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國內擁有較多的秸稈資源,秸稈是農業生產所得的產物,含有較多的氮、磷、鉀等各類營養成分。對秸稈資源進行有效處理,將其轉變成有用的資源,補充田間所需的養分,是資源化處理的重要路徑。由于秸稈量較大,嘗試使用機械設備進行集中處理,以此降低農戶人工處理量,展現機械化技術的助農生產優勢。
關鍵詞:太湖;秸稈;機械化處理
1 太湖縣秸稈機械化處理的技術方案
1.1太湖縣機械處理秸稈的技術大框架
針對部分耕地含水量不足的問題,嘗試采取秸稈還田法,改善區域耕地的各類問題,以油菜種植為例,探索可行的秸稈還田技術流程。太湖縣地區經過3年的秸稈機械還田處理,成功增加了油菜的產量,獲取了秸稈還田的技術收益,形成了秸稈機械處理的技術成果。
1.2 太湖縣機械處理秸稈的技術流程
(1)改進機械化流程。初期未使用農機設施時,各個秸稈處理流程均需農戶獨自完成。開溝深度有限,無法在犁底層位置,添加較多的秸稈資源,難以展現秸稈改善土質的功能。農戶生產中,使用的農機類型較多,拖拉機運行次數較多,極易產生犁底層,有礙于作物生長。此種生產模式中,機具運行時間需求較大,會消耗較多的能源。對此種秸稈處理體系進行技術優化后,可充分展現秸稈資源的利用價值。
(2)機械處理秸稈的技術方案。參照太湖縣的農業生產能力、南方氣候特點、地理方位的特殊性,在進行機械化秸稈生產時,融合了“三個因素”,聯合本土種植機制,結合農機裝備技術,適合于本土的農機引入經濟條件。秸稈機械還田的技術方法具體如下:以前茬機械產物為基礎,借助秸稈粉碎處理,將全部秸稈回用于地表,參照下茬作物的種植情況,秸稈還田處理時,采取埋茬處理方式,使秸稈與土壤處于充分混合狀態,再開展下茬油菜種植。可采取免耕播種設備,在未進行耕地的田塊內開展貼茬種植處理,讓秸稈全部覆蓋田間地層。秸稈還田時,需要補充氮肥,以此增強秸稈腐爛分解的整體速度,防止秸稈分解與油菜作物生長過程爭搶氮肥養分。配合相應的按壓處理方法,便于排除有害氣體。此種秸稈還田法的特點是能夠全部粉碎處理秸稈資源,使其處于均勻播撒狀態,參照下茬種植需求,合理選擇還田形式,比如水田式、免耕覆膜式等。
(3)建立機械處理秸稈的技術體系。參照機械化秸稈處理的技術方案,逐步確定農機處理的技術內容。在實踐中,為保證秸稈的資源處理質量,多數采取粉碎處理方法。填入溝內的秸稈,均勻添加一定量的化肥,以此增強土壤整治效果。使用的化肥類型較多,具體包括發酵菌劑、尿素等。各類肥料在添加時均以每平方公頃為單位,發酵菌劑添加量為33.5kg±2.5kg,硫酸鉀的補充量為448kg,尿素用量的參考值為300kg。秸稈、肥料填充完成后,在溝內回填一定量的土料。位于秸稈上方添加的土料,土體厚度不應小于10cm,以此保障次年油菜種植質量。起壟處理時,保證壟體結構的平整性。在進行秋季覆膜處理時,應防止次年春季覆膜性能不足問題,多數情況下,選擇覆膜的厚度為0.0065mm±0.0015mm。覆膜后進行打孔,將種子播入孔內,采取密植油菜的播種方法。
(4)機械處理秸稈的重要技術節點。①收割油菜。在進行秸稈還田的技術操作中,需加強秸稈甄選,盡量選擇木質化不高、能夠腐爛的類型。當田間作物處于黃熟階段時,可進行摘穗操作。收割后,即可進行秸稈粉碎處理,粉碎完成的秸稈資源回用于田間,可顯著調節田間養分,使田間含水量符合繼續播種的要求,促使秸稈處于快速腐爛的狀態。油菜達到成熟階段時,運行油菜聯合收割農機,高效完成油菜收割處理。太湖縣運行的油菜聯合收割設施型號為4LYZ-2.5,其技術參數如表1所示。
此農機在運行時不會處理秸稈,可運行滅茬機處理,將秸稈壓倒在地表上,便于后續進行粉碎、深埋等處理。此設備設計階段以油菜秸稈特性為思考點,給出了“同軸異速”的方案,內部添加了秸稈粉碎程序。針對原有的脫粒滾筒,將其改變成兩種轉速方案。前期轉速不高,速度設計為18~25m/s,以此保證正常脫粒的運行質量。后期轉速滾筒,以處理油菜秸稈為目標,轉速設計為50~70m/s以內,以此保障油菜秸稈粉碎效果。此設備在運行期間,油菜會處于前期轉速段,進行脫粒、分離各類處理。秸稈會傳送至后期轉速段,進行秸稈粉碎處理。秸稈粉碎處理后,會依照旋轉刀片的處理方向,放出切割處理完成的油菜秸稈碎片,將其散落于種植區各處。
②機械開溝。在秸稈深埋時,需要挖一個較深的溝,保證足量的秸稈埋入土層,改善土壤結構整體的肥沃性,控制土壤容重量,切實增強土層蓄水性。開溝深度最小值為30cm,多數情況下不超過40cm。開溝寬度在50~100cm之間。保證開溝參數的平穩性,使田間各處回填的秸稈資源均衡。
③起壟整壟。在秸稈回填完成時,進行起壟整壟處理,將其整成梯形狀。壟體高度為20cm,壟下部區域的寬度在90~100cm之間,壟上部區域的寬度在70~80cm之間。此環節運行的農機為“開溝扶壟液壓翻轉犁”,機械設施型號為“TH-TLJ-40”,農機檔數有8個,農機重量為535kg。此農機擁有較多功能,適用于多種田間條件,比如果園、大棚、丘陵等,配有多樣性農機設施,包括播種機、開溝機、鏵犁等,能夠自動完成旋耕、開溝、抽水等各類操作,表現出較強的農業生產適用性。此農機配套設施較全,擁有較強的碎土性能。
④秸稈深埋補肥。由于太湖縣降水量充足,土壤內含水量較高,為增強秸稈腐蝕性,提高秸稈分解速度,需補充一定量的肥料,以此保證秸稈利用效果。在秸稈還田處理環節中,每平方公頃田間內秸稈翻壓量的最大值為4500kg。處理秸稈資源時,粉碎長度的檢查標準為“≥85%”。留茬處理時,其高度應控制在10cm以內。秸稈拋撒時,其拋撒不均勻性需控制在20%以內。相應添加各類肥料,以改善土壤養分。此環節主要運行的農機為“秸稈粉碎還田機”,此機械設施的喂入量為2000kg/s,割幅長度為1m,運行損失率為0.3%,設備質量為400kg。此設備體積不大、操作簡單,僅需一人即可操作,能夠全自動運行秸稈喂入、秸稈粉碎鍘切等各項操作。此設施運行能力為30~100馬力,留茬高度支持的范圍為5~15cm,切草長度的可調范圍為2~5cm。
⑤播種。太湖縣在甄選油菜種子時,主要選擇粒度較大、病害較少的品種,為高產、豐產提供技術條件。在前期去除了存在質量問題的種子,借助高錳酸鉀液體進行種子浸泡處理,以此提高播種成功性。泡種時,使液體濃度不高于5%。符合種植要求的油菜種子,對其進行曬干處理,使其獲取充足的陽光,便于有序健康生長。播種時,依據太湖縣氣候特征,定于10月,不可早播。播種時間定好后,綜合選擇播種方式。適用于太湖縣油菜種植的方法,有撒播、苗床等方法。苗床栽培時,需要使用一定量的基肥,改善種植環境。基肥的可選項較多,具體包括清糞水、復合肥等。在油菜種植之前,應保持田間濕潤性。在添加油菜生長所需的各類肥料后,需進行土地處理,使肥料與土地充分混合。再使用沙土包覆處理形式,確保油菜種植成功。在油菜發芽時,及時補充水分,維持土層含水量的充足。結合油菜田間實況,進行除草、補充肥料等處理。可借助機械播種設備,進行快速播種。結合太湖縣田間實況,綜合選擇合適的播種方案。太湖縣可采取淺層耕種、直接播種的方式,以此積極利用上茬油菜秸稈資源,相應控制播種支出。可采取“水稻+油菜”的間隔輪換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栽培效果,能夠顯著增加油菜產量。積極融合免耕栽培技術,以此全面推行機械化種植,有效控制油菜播種成本,獲取較高的種植收益。
2 太湖縣秸稈機械化處理的技術實踐分析
2.1 太湖縣域概況
太湖縣內降水量充足,區域溫度平均值為16.4℃,區域內降水量約為1368.4mm/年。區域內光照時間約為1937.7h/年,溫度最大值達到40℃,溫度最小值為-12.7℃。秸稈機械處理研究組所劃定的試驗田,以中壤土為主,土壤堅實性測定均值為140N/cm3。利用上述秸稈處理技術,進行油菜機械種植實踐,從土壤養分、土層密實性、果實產量各個方面,逐一分析秸稈機械還田的技術實踐效果。
2.2 機械秸稈還田與改善土壤性能的關系
(1)土壤養分。2019年秋季秸稈機械還田的技術處理,在2020~2022年春季,分別測定土層養分。太湖縣土層含水量測定范圍為:試驗田土層0~40cm內。各年內試驗田土層含水量養分時,秸稈深埋位置處于30~40cm的土層區域,此處養分相比其他位置較少,主要是秸稈資源腐敗過程,會消耗較多的水和養分,致使部分土層養分變少。由此說明:在進行深埋秸稈時,此土層內需適當增加水分與養分,增強土層蓄水性,調節土壤養分組成。當秸稈養分較高時,高出土層自有的養分量和秸稈自身的養分會供給土壤,使秸稈與土層的養分逐漸均衡。這說明秸稈擁有豐富的營養,太湖縣選用的秸稈擁有較強的蓄水能力,且含有充足的養分,對于調整土層營養性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2019年進行秸稈機械處理后,將其添加在試驗田土層中,試驗田內各處土層的養分量出現一定變化,此時秸稈與土層之間的養分互動尚未完成。2020年太湖縣內土壤養分量有所減少,此時試驗田內的養分總量并未發生較大變化。這說明秸稈深埋的機械技術方案成功發揮出秸稈蓄水優勢,給予太湖縣土層持續補充田間所需的水分,以此防止降水量變化帶來的耕種缺水問題。2020年存放秸稈層的土層緩慢吸收秸稈內的養分,補充油菜種植所需的養分。經過機械化技術實踐,在較深土層位置,回填較多的秸稈。利用液壓翻轉犁設備進行深化開溝,成功提高了土壤營養含量,使較多養分蓄存于秸稈處,當土壤養分不足時,自主吸收秸稈內的養分,以此保證田間土層養分量的平穩性。秸稈還田后,土壤N肥(55.12kg/mm2)、P肥(22.23kg/mm2)、K肥(121.1kg/mm2)含量均有一定增加。
(2)土壤緊實性。測定土壤緊實性時,分別從植株行間距、植株間隔等位置分別測定土壤緊實性。太湖縣測定土壤緊實性的結果是在0~44.88cm之間。測定期間,測量間隔長度的最小值為2.5cm。利用壓力計的顯示數據kPa,客觀反映土壤緊實性。測量時,主要測定試驗田0~50cm范圍內,每10cm為一個區間,每個位置重復測定至少3次,獲取各處土壤緊實性的平均結果。一般耕作方法的土壤緊實性處于310~1600kPa以內,機械處理深埋秸稈技術后,土壤緊實性處于500~1300kPa以內。使用土壤緊實性參數,旨在客觀評判土壤屬性。在秸稈機械處理后的田區內,0~20cm土壤緊實性相對較高,20~50cm范圍內的土壤緊實性相比一般土層較低。0~10cm范圍內的土壤會因土層深度增加,土壤緊實性相應增長。10~30cm區間內的土壤在土層深度增加時,其緊實性逐漸變小。30~50cm區段內的土壤,土層越深,土體緊實性再次升高。試驗田內的土壤緊實性最大值分布在5~10cm的土層區域。經過數據對比發現:未添加秸稈的地層中,會因為種植活動,土壤緊實性逐漸變小;而深埋秸稈的地層內,并不會發生土壤緊實性變小的情況,整體土壤密實性的變幅較小。
(3)油菜產量。太湖縣采取大壟多行密植播種方法,2019年進行秸稈機械處理,深層挖溝,放入較多的秸稈后,進行覆膜種植。2020年、2021年均處于免耕種植狀態。結合土壤養分情況,2022年再次進行一次秸稈換填,深埋土層的機械技術處理,以此持續發揮秸稈機械技術的積極作用。此種技術方案顯著增強了油菜生長性能,確保密植種植收益,有效利用了田間土地,打造出通風性較高、透光性較強的田間生態條件,以此最大程度地利用光能、水肥各類資源,獲取較高的油菜產量。秸稈機械深埋技術試行后,單位試驗田內的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均有一定增加,籽粒產量大約提高了10%。這說明秸稈機械深埋技術可用于太湖縣進行油菜增收計劃,以期獲取更多的油菜果實。
(4)油菜果實質量。太湖縣秸稈機械深埋技術實踐中,在油菜植株高度方面,相比一般耕作的植株高出了大約17cm,徑粗大了0.08cm,出苗成功性提高了23.03%。這說明合理運用秸稈機械深埋技術能夠有效改善土層養分,切實補充太湖縣油菜植株生長所需的各類養分,加速植株代謝,使其處于較好的生長狀態。
2.3 秸稈機械處理還田的技術效果
(1)運行機械農機,能夠深挖土層,挖出適合大量秸稈還田的空間,便于進行秸稈還田處理。液壓翻轉犁、收割農機各類機械設施的運行能力較為平穩,太湖縣進行機械生產、秸稈處理時,并未發生設施故障問題,整體工作性較好。
(2)耕作后土層平整性較好。太湖縣試驗田測定各處的平整性時并未發現平整性不足問題,測定結果符合種植要求,有助于作物生長。
3 結論
(1)收割油菜、機械開溝、整壟、播種各個環節,均需運行機械農機,一體化營造秸稈深埋、機械處理的有利條件,以此充分利用秸稈資源,用于改善土層性能,保證種植收益。
(2)機械粉碎秸稈、機械深層挖溝、機械深埋的各個技術處理有效調節了太湖縣田間深土層的養分,切實發揮出秸稈補充養分的優勢。
(3)機械處理秸稈,將其回用于試驗田后,能夠防止種植活動帶來的土壤緊實性變小問題,更好地維持土壤緊實性。
(4)秸稈機械處理技術用于太湖縣區種植后,試驗田內的籽粒產量相比一般耕作田的產量增加了大約10%,增收效益突出。
(5)在秸稈機械深埋技術實踐中,太湖縣油菜植株生長狀態較好,出苗成功性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