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文
人文社科類的本科專業選擇,并不能決定以后擇業。不要把選專業這件事看得太過重要、太過儀式化,選自己感興趣的就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是一個藝考生,學習音樂(鋼琴作曲)專業。高考在考了音樂學統考后,我報了兩三所高校的編導類校考。轉眼暑假結束,作曲專業競爭激烈錄取名額又少,我冥冥中被錄取到了華北一所省重點綜合性高校里,念戲劇影視文學專業。
大學專業課程有美學原理、西方電影史、中外戲劇史、影視劇作法、影視作品分析、視聽語言等。我最有興趣的一門課程是專題片制作,主講陳老師來自電視臺,是一名頻道總監,同時兼任我校課程授課。他的課上,講的都是實用干貨,比如:攝像機如何架設機位,構圖取景應該注意什么,剪輯景別切換如何保持節奏等。有一次,同學提交的分鏡頭作業有許多問題,老師并沒有批評,而是和大家一起在課堂上分析問題所在。老師十分有耐心,會當場把作業存在的問題提綱都打在PPT上,這是我求學生涯中罕見的可貴場景。
大學畢業時,我越學越覺得自己的淺薄。藝術遠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說的唱唱跳跳、寫寫畫畫、樂一樂,它的艱深不亞于任何一門自然科學,好多文獻每個字你都認識,但你完全讀不懂它在說什么。只是在平凡人眼里,人文學科“無用論”甚囂塵上。對此,某位老師說,自然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人文社科發展千年如一日。自然科技無論如何發展,都無法超脫于人文社科制定的規則運轉。
有不少學弟學妹關心就業情況,實言相告,“和多數專業一樣,不太理想”。并不是學了這門專業,就一定可以做職業編劇、影評家。如果對世界規則的感知遲鈍,對人文思想和人的情感也沒啥感受力,又不太關心“人”本身,那么我不太建議讀這門專業。
也不是不讀這門專業,就沒有成為編劇,甚至劇作家的可能。現實是,半數職業編劇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來自于五花八門的專業,什么園林景觀、心理學、會計、歷史、哲學等。甚至中學畢業都能當編劇——這個還真不是我吹牛,比如指點過我的蘆葦老師就是中學學歷,他的代表作《霸王別姬》《活著》相信很多人都如雷貫耳。
還比如,自文藝復興以來編劇界“天花板大神”莎士比亞,也只是中學學歷,他并沒有上過任何大學,甚至不知道波西米亞是個中歐內陸國,沒有海岸線。每讀莎翁作品,都有通曉地理的人在指責他缺乏地理常識。事實上莎翁并不熱愛寫戲,他更喜歡寫十四行詩,寫戲只是為了謀生養家,可未承想他寫著寫著竟然成了劇院股東,成了名副其實的“環球劇院”老板。
可見,人文社科類的本科專業選擇,并不能決定以后擇業。各位學弟學妹,不要把選專業這件事看得太過重要,太過儀式化,選自己感興趣的就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