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震(南京市棲霞區馬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蘇 南京 210049)
痹證是中醫病名的一種。現代醫學中,常見的疾病主要包括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和痛風等疾病引發的關節腫脹、疼痛和畸形等癥狀[1]。祖國中醫認為痹證是由于正氣不足,寒、風、濕、熱等邪氣乘虛而入,滯留于經脈和關節等部位中,導致機體經脈痹阻,是一種不通則痛的病證。同時也是內科中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2]。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與氣候條件、體質因素、生活環境以及患者的飲食有關。患者主要表現為肢體肌肉和關節疼痛、酸楚麻木,同時因關節腫大和僵硬使關節出現屈伸不利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為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3-4]。西醫在治療痹證時,主要以消除炎癥和緩解疼痛,但效果單一,且停藥后復發幾率較高[5-6]。因此,我院現將中藥獨活寄生湯用來治療痹證,從標本兼治的中醫理念出發,提高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痛苦,具體方法實施如下。
1.1 基礎資料 對我院于2018年1月-2021年10月期間收治的106例痹證患者進行研究,研究時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106例痹證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患者53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7例,年齡范圍在50-78歲之間,均值(63.19±4.37)歲;實驗組:男性24例,女性29例,年齡最小52歲,最大80歲,均值(63.34±4.30)歲。組間患者基礎資料相似(P>0.05),具有統計性。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此次研究,患者已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對研究藥物無過敏反應者;②依從性較好者;③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對痹證診斷標準:肢體疼痛、關節疼痛、肌肉疼痛、關節屈伸不利。
排除標準:①80歲以上高齡患者;②合并嚴重精神障礙者;③需進行手術治療者。
1.3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治療。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產品規格:75mg*20顆)用法用量:餐前空腹服用。每日一次,每次一粒。連續服用2周。
給予實驗組患者中藥湯劑獨活寄生湯進行治療。獨活寄生湯藥方組成為:獨活9g、杜仲6g、桑寄生6g、牛膝6g、秦艽6g、細辛6g、肉桂心6g、茯苓6g、防風6g、人參6g、川芎6g、芍藥6g、甘草6g、當歸6g、干地黃6g,加水一斗煎煮,然后去渣取汁3升,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治療14天。
1.4 指標觀察和分析
1.4.1 對比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在治療前后的分值變化。主要包括:四肢疼痛、關節酸脹、面色蒼白。最高分為4分,最低分為0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中醫癥狀越輕。
1.4.2 根據數字疼痛量表(NRS)比較疼痛分數在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一周、一個月的變化。
1.4.3 記錄兩組患者生化指標進行數據計算。主要包括: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類風濕因子(RF)。
1.5 統計學方式 取專業統計軟件SPSS24.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以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以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差異較小(P>0.05);實驗組治療后各項癥狀積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具有比較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四肢疼痛 關節酸脹 面色蒼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53 2.79±0.24 0.59±0.28 2.94±0.15 0.62±0.30 3.07±0.20 0.62±0.18對照組 53 2.83±0.20 1.58±0.34 2.88±0.22 1.71±0.35 3.11±0.15 1.84±0.53 t 0.9321 16.3634 1.6405 17.2141 1.1648 15.8678 P 0.3534 0.0000 0.1039 0.0000 0.2468 0.0000
2.2 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一周以及一個月后,實驗組患者疼痛水平較對照組疼痛水平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分數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分數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周 治療1個月實驗組 53 6.34±1.07 1.89±0.78 1.34±0.77對照組 53 6.54±1.02 3.54±0.95 2.12±0.72 t 0.9849 9.7725 5.3866 P 0.3269 0.0000 0.0000
2.3 生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生化指標無差異(P>0.05);實驗組治療后生化指標數值較對照組生化指標更低,差異對比性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血沉(mm/h) C反應蛋白(mg/L) 類風濕因子(I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53 79.27±6.18 30.62±2.51 38.73±12.07 21.76±5.94 167.37±41.41 118.38±31.23對照組 53 81.36±6.79 53.28±3.47 40.25±13.92 28.37±9.47 165.49±42.17 131.72±15.13 t 1.6572 38.5200 0.6006 4.3047 0.2316 2.7986 P 0.1005 0.0000 0.5494 0.0000 0.8173 0.0061
痹證在臨床上有著反復發作或者漸進性發作的特點[7-8]。部分痹證患者在積極治療以后,癥狀可得到緩解或恢復,但也存在小部分患者因多種原因導致治療結果不理想,痹證未能痊愈,逐漸形成慢性病證,不僅增加治療難度,還會加重對患者軀體和生活的影響[9-10]。
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主要用于治療急性、慢性風濕病,骨關節炎及肩周炎等疾病,其具有鎮痛、解熱和抗炎作用,可緩解各種關節炎和中度疼痛。主要是通過阻斷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的轉化,同時促進花生四烯酸和甘油三酯的結合,降低花生四烯酸的濃度,抑制白三烯合成而發揮藥效[11-12]。雖然西藥在臨床上見效較快,但其治標不治本,無長期作用,患者停藥后仍然會出現關節疼痛等問題。而中醫在治療痹證時方法較多,可通過中藥湯劑、針灸療法、針刺拔罐法等方式治療。其中中藥湯劑應用更為廣泛,方法簡單,效果更好,可起到標本同治的作用。獨活寄生湯具有祛風濕、止痹痛、補肝腎、益氣血的功效,由獨活、桑寄生、牛膝、杜仲、細辛、茯苓、秦艽、防風、肉桂心、人參、川芎、甘草、芍藥、當歸、干地黃等藥方組成,可以有效地削弱痹證的疾病活性,預防關節畸形的發生。同時在現代醫學中,獨活寄生湯還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促再生的功效,在痹證中有著較好的療效,對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有顯著效果[13-15]。在本次研究中,采取獨活寄生湯的實驗組患者中醫癥狀改善更明顯,同時疼痛程度與采取西藥治療的對照組之間差異明顯,生化指標也得到明顯改善,以上數據可有效驗證獨活寄生湯對痹證患者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對痹證患者進行臨床診療時,可將獨活寄生湯應用于其中,研究表明,其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可明顯改善痹證患者生化指標和臨床癥狀,治療方式可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