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軍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2023年,影響國際形勢的各種長短期因素日益凸顯和交織疊加,全球經濟復蘇和社會發展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增長將保持在合理區間,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維持在較高水平,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與合作的重要力量。
從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顯現的種種跡象看,世界形勢的動蕩變革將在2023年表現得更加突出。具體來說,國際形勢將呈現以下四個方面的新特點與新趨勢。
在經濟復蘇上,全球經濟增長總體下行并呈分化格局。根據2023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為2.9%,較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預計發達經濟體的平均經濟增速為1.2%,較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其中,美國、歐元區和英國的經濟增速預計為1.4%、0.7%和-0.6%,分別較上年下降0.6、2.8和4.7個百分點;日本的經濟增速為1.8%,較上年增加0.4個百分點。預計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速為4.0%,比上年上升0.1個百分點。其中,亞洲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平均經濟增速為5.3%,較上年增加1.0個百分點。而2023年1月世界銀行的預測顯示,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僅為1.7%,其中發達經濟體的平均經濟增速為0.5%,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平均經濟增速為3.4%。
在政治安全上,大國博弈和熱點地區的政治對抗加劇。當前,美國及其盟友同俄羅斯的對抗仍在加劇,雙方都在烏克蘭擴大軍事投入,因此不排除2023年烏克蘭危機繼續升級并波及更大范圍的可能性。此外,伊核、朝核問題也出現升溫跡象,其他地區熱點問題呈現新的不穩定因素。比如在科索沃、巴勒斯坦、敘利亞、也門、利比亞等問題上,政治解決的難度正在加大,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局部動蕩難以避免。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關系在經歷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后的短暫緩和后,又出現了新的變數。
在社會發展上,很多國家社會秩序的不穩定性急遽增加。在發達地區,一些國家因右翼民粹主義盛行和內部政治對立加劇而陷入失序狀態,并產生顯著的負面外溢效應。美國的政治極化在全社會持續蔓延,并導致嚴重的社會分裂。歐洲各國民眾對政府經濟和外交政策的不滿日益增加,一些國家出現了大規模游行和罷工等抗議活動。在發展中地區,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和債務危機,誘發政局和社會動蕩的因素不斷增加。這可能導致有關國家政權出現更迭,也可能促使其采取更加激進的對外政策以轉移矛盾,從而使地區和全球政治格局更加不穩定。
在全球治理上,全球問題更加凸顯,但全球治理機制的功能卻趨于弱化,全球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2023年,地緣沖突、氣候變化、生態失衡、極端災害、資源短缺等全球問題將進一步凸顯。但由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日益將全球治理機制政治化、工具化和武器化,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和機制不斷弱化,聯合國、歐安組織等全球和區域機制在解決烏克蘭危機等地緣政治沖突、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的職能受到重大挑戰,二十國集團(G20)等全球經濟治理平臺在推動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促進全球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限制。同時,聯合國系統有關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領域的專門會議也越來越難以凝聚各方共識,全球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發展挑戰。
在全球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情況下,2023年中國經濟復蘇保持良好態勢,經濟增長有望逆勢大幅上漲。根據IMF1月的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為5.2%,不僅較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也較該機構2022年10月的預測值提高0.8個百分點。高盛集團2月發布的報告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將加快復蘇,四個季度的平均增速將達6.5%。這些預測充分表明,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回暖向好的預期大大增強。中國經濟在遭受各種外部沖擊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強大韌性,主要源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中國擁有的14億多人口和4億以上中等收入群體,形成了超大規模內需市場。盡管在2022年中國經濟遭受了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的沖擊,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達44萬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總額超過57.2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1%。同時,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門類工業體系的國家,制造業規模在全球占比約30%,居于首位。隨著中等收入群體的進一步擴大和消費潛能的進一步釋放,中國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最重要的增長極。
二是中國調節經濟政策的工具足、空間大,政策落實的效率高。當前,中國擁有多樣化的工具以調節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其他經濟促進政策,在應對外部經濟風險和促進經濟復蘇方面,中國擁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和豐富的政策調控經驗。2022年末,計劃中央財政國債、地方政府一般債務和專項債務余額限額合計64.35萬億元,估計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52%。其中,國債余額限額為26.70萬億元,估計占GDP的比重為21.6%。得益于較大的財政政策空間,2022年中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4.2萬億元。而同期美國政府債務總額已觸及31.4萬億美元的法定債務上限,估計占GDP的比例超過123%。同時,中國通脹平穩,政策利率和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均與歷史最低水平存在一定距離,擁有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調控能力。

2022年11月16日,“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印尼兩國務實合作的標志性項目雅萬高鐵試驗運行圓滿成功。

2023年2月15日航拍的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自貿區。
三是中國全面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國內營商環境持續改善。2017~2021年,中國連續五年修訂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分別由93項和122項縮減至31項和27項,縮減比例分別為66.7%和77.9%。同時,中國已同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9個自由貿易協定,并設立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2023年1月1日,中國對1020項商品實施低于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并將于2023年7月1日對62項信息技術產品的最惠國稅率實施第八步降稅。這些行動和舉措彰顯了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的決心。
作為一個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中國始終堅持開放發展,始終與世界共享發展成果和機遇。2023年,中國將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一是持續擴大進口和對外投資,助推全球經濟復蘇。據海關統計,2022年中國貨物進口總額達18.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較上年增長4.3%。未來五年,中國貨物和服務進口總額有望超過15萬億美元(按當前匯率約合102.5萬億元人民幣),將為全球經濟注入更強增長動力。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9853.7億元,較上年增長5.2%。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為7859.4億元,較上年增長7.2%;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超過1.04萬億元,較上年增長4.3%。
二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目前,中國已經同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得益于各領域互聯互通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同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更加協同,經貿聯系日益緊密。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3~2022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年均增長8.6%;2022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達13.8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較上年增長19.4%。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為1410.5億元,占同期總額的17.9%;在沿線國家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為5713.1億元,新簽合同額為8718.4億元,分別占總額的54.8%和51.2%。
三是全面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提出全球發展倡議,重點聚焦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領域的發展與合作。目前,全球發展倡議得到100多個國家和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支持,60多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和構建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