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遼寧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對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新篇章作出系統安排,特別是聚焦國家所需、振興所系、遼寧所能、未來所向,鮮明提出新時代“六地”目標定位,鼓舞斗志、催人奮進。沈陽市將全面貫徹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精神,制定出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實施意見及5個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及“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咬定目標不放松,敢闖敢干加實干,在遼寧打造新時代“六地”中當好“排頭兵”。
當好打造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地“排頭兵”
始終胸懷“國之大者”,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為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戰略提供強有力支撐。扛牢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清單化、項目化、工程化落實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5個實施方案,完善年度行動計劃和項目(任務)清單,謀劃和推進一批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引領性工程,不斷提升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的能力。聚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深入實施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及行動計劃,加快推動重大任務和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制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引領沈陽都市圈建設提質增效,堅持規劃共繪、交通共聯、產業共鏈、平臺共享、生態共保、文旅共建、社會共治,突出打造冶金新材料等五大產業生態圈和12條產業鏈,積極打造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東北振興發展重要增長極。
當好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排頭兵”
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統籌抓好創新空間、創新平臺、創新生態、創新人才工作,在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彰顯沈陽擔當。構建高水平創新空間,加快建設“一城一園三區多組團”科創空間,高水平建設渾南科技城,打造沈北科教融合園科創特區,提升國家級開發區創新能力,實施科創組團提質增效行動,高標準打造科創街區、科創園區。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做強遼寧材料實驗室、遼河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大學科技園和中試基地建設,提升沈陽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價值發現能力和產業孵化能力,支持企業創建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年底前各類科技創新平臺達到1500個。營造高品質創新生態,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提高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優化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健全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大對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企業支持力度,健全“股貸債保”聯動的金融服務體系,確保年底前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00家、科技型企業達到2.1萬家。引育高素質創新人才,深入實施“興沈英才計劃”,扎實開展“博士沈陽行”“市領導進校園”等活動,深化“帶土移植”引育工程,積極開展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試點,做好人才公寓建設、子女教育、醫療保健、父母養老等配套服務,建設青年友好型街區、人才成長型城市。
當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
新高地“排頭兵”
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持續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建設數字沈陽、智造強市,為維護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貢獻沈陽力量。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汽車、機床裝備、礦山裝備、電力裝備、通用機械等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開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應用,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不斷提高制造業能效水平。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積極培育高端裝備、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及醫療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部署智能網聯汽車、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元宇宙、基因與細胞等未來產業,大力發展儲能產業,堅持“源網荷儲”一體化和“風光氫”多能互補,引育領軍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儲能之都”。完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培育壯大“5+3+7+5”20條產業鏈,深入實施8條重點產業鏈市級“鏈長制”,培育具有影響力的“鏈主”企業,推動“12+24”頭部企業配套園區和重點特色工業園區滿園擴園,確保今年8條重點產業鏈規模突破8000億元。
當好打造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排頭兵”
錨定建設農業強市目標,建設大基地、培育大企業、發展大產業,著力構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新格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實施良田強基、良種賦能、良技示范工程,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深入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和種業振興行動,推動糧食生產規模化、機械化發展,確保正常年景下糧食產量穩定在80億斤以上。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產業聯盟,加快提升稻米、蔬菜、畜牧、漁業、花卉等產業鏈發展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都市休閑農業、民宿經濟、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打造食品工業大市,深入實施“三品一標”戰略,聚焦“8+N”產業領域培育壯大頭部企業,引進更多帶動性強、品牌附加值高的項目,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協同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動食品產業從種子到餐桌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深化農村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三大革命”,推動美麗庭院、美麗村屯、美麗田園建設提質擴面,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當好打造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
示范地“排頭兵”
推動文化、體育、旅游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市、體育強市和國際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質,高標準抓好王家灣、和平灣、西峽灣等35個核心發展板塊建設,深入實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動,開展城市精細化管理十大行動,優質高效推進街路更新、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等工程,不斷做實舒心就業、幸福教育、健康沈陽、品質養老等民生工程,開展攜手打造更加幸福美好家園專項行動,充分彰顯“煙火氣”“人情味”“國際范”。大力建設文化強市,實施“文化+”工程,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民族文化資源,推進“百館之城”“書香城市”“演藝之城”“創意沈陽”建設,深化英雄城市塑造,打造東北一流、全國知名的創意設計之都、優秀文化傳播高地。推進體育強市建設,做大群眾體育、做強競技體育、做優體育產業,抓住遼寧承辦第十五屆全國冬運會和沈陽作為主會場的有利契機,推動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全產業鏈發展,發揮好“三大球”等體育賽事綜合帶動作用,擦亮“賽艇之都”品牌。創新文體旅消費場景,圍繞“吃住行游娛購”等消費需求,發展首店經濟、夜間經濟、品牌經濟,推動沈陽方城創建國家5A級景區,依托老北市、中街、太原街等打造“24小時不夜城”,持續開展“你好,沈陽”全球推介活動,全面叫響“沈水之陽,我心向往”。
當好打造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排頭兵”
增強前沿意識、開放意識,加快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引領沈陽都市圈對外開放的中心城市。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深入實施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提升工程、物流樞紐提質工程、信息樞紐建設工程,聚焦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項目“謀立推建”。拓展開放通道,以加快臨空經濟區建設為重點拓展“空中”通道,以創建國家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為重點拓展“陸上”通道,以加強與港口城市陸海聯動體系建設為重點拓展“海上”通道,以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為重點拓展“網上”通道。做大開放平臺,堅持創新為本、項目為王,積極推進自貿區制度性創新,加強綜保區“保稅+”業態創新,推動沈陽經開區、沈陽高新區、輝山經開區等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進位升級,將中德園打造成為對外開放合作的國家級窗口,做強中日、中韓、中俄等國際合作園區。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推進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城市建設,深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拓展日韓、東盟、蒙俄等市場,做好“向北開放”大文章,在能源、糧食、汽車等領域深入謀劃、落地經貿合作項目,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
沈陽市將把黨的領導貫穿振興發展全過程,樹牢重實干、重實績、重擔當的鮮明導向,健全專班推進、定期調度、督查落實等工作機制,實化細化具體化各項措施,深化“四比四看”,強化“賽馬”比拼,全面激發廣大干部重振雄風、再創佳績的志氣骨氣底氣,推動形成爭先競進、共促振興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