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這是事關全局、影響深遠的重大判斷和戰略部署,為我們進一步加快工業化步伐,推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奮進新征程,我們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深刻認識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準確把握淮安正處于工業化加速期的階段特征,堅定不移把壯大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強市道路,全力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集聚區,引領淮安高質量跨越發展。“十四五”期間,將加快構建富有淮安特色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和產業集群;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爭取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與全省保持同步。
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我們將按照“科創賦能、智匯淮安”發展思路,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為引領,全鏈優化創新生態,全速集聚創新要素,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產業創新中心、長三角北部創新要素集聚高地和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示范標桿。
構建“1135”創新圖譜。堅持規劃引領、高點定位,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產業布局,積極構建“一核、一廊、三區、五基地”創新圖譜。“一核”即充分發揮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創新之核”作用,促進產教融合、校地合作、協同創新,為科研機構提供小試、中試空間,加快建成省內領先、國內知名的科技服務業集聚區和創新創業引領區。“一廊”即結合各縣區產業發展定位,在寧淮沿線重點建設8個科技產業園區、20個科創綜合體,逐步形成蘇北地區有影響力的寧淮科創走廊。“三區”即推動經開區、高新區、農高區三個國家級園區創新發展、爭先進位,不斷提升承載能力,集聚更多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全力打造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集聚地。“五基地”即重點打造新材料、凹土、石油機械、儀器儀表和教育體育裝備五個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加快形成在國內有競爭力、影響力的優勢產業基地。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機制,打通“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梯次升級路徑,壯大創新型企業集群。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財政獎補、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支持,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建好研發平臺,促進市域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推進成熟產業高端化制造,聚焦食品、新材料、凹土、紡織服飾、綠色建材等產業,分類推進企業轉型發展,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打造高科技生產基地,深化與科技資源富集地區合作,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組建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聯盟,探索“研發孵化在飛地,產業化在本地”的協同創新發展模式。堅持引進、培養、服務多策并舉,深入實施“333”產業人才集聚行動,積極打造長三角北部人才發展福地、產才融合高地。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堅持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淮安轉型跨越的關鍵增量,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產業數字化步伐,全力推進制造業、農業和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深入實施“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應用升級工程,扎實開展“千企問診”“千企上云”“千億投資”“百企示范”等行動,推動中天精品鋼簾線、臺華新材料、慶鼎精密電子、南高齒等項目建設“燈塔工廠”“黑燈工廠”,確保到2024年底,實施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項目1500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0%以上。加快數字產業化發展,圍繞基礎軟件、支撐軟件、應用軟件開發,引培并舉發展一批軟件服務優秀供應商,打造一批優質網絡服務平臺,促進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一批新興數字產業加快發展,不斷豐富數字經濟應用場景。
產業集群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集群化是產業邁向大而強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我們將充分把握產業集群演進規律,主動對接國家、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把重特大項目攻堅作為關鍵舉措,著力抓招商、培企業、延鏈條、建平臺,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根基,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構建綠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術、新型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群,成為國內一流的綠色食品產業基地、長三角地區新興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省內有重要影響力的特色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全省一流的化工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基地,以及全國知名的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型藥物產業制造中心。
著力提升產業招商質效。招商引資是擴大總量、提升質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2021年以來,我們充分發揮市縣主要負責同志“一號招商員”作用,積極構建“全域發動、專業主攻、高位推動”的工作格局,招商工作實現“整體起勢”“突破成勢”。2022年以來,新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超500個,協議引資額2700億元,其中百億級工業項目4個、50億級17個,極大地提振了全市上下抓招商、抓發展的信心。我們將繼續把招商引資作為頭號工程,圍繞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重點招商區域,放大臺資高地品牌效應,用好寧淮、淮昆合作機制,堅持全方位“走出去”和高水平“請進來”相結合,全面提升精準化、專業化、市場化招商水平,努力實現項目招引數量和質量雙提升,力爭在引進投資超百億元、超50億元基地型項目龍頭型企業上實現更大突破。
不斷壯大骨干企業梯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實現更大發展、發揮更大作用。”企業是產業發展的核心主體。我們將在落實好各級各類助企紓困政策,幫助企業穩定發展預期的同時,積極培大育強骨干企業。重點培育百億級企業,“一企一策”打造專屬“政策包”,有效保障要素需求,支持企業通過加強技改、兼并重組等途徑做大做強,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鏈主”型企業、頭部企業。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健全扶持保障中小企業政策法規體系,強化全方位全鏈條服務,打造一批細分市場“隱形冠軍”和產業鏈“配套專家”。精準培育上市企業,完善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加強政策宣傳和業務輔導,幫助企業登陸高層次資本市場。
加快產業鏈式集群發展。隨著一批龍頭型項目的落地,淮安主導產業發展之“錨”初步形成。我們將以此為依托,加強前瞻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加快提升鏈式和集群發展水平。一方面,圍繞“縱向一體化”,科學制訂產業鏈圖譜,明確重點招商企業目錄,著力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提升產業鏈整體水平。另一方面,圍繞“橫向一體化”,加快建立以龍頭企業為牽引,骨干企業為支撐,關鍵零部件企業、科研院所、檢測機構、設計研發機構等多方機構共同參與的產業生態聯盟,提升本地化協作配套水平。“十四五”期間,將形成綠色食品、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金屬新材料、化纖新材料、玻纖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等八個先進制造業集群。
積極推動開發園區高質量發展。開發園區是產業發展的主陣地、改革開放的主平臺。我們將確立考核排名進位爭先、產業實力壯大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提升、科技創新能級提升、經濟效益貢獻提升的“一爭先、四提升”目標,創新落實去行政化、人事薪酬制度、“放管服”全鏈賦權等改革舉措,加快建設功能園區、智慧園區、花園式園區,推動淮安經開區進入全國30強、淮安高新區進入全國百強、漣水縣開發區創成國家級經開區,力爭在五年內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制造業產業貢獻度占到全市70%以上,成為體制機制的創新區、高端制造業的引領區和綠色發展的示范區。強化要素保障,深入開展低效用地和空間的整合利用。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施策,科學確定各開發園區生產用地、生態用地、生活用地范圍,加快整合低效閑置資源,強化“畝均論英雄”導向,更大力度開展“騰籠引鳳”,為實體經濟發展留足空間,進一步提升園區的承載能力、集聚水平和產出效益。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我們將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環境是金”工作導向,秉持101%服務理念,瞄準“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務環境最優、辦事效率最高”目標,傾力打造全國一流、全省領先的營商環境,為高質量跨越發展營造最佳的產業生態。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堅定不移持續深化改革,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堅持放管結合,落實好《淮安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若干措施》,一體推進、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對標一流營商環境標準,健全體制機制,再造審批流程,優化服務保障,打造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營商環境。堅持提速提效,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在重大工程建設領域全面推行“并聯審”“容缺辦”,實現重大項目“五證聯發”“拿地即開工”常態化,進一步跑出淮安項目建設“加速度”。堅持便民惠企,推進商事制度、“一件事”、財政獎補集成服務等改革事項,推行涉企經營許可證照聯辦、一件事一次辦、更多優惠政策免申直補等,讓市民和企業更有獲得感。
提升資源要素供給能力。堅持集約、高效、智慧、綠色發展導向,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以高質量要素供給推動高質量跨越發展。加大資源整合、共享力度,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要素保障機制。堅持內挖潛力、外拓空間,不斷充實用地、能耗、環境容量、水電氣等指標在內的要素統籌庫,各縣區園區都儲備500畝以上集中連片工業用地,變“項目等地”為“地等項目”。系統謀劃科學布局危廢處置、印染、鑄造、電鍍等功能性配套,為項目落地、企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優化產業發展生態,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培育一批高知識含量、高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企業,拓展產業增長空間和增值能力。
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牢固樹立大市區理念,堅持精明增長、匠心營城,不斷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和輻射力。堅持做強功能、提優品質,加快建設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打造長三角北部消費中心、長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突出抓好大運河“百里畫廊”建設,加快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標志城市;充分發揮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首提首倡城市作用,加快建設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城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江淮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同時完善與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公共服務功能。做優“學在淮安”品牌,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建好全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實驗區,打造現代化教育強市;做優“醫在淮安”品牌,持續深化綜合醫療改革,與上海、南京等地優質醫療資源加強對接,推進高品質醫療資源共享,打造蘇北區域醫療高地;擦亮“偉人故里、運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張城市文化名片,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做優賽事淮安品牌,辦好淮安馬拉松等高品質體育賽事活動,加快建設體育名城。努力讓城市更加宜業宜居,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廣大投資創業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和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