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大輝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副院長
烏克蘭危機不僅波及國際安全、政治與經濟領域,也深深影響著大國軍事變革的走勢。俄烏雙方及其他沖突相關方皆在戰爭中適應戰爭,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世界主要大國也將這場沖突視作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活樣板”。
自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大國在新軍事變革當中都對陸軍結構進行優化,而陸軍建設最需要錨定強大對手,否則就會失去建軍目標。
從沙俄到蘇聯,俄羅斯始終錨定清晰的對手,并以此為動力打造強大的陸軍。普魯士/德國與土耳其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被沙俄視為首要威脅。在與這些陸權強國爭霸的進程中,沙俄政府始終將建設強大陸軍視為第一要務。從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的近兩個世紀時間里,有一個半世紀俄陸軍規模都位居歐陸之首。其余時間,俄陸軍規模也從未跌出過歐陸前三。由于武器裝備劣于西方國家,且國家軍事戰略以對外擴張為主,沙俄往往通過陸軍的規模優勢與對手或對手聯盟相抗衡。
蘇聯時期,為應對早期協約國組織14國、總兵力達130萬人的聯合武裝干涉,陸軍迅速擴編到300萬人。二戰爆發后,為對抗納粹德國,蘇聯陸軍一度擴展到約1000萬人。在戰后相當長時間里,為了同美國領導的北約對抗,即便是在擁有三位一體核力量之后,蘇聯陸軍規模常年維系在兩三百萬人。1988年,蘇聯陸軍仍保有199萬人。
蘇聯解體后,在葉利欽執政的多數時間里,俄羅斯試圖融入西方,不再錨定美國這個競爭對手。為示好西方,葉利欽主動裁軍,陸軍首當其沖,人數迅速減少到不足60萬人。普京執政后的大多數時間里,由于財力所限,俄軍建設奉行“核武器優先”論,陸軍發展排在各軍種最后。在俄美關系緩和的年代,俄不再清晰地將美國錨定為首要對手。俄格戰爭后,俄軍主要建設方向被定位成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陸軍規模被進一步壓縮。
大國陸軍一般都要保有合理的規模,否則就會失去戰場優勢。保有強大的陸軍一直是俄戰略傳統和軍事優勢。然而,到烏克蘭危機爆發時,擁有1700萬平方公里廣袤國土的俄羅斯只配備了一支規模28萬人的陸軍,而能用于海外作戰的合同兵只有16萬人。同期美國陸軍加上國民警衛隊擁有近80萬人。烏克蘭危機是在烏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進行的大規模地區常規戰爭,俄陸軍規模之有限令俄陸軍學說所強調的立體作戰與攻防兼備無法施用。
大國的陸軍建設注重兵種結構優化,否則就沒有攻防兼備的優勢條件。烏克蘭危機爆發前夕,俄陸軍建成178個營級戰斗群,逐步取代摩托化步兵營、機械化步兵營等傳統單位。每個營級戰斗群編制800~1200人,以摩步營為核心,包括自行火炮營、坦克連、裝甲連、多管火箭炮連、偵察連、保障連、通訊連等單位。優勢是火力輸出強勁,突擊推進迅速,作戰模式靈活。劣勢是絕大多數兵員都是操炮手、彈藥手、坦克手等技術兵,一旦出現傷亡很難快速補充兵員,單位戰斗力迅速下降。烏克蘭交戰區多為平原,坦克、裝甲車等極易成為火力打擊目標。另外,俄軍戰斗群缺乏純步兵,交火線一度綿延2200公里,城市作戰也很密集,俄軍從哈爾科夫和赫爾松撤退后的戰線仍有800多公里,守住這些防線最需要的是純步兵,主力裝備亦不適合巷戰和逐一建筑的爭奪。
一個國家的陸軍是國土安全的最后屏障,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烏克蘭危機戰場形勢變化凸顯俄陸軍力量的嚴重不足,尤其是純步兵,也充分說明大國始終需要一支結構優化、攻防兼備、規模合理的陸上作戰力量。
痛定思痛,俄通過局部動員再征召30萬人參與對烏作戰,這些人主要是陸軍稀缺的純步兵。俄正考慮將軍隊擴充到150萬人,其中合同兵或占全員50%。此次俄羅斯軍事變革的核心是增加步兵作戰力量。據悉,俄軍將把西部軍區拆解為莫斯科軍區和列寧格勒軍區,再組建3個摩步師,同時將7個摩步旅擴展為摩步師,并單獨組建5個軍區級炮兵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