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蘭,于建鋒,季艷,張麗,彭飛,吳煒,朱敏,陶燕華,莊向東,黃春裕(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中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3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是最常見的卒中類型,占我國腦卒中的69.6%-70.8%[1]。基層醫(yī)院大部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未行溶栓等處理,為減少殘疾率,筆者團隊通過針刺加藥物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同時進行氫質子磁共振波譜(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分析,分析病情,判斷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0月-2022年6月在南通市通州區(qū)中醫(yī)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未溶栓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72.5歲;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73.1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表1 兩組患者性別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年齡比較(±s,歲)
表2 兩組患者年齡比較(±s,歲)
注:經t檢驗,P>0.05。
組別 例數 平均年齡 P治療組 30 72.5±10.61 >0.05對照組 30 73.1±8.87
1.2 納入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中風”[2],臨床癥狀:突然發(fā)生口眼?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強,半身不遂,舌質紅,苔薄白,脈細數。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1]主要表現(xiàn):①發(fā)病時間≤48小時;②有明顯新出現(xiàn)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4分;③頭顱MRI或頭顱CT證實基底節(jié)區(qū)有梗死病灶;④未經溶栓或取栓治療;⑤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大面積腦梗死而生命體征未平穩(wěn)者;②頭面部大片皮膚感染或病變者;③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或腦出血者;④伴有嚴重的心、肝、肺、腎、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⑤精神異常而不能配合治療者。
1.4 治療方案 兩組患者均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調節(jié)血脂、調控血壓和血糖等常規(guī)基礎治療,同時予依達拉奉右莰醇30mg,加入生理鹽水100ml靜滴,一日兩次,療程兩周。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頭皮針治療,選穴:四神聰、百會、本神、風池、風府,留針20-30分鐘,療程兩周。
1.5 療效評定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行部分NIHSS評分(見表3),兩組患者治療前均行氫質子磁共振波譜分析,采用Philip Signa Workstation-4.0版Functool Spectroacopy-2D Brain分析軟件,自動分析計算N-乙酰天門冬氨酸(NAA)、總肌酸(Cr)、膽堿化合物(Cho)所對應的化學位移處的波峰面積積分,以此作為這些化合物濃度的相對定量值[3]。
表3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部分評分)
1.6 臨床療效比較 本研究主要參照國外公認的尼莫地平療效評定標準,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療效等級分別用痊愈、顯效、有效及無效表示。痊愈:療效指數大于等于90%;顯效:療效指數大于等于70%,小于90%;有效:療效指數大于等于30%,小于70%;無效:療效指數小于30%。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3.0分析和處理研究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兩組之間的療效對比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的指標對比進行t檢驗,以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和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對比 對比分析兩組之間的療效等級,治療組顯效率為50%,總有效率93.3%,對照組顯效率為40%,總有效率為83.3%,兩組之間的療效有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見,治療組療效更佳。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治療前對比 兩組治療前MRS比較,兩組病灶側大腦NAA、Cr、Cho值無差異(P>0.05),證實治療組與對照組有可比性。結果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MRS比較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因復雜,梗死部位不同,臨床表現(xiàn)也不同,本研究急性缺血腦卒中主要指基底節(jié)區(qū)腦血栓形成,因大腦中動脈深穿支管腔狹窄、閉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使腦組織出現(xiàn)缺血、缺氧性壞死,出現(xiàn)言語不利、偏癱、口角?斜等癥狀,一般治療以對癥支持為主,特殊治療抗栓、腦保護等。即使早期積極處理,仍有50%以上的致殘率,40%的復發(fā)率[4]。為提高臨床療效,采用針藥結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未溶栓患者,經觀察,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屬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中風病”范疇,中風的發(fā)生,多在內傷積損的基礎上,復因外邪觸發(fā),臟腑陰陽失調,內風旋動,夾痰夾火,橫竄經絡而發(fā)病。研究顯示,在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病情平穩(wěn)的前提下,針刺介入的時間越早,療效越好[5]。針刺頭部穴位可擴張病灶周圍血管,建立側支循環(huán),改善腦細胞的營養(yǎng)狀態(tài),恢復腦功能,還可誘導神經的再生,促進脊髓運動神經元的可塑性變化,提高再生神經的協(xié)調性運動支配能力,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6]。頭皮針選穴四神聰、百會、本神、風池、風府。四神聰穴位于頭頂,中醫(yī)認為“頭為身之元首,是氣之精明,是諸陽之會”,若頭部出現(xiàn)病癥,全身皆有可能會出現(xiàn)氣血變化,刺激四神聰穴,可達到調節(jié)全身氣血,調理器官功能的效果[7]。四神聰穴在百會穴前后左右四處,最早記載于醫(yī)典《銀海精微》“神聰四穴,理頭風目眩,狂亂瘋癇,針入三分”。百會穴位于督脈,“百脈之會、百病所主”,“腦為髓海”。百會為五經之會,貫達全身,為全身經氣匯聚之處,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其對調節(jié)全身陰陽平衡有重要作用,有醒腦開竅、安神定志、升陽舉陷、通督作用。臨床研究表明,針刺四神聰、百會等頭部穴位可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細胞聚集狀態(tài),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腦血流循環(huán);此外還可以抑制炎性反應,抑制ILs合成和分泌,促進IL-10表達,從而促進神經元修復[8]。本神穴位于前發(fā)際上0.5寸,具有安神利腦、開竅醒腦等功能,是治療腦血管病、神經衰弱、失眠、癲癇等神志病的要穴。風池穴位于頭頸部,善治一切內風和外風病癥。風府穴是直接與腦相關聯(lián)的腧穴,針刺該穴可以調節(jié)髓海虛實,活血行氣。綜上,風池、本神清利頭目,祛風健腦;百會、風府、四神聰通督養(yǎng)髓,安神益智。祛邪與扶正共舉,經絡與八綱辨證并用,以期中風之愈。
依達拉奉作為一種強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劑,其可以順利通過血腦屏障,并且能夠使得細胞膜的氧化程度被抑制,減輕氧自由基對腦細胞的損傷,從而起到保護腦細胞的作用,而新一代復方依達拉奉,依達拉奉右莰醇注射液,作為2020年我國上市的國家一類創(chuàng)新藥物,由依達拉奉與右莰醇以4∶1的配比組成,右莰醇的優(yōu)勢在于,其能有效抑制炎癥細胞因子,阻止氧自由基與炎癥細胞因子的相互作用,進一步起到保護腦細胞的作用[9]。針刺與藥物結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相得益彰。
MRS技術是一種利用磁共振現(xiàn)象和化學位移作用進行一系列原子核和化合物分析的MRI新技術。其應用使無創(chuàng)性的動態(tài)觀察腦梗死細胞代謝的變化成為可能[10]。H-MRS測定的NAA由神經元線粒體合成后,分布于其胞體和突起中,直接反映神經元功能狀態(tài),是神經元密度的標志物,腦缺血時神經元代謝被抑制致NAA大量減少,NAA耗盡則提示梗死不可逆轉。對NAA峰的監(jiān)測也是評估腦梗死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Cho其峰值高低由膜磷脂中的膽堿及作為神經透質的乙酰膽堿濃度決定。Cr常被用作內標衡量其他代謝物含量[10]。本研究對所有患者均行頭顱磁共振波譜分析,結果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病灶側大腦NAA、Cho、Cr無明顯差異,為證實針藥結合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奠定基礎。本研究下一步將增加樣本量,繼續(xù)研究兩組治療前后頭顱磁共振波譜變化,為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預后提供更多有利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