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兵云

停泊在尼泊爾當地機場上的雪人航空飛機。
2023年1月15日,尼泊爾雪人航空公司一架從首都加德滿都飛往該國第二大城市博卡拉的客機在起飛約半小時后墜毀,機上72名乘客與機組人員全部遇難,此次事故被認為是該國30年來發生的最嚴重墜機事故。據統計,自1946年以來,尼泊爾已發生42起致命空難,而進入21世紀后,該國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一起空難。有報道稱,鑒于尼泊爾差勁的航空安全狀況,歐盟出于安全考慮自2013年起禁止來自尼泊爾的航班進入其領空。那么,尼泊爾為何頻發空難?這又凸顯了該國交通方面的何種困境?
首先,尼泊爾復雜的地形地貌和惡劣天氣增加了飛行風險。尼泊爾國土面積約為14.7萬平方公里,68%的國土是高山地勢,全球14座高度超過8000米的山峰就有八座在其境內。受地理條件限制,尼泊爾很多機場面積偏小且所處環境險峻。例如,該國東部的盧卡拉機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機場:跑道位于懸崖邊且只有460米長,每天有30趟航班往返于加德滿都和此地。此外,喜馬拉雅山南麓天氣變化無常,這也增加了空難的發生概率。
其次,尼泊爾與航空業相關的基礎設施較為老舊。一是尼泊爾航空公司的飛機老化問題較為普遍。全球民航飛機的平均機齡為十年,而本次失事的飛機已服役15年。尼泊爾各大航空公司之間競爭激烈,飛機超齡服役成為他們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的普遍方式。二是機型較為老舊。此次出事的ATR-72型飛機,系法國與意大利合資的飛機制造商ATR公司制造的ATR-42支線客機的改進型,于1988年首航,1989年投入商業服務。除此次空難外,該機型歷史上還發生過11次重大空難。該機型的最后一架商業運營客機在我國已于2011年退役。
此外,尼泊爾特殊的旅游景點是引發空難的潛在原因。該國豐富的山脈資源促使尼泊爾各航空公司開發游覽航線助力該國支柱產業——旅游業的發展。例如,雪人航空公司旗下運營的安納普爾納航線,是一趟游覽海拔6997米的魚尾峰、海拔8167米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以及海拔8091米的安納普爾納主峰的專線。飛機長期穿梭在崇山峻嶺間增加了事故發生率,而這些航線往往以小型客機為主執飛,但小型客機在惡劣天氣下的抗風險能力低于大中型飛機。
然而,既然空難如此頻發,尼泊爾民眾對航空出行的依賴為何仍超過其他交通運輸方式?
尼泊爾北面與中國相接,其余三面與印度為鄰,是一個山地“陸鎖國”。除加德滿都附近有數十公里相對平坦的公路外,其余大部分地區都是崎嶇曲折、路況糟糕的山路。該國境內迄今尚無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公路。加德滿都與博卡拉相距僅約140公里,但搭乘汽車卻需五至七小時;而從加德滿都到佛教圣地藍毗尼僅約260公里,車程卻長達九小時。
糟糕的陸路交通使大部分尼泊爾民眾及游客選擇航空出行。尼泊爾有三個國際機場,其中,由中企承建的該國第三座國際機場——尼泊爾博卡拉國際機場于2023年1月1日開始投入使用。尼國內主要城鎮間皆有班機通航,從加德滿都到博卡拉乘飛機只需半小時左右便可抵達。但對尼泊爾普通民眾而言,乘飛機出行不僅價格貴且危險系數高,若有鐵路作為第三種選擇,將比航空出行為更多人接受。
尼前總理奧利曾在一次講話中表示,“每一個尼泊爾人在有生之年都應有這樣一個夢想——乘坐火車從加德滿都去博卡拉旅行”。通過鐵路打通這個內陸國與世界的聯系是尼泊爾人的夙愿。早在1927年,尼泊爾便有了由英國殖民者修建的開行蒸汽機車的寸軌鐵路。但一個世紀后,尼泊爾在運鐵路總長度卻仍僅有約百公里,且主要分布在該國南部,是與印度連接的跨境鐵路的一部分。目前,印度政府正在援助尼泊爾重修與印度相接的比爾根杰鐵路,該線路全長69公里。由于當前尼泊爾的鐵路以連接印度的跨境鐵路網為主且規模小,尼政府因此規劃了包括中尼跨境鐵路在內的一批大規模鐵路項目,以期打通其境內外的運輸通道。
尼泊爾擁有2900萬人口,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是2021年聯合國確定的46個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彌補陸路交通系統的不足無疑將有助于該國民眾擁有更為便捷安全的出行方式并大力促進該國經濟發展。然而,受限于本國的經濟實力和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尼泊爾僅靠自己無法破除此困境。“老大哥”印度雖有心但無力,尼泊爾也不希望過于依賴印度;美國脅迫尼泊爾在2022年2月正式簽訂的“千年挑戰計劃”協議(MCC)附加條件多且有損尼國家主權,也令尼泊爾“望而卻步”。相比之下,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對尼而言或許更具操作性。
中尼跨境鐵路是中尼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項目。2019年11月,中尼跨境鐵路日喀則至吉隆段可行性研究工作啟動。該段線路實施后將與新藏鐵路、川藏鐵路共同構成我國西部和西南沿邊鐵路通道,并為加快構建跨喜馬拉雅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奠定堅實基礎。2022年12月27日,中國援尼泊爾中尼跨境鐵路技術援助專家組抵達加德滿都進行可行性研究。尼泊爾鐵路局官員表示,這標志著中尼跨境鐵路(尼泊爾段)工程可行性研究邁出“新步伐”。中尼跨境鐵路一旦建成,不僅將有助于該國從“陸鎖國”轉變為“陸聯國”,還將助力尼泊爾國內鐵路交通網絡的完善,并極大地推動尼泊爾經濟發展。
尼泊爾深知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對本國的戰略意義。2017年5月,尼泊爾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此后,兩國進行了多項良好合作。例如,2021年7月,由中企承建的被譽為尼泊爾“三峽工程”的最大水電站——上塔馬克西水電站首臺機組實現并網發電,總裝機456兆瓦,這是尼泊爾規模最大的水電站工程。此外,尼泊爾第二座國際機場派勒瓦佛陀國際機場,和第三座國際機場——博卡拉國際機場均由中國企業承建;2022年3月,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尼泊爾第一條高速公路——加德滿都至特萊高速公路第五標段的商務合同簽約也正式生效。
中國十分重視發展同尼泊爾的關系。2019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尼泊爾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兩國決定將中尼關系從“世代友好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升級為“面向發展與繁榮的世代友好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標志著中尼關系邁入新時代,是兩國友好合作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當前,中尼兩國已在互聯互通領域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礎,中尼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或將為尼泊爾走出交通困境、解決“陸鎖國”帶來的發展難題提供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