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屬于當前農業發展中的一種重要糧食作物,我國的水稻整體產量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水稻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優質水稻種植模式不斷出現。水稻在種植階段受到病蟲害等的影響,有關人員研究了馬鈴薯的輪作種植技術,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主要圍繞水稻-馬鈴薯輪作技術來展開,分析具體種植要點,致力于實現高產效果。
關鍵詞:輪作種植模式;水稻作物;整地工作;種子處理;病蟲害防控
針對馬鈴薯、水稻作物,開展輪作種植技術,促進兩種作物達到高產的效果,同時還能控制農藥、化學的實際應用量,打造水稻、馬鈴薯相互促進的循環種植狀態。有關種植人員要密切關注兩種作物的種植特點,充分應用土地資源,增加糧食的種植面積,促進種植戶的收入得到增長,培育出優質的馬鈴薯,得到綠色的水稻產品,提升農業經濟水平。
1水稻-馬鈴薯作物輪作種植的優勢
馬鈴薯是公眾餐桌上的一種重要食材,其屬于茄科草本植物,這種作物展現出菜糧兩用的特征。馬鈴薯比較喜歡溫度較低的天氣,通過實踐可以看出,10~20℃的溫度比較適宜馬鈴薯生長。在貴州地區,人們經常開展冬季耕作,在其他季節進行其他非茄科的輪流種植,這樣不但能夠很好地改善土壤,還能控制后續的病蟲害問題。對于馬鈴薯,其經常和蔬菜、水稻進行輪作種植。馬鈴薯中含有抗氧化物質,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長時間食用馬鈴薯,可以減少人體中的自由基,提升人們的免疫力,同時還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當前,人們更加注重身體健康,水稻-馬鈴薯輪作方式得到廣泛應用。
1.1減少馬鈴薯晚疫病出現的可能性
對于一些優質的馬鈴薯,其生長階段很可能患上晚疫病,從而導致作物的實際生產量、品質降低。因此,冬季種植馬鈴薯,并結合水稻進行輪作種植,可以很好地預防晚疫病[1]。
1.2有助于填補市場空缺
通常情況下,馬鈴薯主要在8~10月份開始收獲,2~8月份市場上馬鈴薯的數量相對不足,且其品質相對較低,銷售價格比較高昂。這一階段,普通老百姓開始減少馬鈴薯的攝入量。馬鈴薯-水稻輪作不僅能獲得優質水稻,還能保證馬鈴薯供應量不足的情況得到改善,有助于提升種植戶的實際效益。
1.3有助于改善種植環境
種植水稻能夠改善土壤狀況,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讓土壤更加透氣,這樣土壤的養分能夠高效轉化,為馬鈴薯的種植創造有利的條件,增加兩種作物的實際生產量,避免更多病害出現[2]。
2水稻種植技術
2.1地塊
種植階段,應該考慮地勢問題,盡量保證地勢較高、排灌水便捷的種植區域,同時要具有足夠的光照,最好屬于輕質的沙壤土。觀察雨季特征,選擇大雨情況下不容易遭到浸泡的區域,如果地塊受到嚴重的浸泡,大量秧苗就會遭到生物啃食。另外,長時間出現積水現象,也會不利于水稻秧苗的氧氣流通,所以要盡量選擇長期比較干旱的地塊,防止水稻出現產量降低的情況。
2.2選種、種子處理工作
要結合當地氣候條件,選取具有較強病害抵抗能力的優質品種,同時也要具備倒伏抵抗能力,選擇中熟品種,保證其遺傳背景存在著較大差異,病蟲害問題少,不使用轉基因種子,這樣既能夠保證馬鈴薯合理種植,還能夠保證作物的產量。在貴州荔波縣,最好的品種有金優785、泰優99等,其抗逆性好,比較適應本地區的海拔高度。選擇完種子之后,接下來是浸種操作,時間控制在24h,進行浸種工作時,要盡量使用干凈的水桶來浸泡,將種子全部撈出來之后,應用井水進行沖刷,沖刷2次即可,然后將種子放到網絲袋等工具中,將種子吊起來,避免出現積水的情況[3]。
2.3播種工作
在播種工作開展之前,要先整理秧床,最好選擇排灌水比較便捷的稻田,耙漚之后,整理秧廂,長、寬、高分別為5~8m、1.4m、5cm,將附近的四邊溝、廂溝開辟好之后,保證廂面處的漬水能全面排放出去。嚴格篩選秧盤,適合應用434孔塑盤展開育秧工作,每667m2需要安置60塊秧盤。在秧廂處,噴灑促使秧苗強壯的藥劑,667m2的使用量為0.5kg,保證土壤中充分混合藥劑,鞏固泥漿并放置秧盤,實現壓平、壓實操作。如果泥漿處于灌滿的狀態,需要刮除干凈多出來的泥漿,經過預先處理后的水稻種,在盤孔內規范放置,然后多次刮除盤面上的泥漿,保證整體盤孔處于分離的狀態。在水稻品種中,雜交與一般優質品種不同,每孔分別為1~2粒、3~4粒。當完成播種工作之后,需要蓋農膜,避免受到雨水的沖刷,與此同時,要將農膜的兩側打開,以達到通風降溫的效果,更好地保護谷芽。
2.4除草工作
播種工作完成后的2~4d,每667m2使用芐·哌可濕性粉劑,質量分數為17.2%,應用量為200~250g,或者可濕性粉劑采取芐嘧·丙草胺,質量分數為40%,應用量為60~70g,兌45kg水,然后進行噴霧。藥劑施加后的3d內,要確保畦面為濕潤狀態,但是田面不能存在明水,田溝內要存有淺水,田畈表面要避免干燥狀態,再進行后續管理操作[4]。
2.5合理拋栽、密植
秧苗成長一段時間后,需要第一時間進行拋栽處理。如果苗齡比較長,植株比較壯大,根系發達,在拔出秧盤時,很可能對根系造成不良影響,阻礙秧苗的后期生長。因此,需要觀察葉齡,當達到3.5~4.5葉齡時,要展開秧苗的拋栽工作。拋栽期間,需要掌握土壤的肥沃情況,從而設置科學的拋栽安排工作。在肥力比較好的土壤中,以常規稻為例,每667m2拋栽的實際密度為(2.2±0.1)萬穴,如果肥力比較差,密度值為(2.6±0.2)萬穴。
2.6水肥管理
根據種植地的特點,每667m2需要施加腐熟農家肥料,具體應用量為150kg。觀察秧苗,當達到3~4片葉時,要施加尿素,用量為5kg,當秧苗長到5~6片葉時,需要施加尿素、鉀肥,應用量分別為12kg、7kg,也可以應用另一種方案,也就是使用復合肥、尿素,應用量分別為15kg、5kg。當生長到脹胎期,每667m2施加尿素3~5kg,并使用鉀肥肥料,其應用量為5kg。
為了做好水分管理工作,要聯系水稻作物的生育期特征來實施相應工作,進行水層的有效調節,科學灌溉水資源,定期展開曬田工作,節約應用水資源,提升環境的溫度。開展插秧工作時,處于緩苗期時,為了創建深水層來達到護苗的效果,水層的深度為4~5cm。在分蘗前階段,要留有淺水層,保證水層深度大約為3cm;在分蘗中后階段,灌溉模式要選擇干濕交替的形式,觀察全田總莖數,每平方米如果具體達到520個,要第一時間進行排水工作并曬田處理,避免出現無效分蘗的情況。拔節階段,特別是孕穗前期,土壤需要保持濕潤的狀態,打造良好的通氣環境,后期應根據實際情況設立淺水層,注意抽穗前期,5~15d內,要保留淺水層。在其他時間段內,灌溉時主要采取間歇性濕潤模式,管水方式應合情合理,依照陳水情況,從而調節新水,確保地上、地下能夠具有良好的生長條件。在抽穗開花階段,灌水工作設置為間歇形式,注意孕穗期,灌溉水深要合情合理,具體要超過10cm,避免水稻作物因為水分的缺失而生長受損。
2.7病蟲害預防治理工作
2.7.1稻飛虱及矮縮病
近幾年,黑條矮縮病的發生比較嚴重,并以病毒傳播的途徑來擴大影響范圍,比如,白背飛虱等。對于每667m2種植區域,使用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其質量分數為50%,兌水處理后得到1500~2000倍溶液,或者使用螺蟲·呋蟲胺懸浮劑,其質量分數為30%,兌水處理后得到1000~1500倍溶液,然后均勻展開噴霧操作,當水稻長到3~4片葉子時,開始展開噴施工作,每隔10d噴施1次,這樣能夠有效消殺稻飛虱,從而更好地避免矮縮病的出現。
2.7.2紋枯病
每667m2使用井崗霉素水劑,質量分數為5%,將其配成1000~1500倍溶液,或者選用井岡·蠟芽菌懸浮劑,得到3000倍的溶液,把握好天氣情況,最好保證施藥時間選在雨后的晴天,或者保證藥劑施加之后的2h內不會出現大雨。
2.7.3稻瘟病
為了預防稻瘟病,每667m2可以使用甲硫三環唑懸浮劑,質量分數控制在41%,兌水處理得到600~800溶液,也可以采用稻瘟靈乳油,質量分數為40%,形成600~800倍的溶液,然后展開均勻噴灑工作。若病害情況比較嚴重,需要2d展開1次噴施工作,無論是葉子的背部還是葉子的葉面,都需要均勻噴灑藥劑,保證病害及時被清除。
2.7.4稻縱卷葉螟
每667m2使用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質量分數為20%,形成3000倍的溶液,也可以采用殺蟲雙水劑,其質量分數為25%,兌成600倍的溶液,應用常規的手段展開藥劑噴施工作。
3馬鈴薯種植技術
3.1選擇品種
冬日輪作馬鈴薯這一作物之前,需要落實好各項準備工作,要以高產為目標,保證其適應性廣泛,選擇的品種要具有強抗病能力,比如,費烏瑞它、荷蘭十五號等,有關人員選擇應用脫毒種薯,實際增產效果比較優良。在處理完馬鈴薯的種子之后,需要在種植前引進工具,展開切塊工作,為了對切好的薯塊進行消毒,可以購置高錳酸鉀溶液,質量分數為0.1%,然后將薯塊浸泡在溶液中,大約保持20min,也可以選擇甲醛,形成200倍的水溶液,將薯塊放置于其中浸泡5min。完成馬鈴薯消毒處理之后,需要采取催芽舉措,為了快速催芽,一方面應用覆膜的手段,一方面應用溫室的形式,等到其長芽之后,就能在目標地點種植[5]。
3.2整理地塊
選擇稻田時,應選擇具有豐富有機質的地點,保證排水、灌水便捷,土壤肥沃且流通性好。在輪作時,要格外關注馬鈴薯的水稻灌溉工作,應選擇水源充足并且營養豐富的區域,實現馬鈴薯作物的高產種植工作。所選擇的馬鈴薯種植地點要排水便利,如果馬鈴薯受到積水的影響,其根部就會被破壞而逐漸腐爛。所以,優選種植地點,種植前做好整地工作,規劃種植模式,采取單畦雙行的形式,擺種期間,需要規范行距、株距,其數值分別為40cm、25cm。
3.3田間管理
馬鈴薯的田間管理工作內容相對比較多。首先,要施加足量的基肥,要聯系稻田的肥力情況,遵循產量要求,一次性保證基肥施加量到位,不進行肥料的追加,主要采用有機肥,將化肥作為輔助用料。檢查田塊的肥力,如果屬于中等肥力,每667m2需要施加腐熟的農家肥,應用量為1000kg,采取硫酸鉀形式的復合肥料,應用量為50kg,然后再施加鉀肥,應用量為15~20kg。進行播種工作時,將肥料施加在種薯的中間,避免肥料產生更多的影響。作物收獲前的1個月,通過在植株處施加專門應用的葉面肥,有助于提升后續的產量。肥料施加之后,對于已經處理妥當的種薯,將其放置在畦面上,要注意做好擺放工作,確保芽保持朝下的狀態,切口保持朝上的狀態,然后展開回土操作,在種薯處展開地膜覆蓋工作。
在馬鈴薯的生長階段,需要時刻監督水分情況,保證水分足夠,注意薯塊的膨大期。由于植株地的上端具有極強的蒸騰作用,地下莖快速生長,所以,薯塊具有極強的需水性,應時刻保持土壤具有良好的濕潤狀態,為塊莖的膨大提供適宜的環境。如果天氣比較干旱,應在溝渠中加入一些水,促進馬鈴薯生長,不能采取大水漫灌的形式。在雨水比較頻繁的時間段,或者種植地處于低洼地段,要合理安排排水工作,防止產生田間積水的情況,進而引起馬鈴薯的潰爛問題。
4病蟲害預防治理工作
4.1馬鈴薯晚疫病
在該病害發生的初始階段,每667m2需要噴灑克露可濕性粉劑,藥劑的質量分數為72%,兌水處理后得到600~800倍溶液,或者使用另一種可濕性粉劑,也就是安克·錳鋅,其質量分數為69%,兌水處理得到900~1000倍溶液,還可以使用甲基可濕性粉劑,其質量分數為50%,兌水處理后得到700~800倍溶液。明確具體藥劑之后,每7d展開1次施藥,需要連續用藥2~3次。
4.2馬鈴薯環腐病
在播種工作開展前,需要將患病的馬鈴薯去除,將種薯放置在室內,留存5~6d,然后進行科學晾種,將患病的種薯挑選出來,有效降低環腐病出現的可能性。必要時可以利用硫酸銅進行浸泡,其含量為50mg/kg,進行種薯的浸泡時間為10min,這樣能夠得到有效的處理效果。在栽培管理階段,施加磷酸鈣,將其作為種肥,嚴格控制開花后期,在田間進行大力檢查,第一時間處理患病的植株,對田間的地下害蟲進行檢查和治理,控制污染源。
5 收獲工作
觀察薯塊,當其莖葉呈現黃色時,就能開始收獲。對于馬鈴薯這一作物,利用機械裝置來執行收獲作業前,需要采取科學的手段來處理田間的薯秧,將其粉碎處理后還田,當引進機械設施時,在收獲階段應避免秧蔓纏繞在一起,從而降低作業的實際成效。需要注意的是,在除秧階段,注意觀察秧茬,需要使其保留合理的高度,這樣能有效控制薯秧的養分,使其能夠順利傳輸并被薯塊所利用,加快薯皮的老化,在收獲的過程中,就不會輕易觸碰到薯塊,不會引起薯塊表皮的損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馬鈴薯、水稻作物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為了促進這兩種作物實現高產效果,降低病蟲害出現的可能性,應開展輪作種植技術。在實施輪作種植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選種工作,實現科學整地,控制種植密度,做好水分、肥料管理工作,控制農藥、化學藥劑的實際應用量,保證土地資源不被浪費,真正提升作物的生產量,提升種植戶的收入,推動農業經濟持續進步。
參考文獻:
[1]林麗艷.頭季稻—再生稻—馬鈴薯水旱輪作種植模式[J].福建稻麥科技,2022,40(04):18-22.
[2]近3年腐植酸、腐植酸肥料在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花生等5種作物上的試驗效果顯著[J].腐植酸,2022(05):86-93.
[3]陳燕瓊.“花生-晚稻-馬鈴薯”三熟輪作種植模式的特點及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2022,16(08):4-6.
[4]馮生強,龔繼續,羅運芬.穩糧增收優質水稻——秋馬鈴薯輪作機械化配套技術探討[J].四川農業科技,2021(08):8-11.
[5]周華蘭.南方馬鈴薯連作與輪作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傳病害的影響[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