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縣植保植檢站 李大華 孫建華
范縣以種植小麥、水稻、玉米為主,為促使范縣進一步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糧食附加值,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筆者提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內小麥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全年無霜期205 d,年平均氣溫13.5℃,年降雨量在600 mm 以上。土壤耕層深厚,在黃河沖積物上發育成潮土。黃河水灌溉,水資源豐富,溝渠配套,灌排方便,水質良好,未受到工礦企業的污染。
前茬作物收獲后,2~3 年深翻1 次,耕深25 cm,掩埋殘留作物秸稈;一般每667 m2施腐熟的農家肥1500~2000 kg,氮磷鉀為15-15-15 的硫酸鉀復合肥30 kg,硫酸鋅2.5 kg,然后再進行旋耕,整地。
選擇優質、抗倒、抗凍、抗(耐)病能力強、分蘗成穗率高的半冬性小麥品種,如百農207、周麥27、濮麥6311 等。
1.適期播種。稻茬麥最適播種期在10 月上旬。稻茬撒播麥共生期掌握在10~20 d,水稻收割時小麥應處于1 葉1 心至2 葉1 心期。播種過早,稻麥共生期過長,導致麥苗瘦弱、纖長,難以形成冬前壯苗,抗凍性差,不利于越冬;播種過晚,小麥苗小、根淺,水稻收割后暴露于地表,易失水干枯,造成缺苗現象。
2.適墑播種。它是保證稻田撒播小麥苗齊、苗全、苗壯的關鍵。播種時,土壤含水量應達到飽和狀態,撒播后應使大部分種子半籽入土(泥)。若田間積水過多,播種后種子易腐爛,不能出苗,所以應排干積水后再撒播種子;若田間含水量過低,播種后種子不能吸收足夠水分,造成出苗差,所以應在播種前澆水造墑。
3.適量播種。范縣稻田撒播小麥,每667 m2播種量應掌握在15~20 kg,每667 m2基本苗為 25 萬~30 萬。播種量過大易形成弱苗,分蘗成穗率低;播種量過小,導致群體降低,從而影響產量。
水稻收割前 7~10 d,趁墑情較好時每667 m2撒施有機肥500 kg、15-15-15 的硫酸鉀復合肥30 kg,可使麥苗早發,培育冬前壯苗,未能撒施基肥的地塊,水稻收割后要及時補施苗肥。
稻茬麥田雜草主要是硬草、豬殃殃,一般采取冬前化學除草。在12 月上旬,選擇晴朗無風天氣且近3 d 平均氣溫在10℃以上,于上午10 點至下午3 點噴藥。根據不同草相,每667 m2用10%炔草酯乳油15 g 對水30 kg 均勻噴霧,或20%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乳油20 g對水30 kg 均勻噴霧。
返青肥施用過早、用量過大是造成稻田撒播小麥后期倒伏、早衰的主要原因,因此,氮肥后移就成了奪取稻田小麥高產的關鍵措施。返青肥要看苗施肥,苗壯、苗齊可不施或少施,缺苗或麥苗瘦弱的地塊,應適當補施。
稻茬撒播麥由于播種量大,返青時根系相對少、下扎淺,麥苗相對弱,地下水位高,一般不澆返青水,視天氣、墑情只澆孕穗水。
1.農業防治。鏟除麥田周圍、路邊、溝邊的自生雜草,破壞病蟲滋生環境,減少病蟲菌源;適量播種,合理密植,建立合理群體結構,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合理灌溉,促使植株健壯生長,增強小麥的抗逆能力。
2.物理防治。采用太陽能殺蟲燈、黃色黏蟲板誘殺,人工拔除地邊、地頭、路旁、田間雜草與病株。
3.生物防治。小麥蚜蟲的天敵種類繁多,如瓢蟲、草蛉、蚜繭蜂、蚜小蜂等,要積極保護利用天敵,防治小麥蟲害。
4.科學安全用藥。防治白粉病,每667 m2用20%三唑酮乳油30 g 或30%吡唑醚菌酯可濕性粉劑20 g,對水30 kg 均勻噴霧;防治赤霉病,在小麥齊穗-揚花初期,每667 m2用25%戊唑醇懸浮劑20 g 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 g 或25%丙環唑乳油20 mL,對水30 kg均勻噴霧;防治紋枯病,每667 m2用5%井岡霉素水劑100 mL 或25%丙環唑可濕性粉劑30 g 或30%吡唑醚菌酯可濕性粉劑20 g,對水30 kg 均勻噴霧。防治蚜蟲,每667 m2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 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0 g 或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0 g,對水30 kg 均勻噴霧。
采用聯合收割機適宜收獲期為完熟初期,小麥秸稈全部還田,割茬高度不高于15 cm。綠色食品原料專用小麥要單收、單打、單運、單儲,嚴防混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