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降低大棚蔬菜病害發生的概率,研究分析病害發生特點及治理對策。通過明確大棚蔬菜病害發生的季節性變化、喜溫病菌和害蟲占比高、越冬病蟲與小型病蟲危害愈發嚴重、土傳病害問題嚴重等特點。從選擇抗病蔬菜品種、培育無病蟲健康蔬菜幼苗、誘殺害蟲、物理防治聯合生物藥劑防治等方面提出一種全新的治理對策。通過分析治理效果得出,新的治理方法在實際應用中能夠實現有效控制病菌菌落數量,為大棚蔬菜種植提供良好生長環境的同時,抑制病害發生。
關鍵詞:大棚蔬菜;病害發生特點;綠色防控
引言:目前,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在我國尤為普遍,借助大棚種植蔬菜讓人們在冬季也能吃到新鮮的綠色蔬菜。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人均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大棚蔬菜的市場前景也愈發廣闊。部分種植過程中依舊存在管理不善的問題,導致整體大棚蔬菜產量驟減,不僅影響種植戶自身的經濟效益,也對當下市場環境的平穩發展造成一定的沖擊。
1影響大棚蔬菜種植的因素
1.1連作病害頻發,蔬菜產量驟減
長期在同一塊土壤種植同一種作物,會使土壤內部菌群失衡、影響生態環境,進而導致土壤酸堿化程度加劇,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和繁殖。現階段,部分種植戶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會長時間在同一片土壤內種植一種蔬菜作物,導致土壤內部的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養分含量低、細菌滋生迅速,嚴重威脅蔬菜的整體產量。不合理的種植結構以及種植方式,使得土壤內部養分貧瘠、細菌大量滋生繁衍,在后期蔬菜種植的過程中嚴重影響蔬菜的生長和發育,從而導致大棚蔬菜出現頻繁的連作病害,使種植戶經濟效益嚴重下降。
對于農作物生長情況而言,土壤不僅是提供養分和肥料的棲息之所,更是保護農作物生長、不受外界環境影響的重要工具。因此,一旦土壤內部環境紊亂,不僅影響當下農作物的生長,還會對后期農作物的種植管理造成影響。同時,對于種植戶而言,由于長期依靠自身的種植經驗,缺乏對土壤合理規劃和種植結構調整,會將同一種蔬菜固定種植在某一片土壤中,從而使土壤內部菌群紊亂,造成營養供給不足,并且因為細菌的大量繁衍,增加蔬菜連作病害概率,甚至還會導致產量降低,影響整體經濟效益。由于一些種植戶在蔬菜種子篩選過程中的疏忽,將攜帶病菌的種子種植到蔬菜大棚中,這樣會導致蔬菜成片發病,從而造成無法挽救的后果。
1.2溫濕度控制
種植大棚蔬菜時,為避免有毒氣體積累和蔬菜缺氧問題,要保證大棚內部空氣流通性,根據蔬菜對水分和溫度的需求,做好溫度和濕度的管理工作,運用溫濕度調控設備控制大棚內部的溫度和濕度,滿足蔬菜生長需求。在實際種植中,通常采用人工控制的方式調節大棚內部環境的溫濕度。這種方式在空氣流通性較差的大棚內無法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甚至會出現溫濕度失控的現象,嚴重影響蔬菜健康生長。
1.3盲目使用大批量農藥,化學殘留嚴重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對于綠色、有機農產品需求量逐漸增加,以往蔬菜水果等供需市場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同時,因為相關部門推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越來越多的人向往綠色有機蔬菜、推崇綠色安全無污染蔬菜。但是對于蔬菜市場而言,大部分的蔬菜都會有農藥殘留,一旦超標,有可能會對自身生理系統造成影響。蔬菜出現農藥殘留這一現象,從根源追溯是農戶在大棚蔬菜種植的過程中沒有做好病蟲害防護,以至于需要通過噴灑大量農藥來減少蔬菜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對于種植戶而言,經濟利益是最為主要的引導因素,是通過噴灑農藥,用極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這種方式雖然保障了種植戶日常經濟來源的穩定和增長,但農藥不僅會在蔬菜表面形成化學殘留,還會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和影響。在日常的種植管理過程中,種植戶通過對蔬菜等作物噴灑農藥,以提高蔬菜對病菌的耐藥性,用農藥建立起防止病菌入侵的屏障,借此來保障自身經濟效益的穩定。但是長期噴灑農藥,會使農藥化學殘留侵入蔬菜表層。消費者在購買后只是進行簡單的清洗并不能清除蔬菜內部的農藥化學殘留,在進食后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影響。
2大棚蔬菜病害發生特點分析
當前大棚蔬菜種植主要依靠溫室生產技術,這一技術的應用可以為蔬菜提供其所需的生長環境,但同時也為病害問題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因此,大棚環境成了病蟲越冬繁殖的場所,病害發生的種類也進一步增加,危害影響也隨之提升。具體而言,大棚蔬菜病害發生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病蟲害發生的季節性逐漸不明顯,對蔬菜造成的危害不斷增加。第二,各類喜溫病菌和害蟲占比較高;第三,越冬病蟲與小型病蟲的危害愈發嚴重。第四,土傳病害問題嚴重。由于大棚具有極強的固定性。因此,經過多年蔬菜種植后,土壤當中積累了大量的病菌病源過于集中,對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條件,造成病害問題逐年加重。
3可持續綠色防控對策
3.1農業防治
受各種因素影響,大棚蔬菜生長過程中會發生不同類型的病蟲害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會阻礙蔬菜健康生長。為避免病蟲害對大棚蔬菜的生長產生影響,種植人員要加大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對實際的病蟲害問題作出準確判斷,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靈活運用農業防治技術,為大棚蔬菜健康生長提供保障。在大棚蔬菜種植工作正式實施前,種植人員要重視對蔬菜種苗的合理選擇,將蔬菜種苗抗病蟲害能力納入比較范圍,優選抗病蟲害能力強的蔬菜種苗,降低大棚蔬菜種植過程中發生病蟲害的概率,避免因病蟲害問題導致蔬菜大面積死亡。針對部分生長周期相對較短的蔬菜品種,可以選擇害蟲較少的時期開展蔬菜種植工作,使病蟲害問題從源頭上得到有效控制,保護蔬菜免遭大量害蟲侵害,減少蔬菜在生長過程中出現多孔洞、缺葉等問題,為蔬菜生長質量的提升提供支持,使大棚蔬菜種植獲得更大經濟效益。
種植人員要對大棚蔬菜中發生的病蟲害問題實時監測,將容易暴發病蟲害問題的情況詳細記錄下來。種植人員基于對病蟲害發生條件的掌握,對蔬菜大棚內部的光照、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進行科學調控,降低大棚蔬菜種植過程中發生病蟲害的概率。為了促進蔬菜種植效率和種苗質量的提升,種植人員要仔細檢查蔬菜種苗,將其中存在的蟲卵及時清除。另外,病蟲害可能來自土壤中的病毒和細菌,要進行曬土清潔、深挖消毒,對大棚土壤定期進行翻新處理,盡量避免長期在大棚內種植單一品種的蔬菜。
3.2物理防治策略
大棚病蟲害的物理防治策略主要通過使用防蟲網阻隔和黃板誘殺防治病蟲害。防蟲網阻隔的防蟲原理是通過防蟲網的覆蓋,使蔬菜在“蚊帳”里發芽生長,是一種經濟高效的物理防治技術。防蟲網是一種新型的農用覆蓋材料,以聚乙烯為原材料,經拉絲紡織而形成的形似網狀的窗紗,具有抗拉強度大、抗熱、耐水、耐腐蝕、無毒無味的使用特點。同時,伴隨對害蟲生物習性的研究,利用不同顏色的防蟲網反射光,對害蟲產生驅避作用,達到防蟲保菜的優秀效果。特別在夏季時,通過防蟲網阻隔,能夠有效隔離小菜蛾、菜青蟲、蚜蟲等病蟲害,減少農藥的使用量。目前在農戶生產活動中推薦使用目數為23—36目、幅寬1.2—1.5m的防蟲網,一般使用壽命可達4—6年。黃板誘殺防治病蟲害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特殊光譜(一定波長、顏色)及特殊膠質(黃油等專用膠劑)制成害蟲誘捕器,根據害蟲的種類不同,選擇適應的懸掛高度,如誘殺蚜蟲的懸掛高度在3.3—4.5m,從而達到物理誘殺害蟲的使用效果。通過在大棚內懸掛黃板,能夠有效防治菜蚜蟲、斑潛蠅、粉虱等害蟲。并且與其他防治方法相比,黃板誘殺安全環保,具有使用方便、成本適中的優勢。
3.3生態防治
生態防治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具有防治效果持續時間久、環境破壞作用小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在農業種植領域。生態防治是基于對生態學理念的合理運用,加大對蔬菜種植中的水源、土壤和各種生物要素等的保護力度,最大限度降低環境因素引發病蟲害問題的概率。針對不同的蔬菜品種,調節土壤濕度和通風性,嚴格控制大棚內部濕度和溫度,使蔬菜健康生長得到保障,降低蔬菜發生病蟲害的概率。在生態防治工作中,種植人員可以應用一定的生物理念,采用以菌治蟲、以鳥治蟲、以蟲治蟲的病蟲害防治方式。種植人員全面掌握害蟲的特點后,在大棚蔬菜種植前引入天敵昆蟲,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還可以將種植與養殖工作有機結合,在一定的周期內將雞、鴨、鵝等禽類動物在大棚中放養,既可以實現防治病蟲害的目的,還能利用這些禽類動物的糞便,提升土壤肥力,提高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在生態防治方法的運用過程中,要遵守生物的自然規律,否則不僅會影響病蟲害的防治效果,還有可能導致蔬菜產量和質量降低。
3.4選擇抗病蔬菜品種
通過上述對大棚蔬菜病害發生特點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為提高大棚蔬菜種植質量,實現對病害問題的有效治理,下述將針對多種病害問題提出有效的治理技術手段。為實現從根源上對病害的防治,應在選擇大棚蔬菜種植品種上,盡可能選擇抗病類型。在對蔬菜品種進行選擇時,需要從品質、抗疾病能力以及產量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因此,在應用一種抗病蔬菜品種時需要注重合理搭配,并盡可能避免長期采用單一的種植品種。同時,不同蔬菜品種的抗病性是相對的,并且若在種植過程中存在不合理情況,則抗病品種也會有發病可能,在種植和生產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科學管理,充分發揮抗病品種的作用。在完成對品種的選擇后,在培育幼苗前還應當進行溫湯浸種對蔬菜種子進行處理,具體而言,將種子放入到溫度在50℃—55℃范圍內的水中進行浸泡,在浸泡的過程中還需要進行不斷攪拌,并隨時補充溫水,確保水的溫度始終控制在50℃—55℃范圍內持續10—15min。
3.5培育無病蟲健康蔬菜幼苗
在合理選擇抗病蔬菜品種后。首先,需要對育苗土進行合理選擇,選擇沒有病害問題的土壤,一般可選擇糧田土。其次,在育苗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對土體的消毒處理。在具體培育幼苗時,還需要盡可能避免與相同類型的蔬菜幼苗放置在一起,防止不同品種蔬菜之間病蟲的相互傳播。在對苗床進行管理時,應當對有病苗和有蟲苗進行隨時的消除處理。幼苗在進行移栽的過程中,還需要提前噴灑具有廣譜性特點的殺蟲劑以及殺菌劑,并將帶藥的幼苗移栽到規定的種植區域當中。在對幼苗種植土壤進行消毒時,采用20%辣根素水乳劑,以滴灌的方式進行,或先在土壤上進行整畦施肥澆水處理,再使用1∶600的3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和水的混合溶液噴灑苗床。采用過篩的方式對育苗土進行選擇,將經過上述處理的育苗土與腐熟的有機肥按照7∶3的比例進行混合,并攪拌均勻,在每立方米的區域內增加0.5—1kg的復合肥材料。
3.6誘殺害蟲
針對害蟲對大棚蔬菜造成的病害問題,為實現對其防治,基于介體昆蟲本身具備的習性,采用誘殺的方式實現對其控制,以此達到降低害蟲繁殖速度和減少蔬菜病害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具體而言,針對蚜蟲的治理,可利用蚜蟲的去黃色習性,在大棚中設置黃板,以此對蚜蟲進行誘殺;針對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等進行誘殺時,可選擇在春季和秋季蟲害高發期,在大棚中增設殺蟲燈,通過光波吸引害蟲,然后通過風扇的旋轉,形成一股氣流,將害蟲吸進收集器里,然后風干、脫水等方法來殺死害蟲。
3.7提高有機綠色種植技術,降低農藥危害
在蔬菜或者其他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農藥是出現次數最頻繁、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管理手段。通過噴灑農藥,為蔬菜在生長過程中營造一個可預防和可控制的管理方式。大部分農戶對蔬菜噴灑農藥的主要目的在于預防或治療蔬菜可能遭受或者正在遭受的病蟲害,避免大棚蔬菜出現減產或者病害蔓延等問題。而當下蔬菜市場中,有機綠色蔬菜的需求量相比以往而言有了大幅度的上漲。
3.8推廣合理輪作技術
實踐證明與蔥茬和蒜茬輪作能夠減輕果菜類真菌、細菌和線蟲病害。冬春茬蔬菜與大蔥輪作的方式,可明顯減輕枯萎病等土傳病害的發生。種植短季速生性蔬菜如菠菜、小白菜等,收獲時根內的線蟲被帶出土壤,減少下茬害蟲基數,為防止病害發生起到了良好作用。
3.9石灰氮土壤消毒技術
石灰氮土壤消毒技術,6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前茬作物拔秧后,每667m2均勻撒施石灰氮(氰氨化鈣,商品名土壤凈化劑)80—100kg混入適量的秸稈翻入土壤中,灌透水并保持3d,地表覆膜密閉熏蒸。對棚室進行高溫悶棚,要求20cm土層溫度達到40℃以上,維持15d左右。經過土壤消毒處理,土壤中殘存的真菌、細菌及根結線蟲等病原菌可殺死90%以上,能有效控制土傳病害或其他病害的發生。
3.10葉面微生態調控措施
霜霉病、黑星病、灰霉病和細菌性角斑病等病害的發生流行與葉面結露密切相關。在棚室中通過覆膜和滴灌澆水、放風及控溫濕,使葉面結露時間不超過4h,可以抑制病菌的侵染。侵染棚室蔬菜的大部分真菌均喜酸性,通過噴施一定的化學試劑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和侵染。
綜上,在大棚蔬菜種植與管理過程中,需要不斷推動新興技術落實到種植管理中,適當對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調整,提高棚內溫度、濕度管理水平,以科學有效的方式對土壤進行施肥、追肥,倡導綠色有機種植,盡量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式對蔬菜進行蟲害防治。以科學有效的種植管理技術提高大棚蔬菜總體種植產量,提高經濟效益,穩定整體市場,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大棚蔬菜種植管理措施探討[J]. 李有威;牛磊;娜姆吉瑪.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1).
[2]設施蔬菜病害綠色防控技術[J]. 王金山;劉濤.現代農村科技,2020(10).
[3]大棚蔬菜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探析[J]. 石麗.種子科技,2022(20).