的信息以數據的形式落實到每戶茶農。目前已經在版納、普洱、臨滄三大茶區開始掛牌,涉及農戶上千家?!爸灰檬謾C掃掛在農戶家牌上的二維碼就可以了?!闭f到這,陳正榮臉上滿是喜悅。
“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 陳正榮認為,云茶是給近600萬茶農帶來經濟利益的一個大產業,茶農的富裕得靠現代茶產業的發展來推動。目前,云茶品牌和普洱茶已深入人心,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正本清源,去除亂象,誠信當先。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茶產品需要向精細化和多元化方向發展。除了讓年輕人參與做一些符合現代茶飲習俗的一些產品外,還可以通過其成分的提取,做一些生物醫藥產品,延伸茶業產業鏈。
鳳凰生活聯合廣州古樹茶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打造茶文化欄目,致力走進茶人世界,對話茶文化和茶產業相關人士,尋訪兼具匠心傳承與探索創新精神的杰出人物,開展各類茶文化專題研究和交流活動。帶動文化交流、促進產業研究、增進茶人友誼,欄目將邀請茶界領軍人物及優秀代表,授予鳳凰生活觀茶家特邀專家及品鑒推廣大使等榮譽頭銜,不斷發掘報道傳統茶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